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领袖摇篮系列丛书:麻省理工学院-手脑佼佼者

第五课 麻省理工名人榜——劳伦斯·萨默斯

字体:16+-

麻省理工名言

优柔寡断的人,即使做了决定,也不能贯彻到底。

人物简介

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Henry Summers),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美国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在克林顿时期担任第七十一任美国财政部部长。因为研究宏观经济的成就而获得约翰·贝茨·克拉克奖。并且在2001年至2006年成为哈佛大学的第二十七任校长。2006年6月30日,他离开了哈佛,由前大学校长德里克·柯蒂斯·博克暂时代替并且接受邀请返回到大学担任校长。另外,依照2006年10月19日的宣布,他成为D.E.Shaw & Co的一个兼职总经理。

萨默斯出生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第二大城市纽黑文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他的父母都是经济学者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教授,他的叔叔保罗·安·萨默尔森和舅舅肯尼斯·约瑟夫·阿罗都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萨默斯年仅16岁就进入了麻省理工学院修读物理学,后转修经济学,1975年毕业获得学士学位。他就读期间曾是麻省理工学院内一名活跃的辩论队员。此后他成为一名哈佛大学的研究生,跟随经济学家马丁·费尔德斯坦(MartinFeldstein)学习,1982年毕业获得博士学位。此后他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做短期教学,1983年,即28岁那年,萨默斯成为哈佛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2005年12月,萨默斯与哈佛大学的英语教授Elisa New博士结婚,萨默斯在此前曾和他的第一任妻子维多利亚·佩里(Victoria Perry)育有三个孩子。

萨默斯在学术界成绩斐然。他在1993年从美国经济学会获得约翰·贝茨·克拉克奖。在1987年,他是首位社会科学家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夺得沃特曼奖。萨默斯也是国家科学学院成员,同时他还是美国计量经济学学会会员和美国艺术科学学会成员。在众多的克拉克奖得奖者之中,他被认为最富有争论的哈佛大学校长候选人。1991年,他离开了哈佛,便马上出任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师(1991~1993年),后来在克林顿执政期间担任财政部内很多不同的职位。1999年至2001年,他升任为美国财政部长,接替他的恩师——罗伯特·爱德华·鲁宾。2001年,他离开了财政部回到哈佛大学担任校长。2006年他成为卓越人士联席会议成员,负责监察联合国贸易及发展委员会工作。

在2008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萨默斯担任奥巴马竞选班子的经济顾问。针对美国的金融危机,萨默斯在《华盛顿邮报》上撰文表示,经济紧急救援措施只是一个开始,政府必须首先考虑如何分配这些救援资金,才能获得最大化控制损失的机会。萨默斯担任财政部部长期间,曾多次率团访华,并在清华大学做过多次演讲。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正式提名劳伦斯·萨默斯为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

经济学者

作为一名研究员,萨默斯在经济、公共财政、劳工经济、金融经济及宏观经济等各方面作出重要贡献。在另一方面,他也活跃于国际经济、经济人口学、经济历史及发展经济学。他的工作集中于分析经济数据来解答明确的问题。譬如:储蓄能否对税后利率做出反应?从股票得来的收益能否预测得到?是否大部分人只在过渡性失业时获得失业优惠?因此他在1993年从美国经济学会获得约翰·贝茨·克拉克奖。在1987年,他是首位社会科学家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夺得沃特曼奖。萨默斯也是国家科学学院成员。

1991年,他离开了哈佛,便马上出任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师,后来在克林顿执政期间担任财政部内很多不同的职位。1999年至2001年,他升任为美国财政部长,接替他的恩师——罗伯特·爱德华·鲁宾。2001年,他离开了财政部回到哈佛大学担任校长。2006年,他成为卓越人士联席会议成员,负责监察联合国贸易及发展委员会的工作。2009年,他被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任命为美国国家经济会议主席,负责金融海啸后美国经济的复苏政策。

教育改革

过去十几年,全球化和技术革命已使美国企业和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很多教育工作者认为,这一趋势在学生受到的教育过程中没有得到正确反映。尽管哈佛拥有众多诺贝尔奖得主和各类精英,堪称是科教界的楷模,不过为让哈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萨默斯还是认为必须动些大手术,进行一次“文化革命”,才可永葆哈佛精神。

深厚的学术功底及在美国政坛上的成就使得萨默斯在众人选中脱颖而出。按理说,作为一名校长,其首要职责是设法募集到足够的资金。但萨默斯却把焦点放在如何确保哈佛继续处于世界教学与研究的前沿上。因为他的运气非常好,前任校长鲁登斯汀已经筹到了26亿美元,使得哈佛大学的账户上共有190亿美元,哈佛大学的财政状况如今正处于历史上的最佳时期,这为萨默斯留下了很大的缓冲机会,他可以放心地专注于教育问题。萨默斯表示,他将考虑“优先改善本科生教育及加强科学研究”,并强调要招聘更多年轻的教员,因为在全球化和因特网的时代,保持教职工的多样性非常重要。

再出场

盖特纳和萨默斯是美国媒体圈和政治圈近一段时期热议的人物,两人似都有资格成为政府金融政策的操盘手。而两人分获提名,得以同时加入新政府经济团队,显现稳定金融市场和重振美国经济是奥巴马明年1月就任总统后的头等大事。

奥巴马正式提名新政府经济团队主要成员,包括提名现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成员、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蒂莫西·盖特纳出任新政府财政部部长;提名曾任克林顿政府财政部部长和哈佛大学校长的劳伦斯·萨默斯为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提名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家克里斯蒂娜·罗默为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任;提名麦洛迪·巴恩斯出任国内政策委员会主任。相比之下,自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暴发以来,盖特纳逐渐成为“焦点”,而萨默斯一度处于“尘封”状态。

萨默斯之所以再次进入公众视线,是因为随着危机由美国金融业局部扩大为金融业全局以至危及经济整体健康之际,他的传奇经历、阅历和经验成为应时之需。萨默斯先前在美国政府和多个国际机构中担任过一系列职务,且都与经济和金融相关,其中最高职位是财政部部长。据媒体报道,奥巴马竞选总统期间,萨默斯赢得了奥巴马团队的尊重,在帮助民主党制订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萨默斯再次出场,成为奥巴马经济团队的最重要成员之一,在人们预料之中。

处危机

与盖特纳所显示的温和态度相比,萨默斯显现强硬风格。在盖特纳和萨默斯等人之间考虑由谁出任新政府财政部部长的阶段,奥巴马团队一些人士认为,眼下金融环境中,萨默斯强硬而兼备执掌财政部的经验,是出任财长的上佳人选。萨默斯27岁获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28岁获哈佛终身教职,37岁担任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师,39岁出任财政部负责国际事务的副部长,45岁在民主党人总统比尔·克林顿任内出任财长。20世纪90年代在财政部工作期间,萨默斯协助处理了墨西哥比索贬值危机、亚洲金融危机和俄罗斯金融风暴等重大国际金融事件。

那一时期,他与时任财长罗伯特·鲁宾和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艾伦·格林斯潘一起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获称应对危机的“三剑客”。1999年7月,鲁宾去职,萨默斯接任。虽然曾经与格林斯潘“携手”,对金融危机的成因,萨默斯认为,曾经处于相当于美国中央银行行长地位的格林斯潘负有责任。随着2011年的到来,劳伦斯·萨默斯正式离开了奥巴马的经济政策班子。

责央行

身为计量经济学学会会员,萨默斯以研究和预判经济走势为己任。瑞士达沃斯年会上,他说:“如果衰退在(经济)泡沫破碎的背景下发生,那它一般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期。”在他看来,一些国家的中央银行近几年迷失方向,致使决策失误,构成金融危机的根源。他当时说,“我认为,难以对央行近两年内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它们助长了‘泡沫’及所有可能制造‘泡沫’的先决条件。它们最近半年内的行动更是难辞其咎:它们表现得好像泡沫破碎与自己无关。”

萨默斯所指,依一些媒体记者判断,是格林斯潘的认定,即现有危机发端于错误的全球性风险评估。英国《金融时报》网站2007年12月刊载他的文章说,次贷危机有加重趋势。美国面临的挑战是遏制金融系统崩溃损害实体经济,措施是保持国内需求,缓解信贷紧缩压力和保持房地产市场正常运转。路透社援引联合信贷集团全球研究部经济师罗杰·库巴里奇的话报道,萨默斯显示,他有能力作出决策,提前就解决方案提出建议。

访中国

萨默斯首次把触角从美国经济延伸至国际经济,是在1991至1993年出任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师期间。出任财政部副部长后,他分管国际事务,1994年5月当选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3人工作组主席。副财长任内,他1998年1月和1999年2月两次访问中国。财长任内,他1999年10月来

华,参加第12次中美联合经济委员会会议。回到美国后,他在多个场合呼吁美国国会尽快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地位,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扫除障碍。离开政府岗位后,就任哈佛大学校长前,萨默斯2001年3月底出席由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

哈佛校长任内,他2002年5月再次访华,受到中国领导人接见。对自己在美国新政府岗位上所面临的现实,萨默斯在今年1月达沃斯年会上已有预感“衰退将历时良久而且难以承受,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不仅存在,而且相当大。”萨默斯的妻子维多利亚是税务代理人,夫妻有一对双胞胎女儿和一个儿子。

2011年2月12日,哈佛中国中小企业峰会暨华佗中国民营商界领袖论坛在美国波士顿哈佛大学隆重召开。萨默斯在论坛上做了相当精彩的演讲:

非常高兴今天能够来参加今天的会议,尤其是像这样一个特殊的会议。我们会讨论很多对全球体系来说都很重要的问题,并且放在历史的框架中也是很重要的。我第一次去中国是在1979年,我首先去了上海,我非常迷恋喝可口可乐。当时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十天都找不到可口可乐可以喝,因为当时在中国就没有这样的产品在销售。我不得不给美国打电话,跟我的父母说在这里买不到可口可乐。我从酒店走出来走了一段距离,带着非常大的好奇心去观察路上的人,发现当时的人对我非常好奇,他们想跟我拍照片。我在大街上走的时候,在上海的市中心闲逛的时候,我甚至可以到马路的中央去走,因为每隔五分钟才会有一辆汽车,当时真是非常与众不同的世界。大家想一想,中国这些年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尤其自从我第一次访问中国以来的这几十年的时间里。这是我想对它做的阐释。

古希腊,从公元前460年到公元800年,人们的生活水平取得很大的进步,在过去的这几千年生产力几乎是成倍的增长。最乐观的一个方面是在20世纪的时间里美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美国20世纪人均寿命翻倍地增长。中国在最近30年也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其中每年的经济增长超过7%,也就意味着每隔十年它的经济体总体量就可以翻一番,这是非常快的速度,我们可以称之为工业革命,因为这是它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人类的寿命已经与史前时代完全不一样了,中国以7%每年速度增长,意味着每十年经济体就会翻一番。这种变化涉及全人类25%的人口,而且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变不仅仅是局限在25%的人口中,同时也影响到世界上其他的各个角落。

当历史学家回顾我们这个时代的时候,冷战的结束、共产社会的瓦解,也会和中国经济增长一样具有历史性,会进入历史的教科书。中国的崛起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是绝对可以进入史册的事情,而且是历史教科书上第一件重大的历史事件。没有比这更重要的,我们不用怀疑它的重要性了。现在贸易方式的改变,还有大家购买方式的变化,还有大家购买【麻省理工开放课程】力的改变,大家可以购买商品种类的改化学开放课程之一:无机化学原理,无机化学中之物理方法,生物化变增加导致了现在中国受社会经济各学,化学科学原理,有机化学,化学实个角落发生了新的变化。中国现在每年验技巧,实验化学导论,化学实验,化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的污染物其实比美学实验导论,中级化学实验,高级化国还要多,现在全球每天要消费的水大学实验与仪器。概是9000万桶。

现在中国每天的石油消费量,一天有9000万桶,中国石油人均消费量其实现在跟美国也接近了,中国的石油消费量会从每天9000万桶增长到将来的2.3亿桶每天。我们可以来比较一下,沙特阿拉伯每天的消费量只有800万桶,中国经济非常的重要,环境上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针对全球的体制来说。在政治上也是非常重要的,最大的政治问题就是人权的问题,人们渴望能拥有权利,渴望更多的自由,希望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一方面希望获得保护,不要受到政府太多的管制,希望不要发生“文革”时候的那样一些惨剧。一个很强的政府他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混乱。实际上这样的社会问题也是美国的这些建国者们面临的问题,美国在过去两百年里面也是不断地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

中国虽然在过去这些年中经历了一些混乱,一些灾难,但是实际上所取得的进步比美国在过去这一代人中所取得的进步还要大,甚至中国人也在致力于为现在的问题找到合理的方案。当时我们美国认为我们的崛起是善意的,但是如果你是墨西哥人,你是加勒比海周边的人,你是美国印第安土著人,你会觉得其实美国的崛起相当有问题的。

所以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中国和美国,两个国家、两个社会,都为自己骄傲,都认为自己与众不同,都为自己的历史感到荣耀。去定义这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要他们两个彼此之间达到和谐共处其实非常难的,因为历史一次又一次告诉我们在新的力量增长的时候,在位的这些力量往往会对他们实施一些阻挠,或者并未把他们看成善意的崛起。要想这个过程成功,最重要的就是我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和商业关系。经典的经济学家们会解释到,贸易会让我们两个国家的居民都可以买到比之前更多的商品并且以最低的价格获得这样的商品。可能更重要的是贸易也有助于传播知识,能够让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舞台,贸易也把技术散发到世界各地,也让中国成为技术重要的贡献者。

很重要的是贸易也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不仅仅限于政府官员和政府官员,将军和将军们之间,而是把这种联系扩大到了正常居民之间,就像今天的会议一样,这种会议非常重要。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这种关系变得有点不对称,美国的生活水平、生产率领先中国很多,研究经济的教授和学者们会说中国当时生产力就像美国1860年一样,所以欧洲的技术和知识在1860年前后传到了美国,现在也是一个知识传播的时候。

西方国家在经济学方面的考虑往往忽略了这些元素方面,他们忽略了成千上万的人对中国人生存状态低于当时世界的发展水平的。中国当时是面临着非常复杂的问题的,也就是要创造成千上万的工作,要促进城市化的发展,为人民谋得福利。而我们美国人呢?在西方世界需要认识到这一点,同时这种经济关系会使我们两个国家的关系不断地成熟。我们所提出的一些问题不再是一个低级的问题,而是一些更加高层面的问题。

今年夏天,两国之间有一次交流,从那以后这个方面的问题有所缓和,我对这些进展感到非常高兴。除了汇率还有资本市场的问题,我们双方间还面临其他的一些问题,比如说市场准入的问题,还有能源政策,允许两边的国家的学生互相去对方的国家学习的问题。如果说有一个住在麻省的人,他想在麻省的买一个汽车,这样的话对对方的定居有好处的吗?我们也希望解决贸易保护主义的问题,这让我回到我最初的问题。

今天在中国所发生的事情,这些事件的变化的推动力不仅仅是中国政府。这个推动力也是中国人民的创新,努力地工作。由于中国人民的努力,中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这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责任,去找到双边的问题,讨论双边的问题,甚至有的时候去争辩这些问题,目的是为了找到解决争辩问题的方法。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些的话,当历史学家回顾这些事迹的时候,他们会以一种更加乐观的方式来讨论这些问题,中美之间的这种合作将会成为历史的很大的主题。

麻省理工小百科

2006年11月,美国麻省理学院与剑桥大学合作的研究团队,揭示了一项名为“静音喷射机倡议”的计划,将彻底改造客工 机的概念设计:未来的客机将不只能更省油,而且还安静无声,一解机场附近居民饱受飞机起降噪声折磨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