未来领袖摇篮系列丛书:麻省理工学院-手脑佼佼者

第二课 麻省理工名人榜——“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字体:16+-

麻省理工名言

不要羡慕邻居的篱笆更绿,或许荆棘多于青草。

生平介绍

钱学森,男,汉族,浙江杭州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七届、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1995年5月,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原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更名为钱学森图书馆,江泽民主席为之题写了馆名。2011年,上海交大也建成钱学森图书馆。同年12月8日,纪念钱学森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钱学森是中国杰出的爱国科学家,是航空领域、空气动力学学科的第三代擎旗人,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20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杰出人物。他为中国导弹制造与火箭发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23年9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习,1929年9月考入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4年6月考取清华大学第二届公费留学生,1935年9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1936年9月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成为世界著名空气

动力学教授冯·卡门的学生,并很快成为冯·卡门最得意的弟子。先后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1938年7月至1955年8月,钱学森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研究,并与导师共同完成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和建立“卡门-钱近似”公式,在28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1958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主任。2009年10月31日8时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钱学森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经成为和其恩师冯·卡门并驾齐驱的航空航天领域内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为20世纪众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群星中极少数的巨星之一;钱学森也是为新中国的成长做出无可估量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团体之中,影响最大、功勋最为卓著的杰出代表人物,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中国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50年,钱学森回国上港口时,被美国官员拦住,并关进监狱,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钱学森由此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失去自由。

1955年10月,经过周恩来总理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甚至不惜释放11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高级将领作为交换,钱学森终于冲破重重阻力回到了祖国,自1958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1956年初,他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同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并任命他为委员。1956年参加中国第一次五年科学规划的确定,钱学森与钱伟长、钱三强一起,被周恩来称为中国科技界的“三钱”,钱学森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

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实施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订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

在控制科学领域,1954年,钱学森发表《工程控制论》,引起了控

制领域的轰动,并形成了控制科学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研究**。1957年,《工程控制论》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同年9月,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成立大会推举钱学森为第一届IFAC理事会常务理事,他成了该组织第一届理事会中唯一的中国人。

1991年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在应用力学领域,钱学森在空气动力学及固体力学方面做了开拓性研究,揭示了可压缩边界层的一些温度变化情况,并最早

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1953年,钱学森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主张从物质的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力学特性,开拓了高温高压的新领域。

在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领域,钱学森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国民经济建设总体设计部的概念,坚持致力于将航天系统工程概念推广应用到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建设,并从社会形态和开放复杂巨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社会系统。他发展了系统学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在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领域,钱学森在40年代提出并实现了火箭助推起飞装置,使飞机跑道距离缩短;1949年,他提出火箭旅客飞机概念和关于核火箭的设想;1962年,他提出了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的大飞机作为第一级运载工具,用一架装有火箭发动机的飞机作为第二级运载工具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概念。

在思维科学领域,钱学森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创建思维科学技术部门,认为思维科学是处理意识与大脑、精神与物质、主观与客观的科学,推动思维科学研究是计算机技术革命的需要。他主张发展思维科学要同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的工作结合起来,并将系统科学方法应用到思维科学的研究中,提出思维的系统观;此外,在人体科学、科学技术体系等方面,钱学森也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人体生命科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

钱学森于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装备部科技委高级顾问等重要职务;他还兼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届、第二届理事长。在钱学森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钱老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是伟大的人民科学家。

婚姻生活

近代兵学泰斗、著名军事家蒋百里与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是翁婿。蒋百里的三女儿蒋英嫁给钱学森,可谓郎才女貌,天生一对。1991年,中共中央在为钱学森举行的颁奖仪式接近尾声时,钱老忽然话题一转,谈到了他的夫人蒋英:“我们结婚44年的生活是很幸福的。在1950年到1955年美国政府对我迫害期间,她管家,为此付出了巨大牺牲;蒋英是女高音歌唱家,她与我的专业相差很远,但,正是由于她为我介绍了音乐艺术,使我丰富了对世界的深刻认识,学会了广阔的思维方法……”钱老对夫人一往情深的这一番话,得到在场人的热烈掌声。钱学森与蒋英从小就认识。蒋英的父亲蒋百里与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是同窗好友。1935年,钱学森赴美留学,蒋英也跟随父亲远赴欧洲,在德国柏林上学,两人虽然相隔万里,但相互的书信传情,更加深了两人的情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蒋英到了美国,但二人都把事业看得比爱情更重要,当时,钱学森已经三十多岁,蒋英也有二十四五岁,为了各自的事业,他们再次推迟了婚期,直到1947年,他们才在上海举行婚礼。钱学森在美国受迫害的那些岁月中,家境状况很糟糕,作为大家闺秀的蒋英,毅然辞退了女佣,一个人包揽了所有的家务,从而也放下了她热爱的歌唱事业。正是这段时间,钱学森完成了他的著作《工程控制论》,这是他们的爱情结晶。

20世纪50年代中期,蒋英在中央实验歌剧院担任艺术指导。“为了满足广大工农兵的要求,我和演员们一起到大西北偏僻落后的地方巡回演出,并努力学唱中国民歌、昆曲、京韵大鼓,甚至京戏。”她穿上民族服装,扮作村姑,登台演唱,颇受群众欢迎。每当登台演唱时,蒋英总喜欢请钱学森去听,请他欣赏,请他评论。有时钱学森工作忙,不能去听,蒋英就录下音来,带回家,待他休息再放给他听。

后来,为了照顾钱学森的工作与生活,领导安排蒋英先后在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歌剧系担任领导并任教。蒋英只好放弃自己最喜爱的舞台生涯,用自己的全部心血培养学生。如今,蒋英教授已是造诣精深的音乐艺术家,是中国当代讲授欧洲古典艺术歌曲的权威。到了晚年,夫妇两人依然生活得富有情趣,非常充实。

钱学森爱好音乐,尤其是在蒋英的艺术熏陶下,他对音乐艺术有了更深沉的感悟。共同的志趣,使两人的感情生活更加和谐温馨、多姿多彩,也使他们的事业相得益彰。他们曾合作《对发展音乐事业的一些意见》一文,对中国音乐事业发展提出意见。

人生小传

书香熏陶小“神童”

1911年12月11日,钱学森出生在浙江省杭州市的一个书香之家。父亲钱均夫是著名的教育家,他博学多才,恭谦自守,为钱学森营造了一个宁静求实的家庭氛围。母亲章兰娟性格开朗、热情,心地善良,计算能力和记忆力超乎寻常,具有很高的数学天赋。钱学森在数学上表现出惊人的天赋,大半来自母亲的遗传。

幼年的钱学森天资聪颖,悟性极高,记忆力也很强。在他3岁时,已经能熟练地背诵一百多首唐诗、宋词,以及早期一些启蒙读物,同时还能心算加、减、乘、除。在周围邻里的眼里,钱学森是个货真价实的神童。有了良好的文化功底,钱学森在5岁的时候便能读懂《水浒传》。一天,他对父亲说:“《水浒传》里的英雄都是天上下凡的星星,那么是不是做大事的人都是天上星星下凡啊?"父亲想了想说:“那些英雄和大人物都是普通的人,你也可以做英雄,但是英雄要有远大的志向,要有决心和毅力。你现在只有好好学习,将来才能做英雄。”

6岁那年,父亲将钱学森送到了北师大附小。那个时候,男孩子都喜欢玩一种用废纸折的飞镖。每次比试,钱学森的飞镖总是扔得最远,投得最准。同学们不服气,捡起他折的飞镖仔细观察,原来钱学森折叠的飞镖有棱有角,飞起来空气阻力很小,再加上投扔时,钱学森又会巧妙地利用风向风力,难怪每回都投得远投得准。钱学森的聪明才智,不仅让同学们佩服,就连老师也惊叹不已。

每年的春秋季节,父亲都会带钱学森去风景优美的郊区游玩,培养他对大自然的感情。有一年,钱学森因病休学在家,父母经常带他去西湖游玩。其间,父亲专门为钱学森聘请了当地的一位画家,教他学习中国画。在短短的几天之内,钱学森就熟练掌握了中国画的基本技巧,作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兴奋地说:“在运笔作画的时候,那些景物都融会在我的心里。”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毕业之后,钱学森升入北京师范附属中学。钱学森晚年时回忆:“当时在旧中国办学真不是一件容易事,当时的校长,是林砺儒先生,他把师大附中办成了

第一流的学校。我至今仍十分怀念我的母校,北京师范大学附中。我在那里受到的良好教育,是我终生难忘的。”

1929年夏,18岁的钱学森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主攻机械工程。他严格要求自己,以顽强的毅力争取学好每门课,每门成绩都达到95分以上。他能把《分析化学》一字不漏地背诵下来。在回忆交大时,钱学森激动地说过:“交大教学严格,感谢母校让我学到了许多终身受用不尽的知识。”

饱尝海外生活的心酸

1934年,钱学森从上海交大毕业后,决定到欧美国家去深造。他觉得中国之所以落后,主要是因为经济技术很不发达,相比之下,日本之所以迅速崛起,完全得益于科技的进步。经过考试,钱学森取得了清华大学公费留美的资格。当时他的目标是美国,因为他想学美国的飞机制造,这是中国没有的工业技术。

1935年夏天,钱学森告别家人,登上了驶往美国的轮船。到达美国后,钱学森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攻读航空系的硕士学位。钱学森刻苦用功,只用了一年的时间便拿到了硕士学位。但在实习中,钱学森却被美国飞机工厂拒之门外,钱学森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强烈的伤害。1936年秋天,钱学森毅然离开了麻省理工学院,转而进入加州理工学院学习航空动力学。

在转换专业的问题上,钱学森和父亲曾经因为意见不合而闹得很激烈。钱学森打算下一步攻读航天理论,但是他的父亲坚持让他研究飞机制造技术。后来在他岳父蒋百里的帮助下,才说服了父亲。钱学森如释重负,对蒋百里感激不尽。

整整三年,钱学森埋头研读,每天坚持12小时以上,将买来或借来的全部力学书籍读了个遍,还研究了大量的现代数学、偏微分方程等。此后,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钱学森在航空结构理论研究中就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在世界著名力学大师冯·卡门教授的带领和教导之下,1939年6月,钱学森完成了《高速气动力学问题的研究》等4篇博士论文,取得了航空和数学博士学位。

取得博士学位之后,钱学森在导师冯·卡门的推荐下,被加州理工学院聘为助理研究员。在次年的美国航空学会年会上,钱学森宣读了一篇关于薄壳体稳定性研究论文,引起了界内巨大的轰动。钱学森自此一跃进入国际知名学者的行列。

从1936年起,钱学森对火箭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便和马林纳成立了火箭研究小组,进行火箭发动机试验。尽管实验非常危险,但是他们谁也没有退却,后来终于完成了火箭发动机喷管扩散角对推力影响的计算。次年,他们建

立了第一座火箭试验台,并得到美国空军的支持。军方委托加州理工学院举办训练班,钱学森被聘为教员。

1943年,钱学森接受了美国军方的委托,负责火箭发动机推动导弹课题研究。11月,钱学森提交的设计方案得到美国军方的高度重视。由于战时的需要,钱学森还负责了远程导弹的理论研究。

1945年,在冯·卡门的率领下,钱学森参加了德国火箭技术的考察。回美国以后,钱学森向空军领导人做了详细的考察报告。此后钱学森被加州理工学院提升为副教授,并兼任航空喷气公司的技术顾问、美国海军火炮研究所顾问。1947年,经冯·卡门的推荐,钱学森被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

为回国饱受屈辱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之后,美国麦卡锡主义泛滥,钱学森和其他中国人一样受到了联邦调查局的监视和查问。他们强迫钱学森诬陷实验室里的一位研究员,遭到钱学森的严词拒绝。随即钱学森参加机密研究的证书被吊销,而且失去了继续进行喷气技术研究的资格。钱学森以此为借口,向美国当局提出了回国申请。

美国当局深知钱学森的价值,百般阻挠。美国一位将军甚至咆哮道:“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回到中国!”随后,美国移民局抄了钱学森的家,在特米那岛上将他拘留长达半个月之久。钱学森曾回忆说:“在被拘禁的15天内,体重减轻了30磅。晚上调查人员每隔1小时就来喊醒我一次,完全得不到休息,精神上陷入极度紧张的状态。”。

后来,加州理工学院交付了15000美元的巨额保释金后,钱学森才得到了自由。之后,海关又强行没收了钱学森的行李,包括800公斤书籍和笔记本。

1955年,钱学森摆脱了联邦调查局的秘密监视,在一封写给比利时亲戚的家书中,夹带了给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通的信。信中,钱学森请求中国政府帮助他回国。很快,这封信传到了周恩来的手里,在同年8月举行的大使级会谈上,中美两国就侨民问题进行了具体谈判。最终,中方以释放11名美国飞行员战俘为条件换回了钱学森的自由。

1955年10月8号,钱学森带着妻子和孩子回到祖国,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很快,钱学森上书周恩来,提出了发展中国导弹的规划和设想。1956年10月,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研究院院长。1960年,在钱学森的不断努力之下,我国第一枚国产近程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6月,我国第一颗中近程导弹飞行试验获得成功。1966年,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飞行试验获得成功。

1965年1月,钱学森向国家提出报告,建议早日制订我国人造卫星的研究计划。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学科贡献

钱学森在应用力学的空气动力学方面和固体力学方面都做过开拓性的工作;与冯·卡门合作进行的可压缩边界层的研究,揭示了这一领域的一些温度变化情况,创立了“卡门-钱近似”方程。与郭永怀合作最早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

从40年代到60年代初期,钱学森在火箭与航天领域提出了若干重要的概念:在40年代提出并实现了火箭助推起飞装置(JATO),使飞机跑道距离缩短;在1949年提出了火箭旅客飞机概念和关于核火箭的设想;在1953年研究了跨星际飞行理论的可能性;在1962年出版的《星际航行概论》中,提出了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的大飞机作为第一级运载工具,用一架装有火箭发动机的飞机作为第二级运载工具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概念。

工程控制论

工程控制论在其形成过程中,把设计稳定与制导系统这类工程技术实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钱学森本人就是这类研究工作的先驱者。

钱学森在1946年将稀薄气体的物理、化学和力学特性结合起来的研究,是先驱性的工作。1953年,他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主张从物质的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力学特性,改变过去只靠实验测定力学性质的方法,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并开拓了高温高压的新领域。1961年他编著的《物理力学讲义》正式出版。现在这门科学的带头人是苟清泉教授,1984年钱学森向苟清泉建议,把物理力学扩展到原子分子设计的工程技术上。

系统工程

钱学森不仅将中国航天系统工程的实践提炼成航天系统工程理论,并且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国民经济建设总体设计部的概念,还坚持致力于将航天系统工程概念推广应用到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建设,并从社会形态和开放复杂巨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社会系统。钱学森从而提出把社会系统划分为社会经济系统、社会政治系统和社会意识系统三个组成部分。相应于三种社会形态应有三种文明建设,即物质文明建设(经济形态)、政治文明建设(政治形态)和精神文明建设(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应是这三种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从实践角度来看,保证这三种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就是社会系统工程。从改革和开放的现实来看,不仅需要经济系统工程,更需要社会系统工程。

钱学森对系统科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发展了系统学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

思维科学

人工智能已成为国际上的一大热门,但学术思想却处于混乱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钱学森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提出创建思维科学这一科学技术部门,把30年代中国哲学界曾议论过,有所争论,但在当时条件下没法讲清楚的主张,科学地概括成为思维科学。比较突出的贡献为:(1)钱学森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创建思维科学技术部门,认为思维科学是处理意识与大脑、精神与物质、主观与客观的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个大部门。推动思维科学研究的是计算机技术革命的需要。(2)钱学森主张发展思维科学要同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的工作结合起来。他以自己亲身参与应用力学发展的深刻体会,指明研究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应以应用力学为借鉴,走理论联系实际,实际要理论指导的道路。人工智能的理论基础就是思维科学中的基础科学思维学。研究思维学的途径是从哲学的成果中去寻找,思维学实际上是从哲学中演化出来的。他还认为形象思维学的建立是当前思维科学研究的突破口,也是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的核心问题。(3)钱学森把系统科学方法应用到思维科学的研究中,提出思维的系统观,即首先以逻辑单元思维过程为微观基础,逐步构筑单一思维类型的一阶思维系统,也就是构筑抽象思维、形象(直感)思维、社会思维以及特异思维(灵感思维)等;其次是解决二阶思维开放大系统的课题;最后是决策咨询高阶思维开放巨系统。

钱学森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最高概括,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科学的社会科学)的最高概括,钱学森将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归纳为十个紧密相连的科学技术部门。这十大科学技术部门的划分方法,正是钱学森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系统论对科学分类方法的又一创新。

科学思想

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培养理工文艺结合的“全才”。钱老提出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包括所有通过人类实践认知的学问。按照目前知识体系的认识,可以暂分为十一大部门,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军事科学、行为科学、地理科学、建筑科学以及文艺理论等。“这是个活的体系,是在全人类不断认识并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发展变化的体系”。在纵向结构上,人类知识体系又可以区分为: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应用技术三个层次(文艺理论的层次的划分略有不同)。三个层次之间是相互关联的。科学技术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与影响是双向的、统一的。又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在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中谁也离不开谁。而“哲学作为科学技术的最高概括,它是扎根于科学技术中的,是以人的社会实践为基础的;哲学不能反对、也不能否定科学技术的发展,只有因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科学技术与哲学的统一结合,品德情感与智慧能力并重,培养高尚品德和科学精神。

钱老一贯坚持把基础理论、技术科学、应用技术统一起来的考虑专业教学的内容。他提出要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人一机结合优势互补的长处。而大成智慧人才培养的关键,还在于学生的品德与精神。因此要靠伟大的科学精神和崇高品德的教育与熏陶,要靠自觉地追求真理的兴趣与**,要靠人在与计算机优势互补中对知识的有效集成与积累,要靠在社会实践中长期的锻炼,才可能培养出真正高端的智慧人才。钱老高度重视了哲学的意义:“一个科学家,他首先必须有一个科学的人生观、宇宙观,必须掌握一个研究科学的科学方法。

这样,他才能在任何时候都不致迷失道路;这样,他在科学研究上的一切辛勤劳动,才不会白费,才能真正对人类、对自己的祖国做出有益的贡献。”

有一年,近代力学系的学生毕业考试,钱学森出了一题“从地球上发射一枚火箭,绕过太阳,再返回到地球上来,请列出方程求出解”。时至中午无人答出,“还晕倒了几个学生”,他说:“先吃饭吧,回头接着考。”饭后学生们重返考场,时至傍晚,全班只有几个学生及格。一场考试表明学生数学基础不牢,钱老当时决定,全班推迟毕业,再学半年,主攻数学,打好数学基础。如今这个班里的很多学生成了院士,忆及当年,都觉得那半年获益匪浅。

赴美留学

1935年8月的一天,钱学森从上海乘坐美国邮船公司的船只离开祖国。黄浦江浊浪翻滚,望着渐渐模糊的上海城,钱学森在心中默默地说:“再见了,祖国。你现在豺狼当道,混乱不堪,我要到美国去学习技术,早日归来为你的复兴效劳。”钱学森到美国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学工程要到工厂去实践,可当时美国航空工厂歧视中国人,所以一年后他开始转向航空工程理论,即应用力学的学习。1936年10月他转学到加州理工学院。

钱学森是慕名而来的。因为,坐落在洛杉矶市郊帕萨迪纳的加州理工

学院航空系,有一位大名鼎鼎的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可后来的事,钱老自己可能都没想到,自己能成为冯·卡门教授的学生,并且成为其中的佼佼者,提升至了他的最得力助手。20世纪30年代初,航空科学还处于襁褓之中。冯·卡门当时是这一领域的顶尖人物,后来被誉为“超音速飞行之父”。

1970年,月亮上的某一陨石坑被冠以他的名字。冯·卡门抬头仔细打量着这位仪表庄重、个子不高的年轻人,他提出几个问题让钱学森回答,钱学森稍加思索便异常准确地回答了他的所有提问。冯·卡门暗自赞许:这个中国人的思维敏捷而又富于智慧。他高兴地收下了这位学生。1945年初,钱学森成为以冯·卡门为团长的空军科学咨询团的成员。1947年初,36岁的钱学森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正教授。在受监控期间,除教学外他仍未放弃学术研究,1953年发表了《从地球卫星轨道上起飞》,为低推力飞行力学奠定了基础,并于1954年出版了《工程控制论》一书。1955年回国前他向冯·卡门告别时,冯·卡门激动地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超过了我!”

麻省理工小百科

2006年的11月,麻省理工学院与剑桥大学合作的研究团队,揭示一项名为“静音喷射机倡议”的计划,将彻底改造客机的概念设计:未来的客机将不只能更省油,而且还安静无声,一解机场附近居民饱受飞机起降噪声折磨之苦。这一“静音喷射机”可以运送215名乘客,并可能在2030年时加入航空界。这架客机的噪声从机场外听起来,大约像洗衣机或其他家电的噪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