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名言
用爱生活,你会使自己幸福。用爱工作,你会使很多人幸福。
诺尔曼·白求恩(Norman Bethune,1890—1939),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医师。1890年3月3日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一个牧师家庭。青年时代,当过轮船侍者、伐木工、小学教员、记者。1916年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医学院,获学士学位。曾在欧美一些国家观摩、实习,在英国和加拿大担任过上尉军医、外科主任。1922年被录取为英国皇家外科医学会会员。1933年被聘为加拿大联邦和地方政府卫生部门的顾问。1935年被选为美国胸外科学会会员、理事。他的胸外科医术在加拿大、英国和美国医学界享有盛名。
1928年,白求恩来到了麦吉尔大学,在皇家维多利亚医院以及医学系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直至1936年离开加拿大,奔赴西班牙内战前线。他后来又来到了中国,并为中国人民的正义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生平简介
1935年11月,白求恩加入加拿大共产党。德、意法西斯支持F.佛朗哥发动西班牙内战,他于1936年冬志愿去西班牙参加反法西斯斗争。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援助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1938年3月,他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派遣,率领一个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来到延安。8月,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卫生顾问,悉心致力于改进部队的医疗工作和战地救治,降低伤员的死亡率和残废率。把军区后方医院建设为模范医院,组织制作各种医疗器材,给医务人员传授知识,编写医疗图解手册。倡议成立了特种外科医院,举办医务干部实习周,加速训练卫生干部。组织战地流动医疗队出入火线救死扶伤。为减少伤员的痛苦和残废,他把手术台设在离火线最近的地方。11月底,率医疗队到山西雁北进行战地救治,两昼夜连续做71次手术。
1939年2月,率18人的“东征医疗队”到冀中前线救治伤员,不顾日军炮火威胁,连续工作69小时,给115名伤员做了手术。有一次,当某伤员急需输血时,他主动献了300毫升的血,并且他还倡议成立并参加了志愿献血队。有些伤员分散在游击区居民家里,他就和医疗队冒着危险去为他们做手术。做了手术315次,建立手术室和包扎所13处,救治伤员1000多名。
为了适应战争环境,方便战地救治,就改为流动医院,组织制作了药驮子,可装做100次手术、换500次药和配制500个处方所用的全部医疗器械和药品,被称为“卢沟桥药驮子";制作了换药篮,被称为“白求恩换药篮”。7月初,回到冀西山地参加军区卫生机关的组织领导工作,提议开办卫生材料厂,解决了药品不足的问题;创办卫生学校,培养了大批医务干部;编写了《游击战争中师野战医院的组织和技术》《战地救护须知》《战场治疗技术》《模范医院组织法》等多种战地医疗教材。还将自己的X光机、显微镜、一套手术器械和一批药品捐赠给军区卫生学校。
白求恩在前线,曾多次给毛泽东写信,汇报他的工作情况,对医疗工作提出不少建议。毛泽东也非常关心白求恩的工作和生活。毛泽东在给晋察冀边区聂荣臻司令员的电报中指示:“请每月付白求恩一百元。白求恩报告称松岩口医院建设需款。请令该院照其计划执行。同意任白求恩为军区卫生顾问。对其意见、能力完全信任。一切请视伤员需要斟酌办理。”白求恩很感谢毛泽东对他的关心,他在复电中说:“我自己不需要钱。因为衣食等一切均已供给。该款若是由加拿大或美国汇给我私人的,请留作烟草费,专供伤员购买烟叶及纸烟之用。”
1939年10月下旬,在涞源县摩天岭战斗中抢救伤员时左手中指被手术刀割破,后来给一个外科传染病伤员做手术时受感染,仍不顾伤痛,坚决要求去战地救护。他说:“你们不要拿我当古董,要拿我当一挺机关枪使用。”随即跟医疗队到了前线。终因伤势恶化,转为败血症,医治无效,于11月12日凌晨在河北省唐县黄石口村逝世。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怀着崇敬的心情,想念着毛泽东。他握着周围同志的手说:“请转告毛主席,感谢他和中国共产党给我的帮助。我相信,在毛主席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一定会获得解放。”
1939年11月17日,晋察冀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和驻地群众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1939年12月1日,延安各界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题了挽词,12月21日,毛泽东为八路军政治部、卫计委于1940年出版的《诺尔曼·白求恩纪念册》撰写《学习白求恩》一文(新中国成立后编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时,题目改为《纪念白求恩》),高度赞扬了白求恩的共产主义、国际主义精神,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向他学习,毛泽东在文中庄重地指出:“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1940年4月,在河北省唐县军城南关建立了白求恩墓。晋察冀军区决定将军区卫生学校和模范医院分别命名为白求恩卫生学校和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1952年,白求恩的灵柩迁入石家庄烈士陵园。
1972年,白求恩的故国加拿大政府追认白求恩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英雄”。
1991年,以白求恩命名的白求恩奖章作为当年卫计委第14号部长令发布的《全国卫生系统荣誉称号暂行规定》中设置的荣誉称号,由人事部、卫计委共同颁发。它是对全国卫生系统模范个人的最高行政奖励。凡获得“白求恩奖章”者,同时接受荣誉证书和通报表彰,并享受省、部级劳动模范待遇。
2009年10月,在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共同主办,由国际在线网站承办,共有5600多万人次网友投票,评选百年来对中国贡献最大、最受中国人民爱戴或与中国缘分最深的国际友人的“中国缘·十大国际友人"网络评选中,当选“十大国际友人”。
大事年表
1890年3月3日白求恩出生在加拿大北部小镇格雷文赫斯特。1916年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医学院,获博士学位。1922年被录取为英国皇家外科医学会会员。
1923年,白求恩通过了非常严格的考试,成为英国皇家外科医学院的临床研究生。
1926年夏天,白求恩不幸染上了肺结核。
1928年初,病愈后的白求恩回到加拿大蒙特利尔,成为麦吉尔大学医学院附属教学医院皇家维多利亚医院加拿大胸外科开拓者爱德华·阿奇博尔德医生的第一助手。在这里,他发明和改进了12种医疗手术器械,还发表了14篇有影响的学术论文。他最有名的仪器是白求恩肋剪,今天仍然在使用。
1933年被聘为加拿大联邦和地方政府卫生部门的顾问。
1935年被选为美国胸外科学会会员、理事。
1935年11月加入加拿大共产党。
1936年冬志愿去西班牙参加反法西斯斗争。
1937年12月前往纽约向国际援华委员会报名,并主动请求组建一个医疗队到中国北部和游击队一同工作。
1938年1月2日,他带着足够装备几个医疗队的药品和器材,从温哥华乘海轮前往香港。
1938年3月31日,率领一个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来到中国延安,毛泽东亲切接见了白求恩一行。1938年8月,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卫生顾问。
1938年11月至1939年2月,率医疗队到山西雁北和冀中前线进行战地救治,建立手术室和包扎所13处,救治大批伤员。
1939年7月初,回到冀西山地参加军区卫生机关的组织领导工作。创办卫生学校,培养了大批医务干部;编写了多种战地医疗教材。
1939年10月下旬,在涞源县摩天岭战斗中抢救伤员时左手中指被手术刀割破感染。
1939年11月12日凌晨,因手术中被细菌感染转为败血症医治无效,在河北省唐县黄石口村逝世。
纪念白求恩
1939年11月12日清晨5时20分,诺尔曼·白求恩同志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世界反法西斯的正义斗争,献出了他宝贵的生命。
毛泽东得知白求恩牺牲的消息后,非常悲痛,同年12月1日在延安各界追悼白求恩的大会上,他亲笔写了挽词:“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精神,学习他的牺牲精神,责任心与工作热忱。”12月21日,毛泽东同志又亲笔写下了著名的《学习白求恩》一文,号召中国人民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
“感人心者,莫先于情。”一个人可以抵挡住形形色色的**,却抵挡不住诚挚之情的莅临。说上一句动情的话,胜过滔滔万言;白求恩之所以名垂青史,除了他的献身精神外,还有他的细微、诚恳的情谊。充满诚挚情感的话语好似春风,能够吹绿田野上的小草。
2011年3月3日,白求恩121周年诞辰,“白求恩公益救助计划”在北京正式启动。为纪念白求恩、弘扬白求恩精神,中国医师协会首次组织并运用国内外医学专家、学术机构和临床救助医院开展公益协作机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十大疾病免费公益筛查及救助活动,并开通白求恩在线公益救助平台,公示救助信息。
群众血库
1938年6月,白求恩在五台县松岩口军区后方医院讲授输血技术。“输血”在当时是一个比较新鲜的技术,中国在大城市只有少数几家医院才能开展。在野战医疗条件下输血,是人们连想也不敢想的事情。
白求恩大夫首先详细讲述了采血操作、标准血型制作、血型鉴定、配血试验、储存、运输、保管等基本知识,接着推来一名胸部外伤的患者说:“现在,我来操作,你们谁第一个献血?”
“我来献。”32岁的卫生部部长叶青山挽起袖子。
验过血型,白求恩大夫让叶青山和病人头脚相反躺在**,拿出简易输血器。带着针头的皮管连接在他们靠紧的左右两臂静脉上,皮管中间一个三通阀门,阀门上联着注射器。白求恩把阀门通向叶部长,抽拉针栓,殷红的鲜血便流入注射器,再转动阀门,血液便流入病人体内。
大家热烈鼓掌,战地输血在我军野战外科史上第一次取得成功。
第二个病人推来了,白求恩主动躺在了他的身旁不容置疑地说:“我是0型血,抽我的。”消息传开,边区的农会、武委会、妇救会纷纷响应,上千人报名献血,很快组成了一支150人的献血预备队。白求恩高兴地称之为“群众血库”。
卢沟桥
1939年夏,白求恩在晋察冀卫生学校教学,讲授《野战外科示范课》。刚一上课,白求恩先对护士赵冲说,把“卢沟桥”打开。“卢沟桥”是白求恩为野战手术而设计的一种桥型木架,搭在马背上,一头装药品,一头装器械。护士把“卢沟桥”搬下来,拿出东西,不一会儿,手术台、换药台、器械筒、药瓶车、洗手盆等一一就绪,医生、护士、司药、担架员、记录员各就各位,简易手术室就布置好了。下一步是示范伤员进入手术的过程,伤员从门外被抬入、搬动、解绷带、检查伤情、换药、包扎或手术都井然有序。第三步是手术室的撤收,全部用品有条不紊地归位,最后把“卢沟桥”驮到马背上。
白求恩大夫说,当一名好医生不仅要技术好,还要时刻准备上前线。
抗洪
1939年7月间,连续十几天的特大暴雨使唐河水位猛增,泛滥成灾的洪水席卷着河北顺平县神北村。这里驻扎着军区卫生学校。正在撰写《师野战医院组织与技术》一书的白求恩就住在学校隔壁。
肆虐的洪水冲走了房屋、树木、秩序和庄稼。白求恩心痛极了。他站在河边脱下衣服,想下河捞取水中的农具,几名老乡死死地把他拉住说:“我们不让你冒险。”白求恩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
洪水威胁着卫生学校的安全,上级决定将学校转移到河西岩。白求恩知道后立刻找到学校说:“我水性好,我要参加你们的突击队”。没有渡船,大家用大笆箩绑在梯子上当运载工具。白求恩和突击队的小伙子们跳进水中,十人一排,手挽手,一趟一趟来回运送着物资。白求恩的侧泳游得很棒,他一边用力推梯子,一边还风趣地讲他在家乡湖中练习游泳的故事。
遗言
1939年10月28日,“冬季扫**”的日寇疯狂扫**抗日根据地。在涞源县孙家庄,哨兵催促正在做手术的白求恩大夫赶快撤离。白求恩却说:“加快手术速度。”当时躺在手术**的战士叫朱德士,大腿粉碎性骨折。白求恩为了与敌人抢时间,不慎刺破手指。他将手指伸进消毒液中,浸泡了一下,坚持缝完最后一针才转移。10分钟后,敌人冲进村庄。
白求恩的手指发炎了,炎症一天天加重。11月1日,又抢救一名丹毒合并蜂窝组织炎的伤员吴明。这是外科一种烈性传染病,发炎的手指第二次受到细菌致命的感染。后来,在手指疼痛的折磨中,他又连续做了13台手术,并写下了治疗疟疾病的讲课提纲。
11月7日,白求恩病情迅速恶化,左肘关节下发生转移性脓疡,领导强迫白求恩向后方医院转移。当到达南太平地时,白求恩听到前沿有枪声,便叫担架停下来,想到阵地看一看伤员。但此时他高烧已达40℃,浑身瘫软。10日到达唐县黄石村,白求恩的病情已十分危险。大家很着急,白求恩却平静地说:“我得了脓败血症,没有办法了……请转告毛主席,我相信中国人民一定会获得解放,遗憾的是我不能亲眼看到新中国诞生了……。”
11月12日清晨5点,白求恩大夫与世长辞,灵柩被秘密掩埋在村南青山秀水的狼山沟门。
中加建交时
20世纪70年代中加建交,加拿大总理特鲁多访华,访华之前,加方关于送什么国礼给中方产生了争论。有人说送一只加拿大特有的麋鹿;有人说加拿大的农场主愿意送中国一些农业机械;有人说塑一尊华工的雕像,因为华工为加拿大修建铁路付出了很多努力。这时加拿大外交部的一位官员的话,给特鲁多很深的印象,这位官员刚从法国回来,他回来之前参加过中国驻法国大使馆的一个猜谜语活动,其中有一道题目,全球知名度最高的加拿大人是谁?
很多人都没有猜出来,后来是一个华裔小学生猜出是白求恩,当时令这位官员很震惊,他说在加拿大没有多少人知道白求恩,中国使馆工作人员解释道:“在中国有八亿人口,至少有六亿人知道白求恩,他当然是全球知名度最高的加拿大人。”特鲁多经研究后,派人到白求恩的家乡,得知白求恩家乡还有他的一些遗物,特鲁多决定就以这些遗物为中加建交加方送给中方的礼物,并将白求恩的故居开辟为博物馆。
电影《白求恩大夫》
电影《白求恩大夫》是由张俊祥、赵拓在1963年写成的;1964年春天拍成电影,因为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环境的限制,影片只拍了后四章,而无法完成第一章有关描写白求恩在加拿大和西班牙的事迹。
1965年1月,江青看了样片,说:“这个题材根本不能拍。毛主席已经写了文章了,你们还想怎么样?”就这样,此片被一直束之高阁。
“**”结束后,经过一些整理,该片终于在1977年国庆公开放映。
电影是根据周而复同名小说改编。诺尔曼·白求恩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劳工进步党党员,著名外科医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白求恩从西班牙马德里前线回到美洲,正在加拿大和美国旅行演讲。在国际援华会的支持下,他立即组成了一个医疗队,决定来华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1938年初他远渡重洋,突破重重阻挠,到达延安,并在同年6月进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这里,白求恩被任命为军区的医药顾问,受到根据地干部、战士和老百姓的热烈欢迎。刚刚安顿好,白求恩便开始了紧张的工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对军区所属医院进行了视察。他发现这里的情况比想象的还要差,没有正规医院,没有正规手术室,缺乏有技术的外科医生,缺乏必备的医疗器械。为了解决这些困难,白求恩首先向军区司令员请示,办一个示范的后方医院,调各分区最好的医生来加以训练。然后,他又写信让加拿大的朋友寄一些医疗器械。在训练班,白求恩自己撰写讲义,向学员们认真传授外科手术的技术。学员们虽然文化水平较低,但十分刻苦,因此,也增加了白求恩的信心。经过培训,军分区各医院医生的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白求恩还不顾个人安危亲自到最前线为伤员做手术。一次,三五九旅在山西灵丘打一个比较大的伏击战。白求恩率医疗队奔赴前线,在一个破庙里,白求恩布置了一个手术室,为伤员做手术。徐连长负重伤,失血过多,白求恩抽自己的血为徐连长输血,挽救了徐连长的生命。眼看炮火紧逼破庙,有的炮弹就落在庙的附近。白求恩仍坚持做完最后一个手术才撤离。
白求恩在这里看到了许多奇迹发生,许多外界不了解的事情。他希望把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的情况,告诉全世界的人民。他决定回加拿大一趟,军区开了欢送会,童秘书、方大夫送白求恩到小河边。突然远方传来紧急集合号声,白求恩停下脚步决定暂时不走了,觉得这里更需要他。白求恩又上前线了,并转战各处,最后参加了著名的黄土岭战役。在前线的临时手术室,白求恩正在做一个手术,敌人突然进行猛烈的进攻,方大夫劝白求恩赶快撤离,白求恩说这是一个腹部手术,一定不能耽搁,否则有生命危险。他坚持做完了手术,但在手术中手指却被划破。后来回到医院,白求恩又坚持做了两个手术,不慎手套破了,手被感染,他不幸患上血液中毒症。由于根据地医药缺乏,白求恩经抢救无效,不幸病逝。
人物传记
一对加拿大夫妇撰写的传记《凤凰:诺尔曼·白求恩的一生》共488页,附77幅照片,记载了白求恩的一生。全书采访了近300人,包括白求恩的后人、朋友、同事和病人,其中近50名受访者是中国人。书中还收录了白求恩的信件、在中国的死亡证明、去世10天前的工作记录以及一些以前未公开过的资料。
作者罗德里克·斯图尔特和莎伦·斯图尔特是一对夫妇。他们在新书发布会上介绍说,他们从1969年开始研究白求恩,曾于1972年、1975年和2005年专程前往中国采访。此外,他们多年来也在加拿大、西班牙和美国等地收集白求恩的资料。
莎伦说:“我们希望通过此书展示白求恩的一生,就像凤凰一样。他很有才华,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他仍然不停地努力,直到走上正确的道路,最终在中国实现自己的理想。”
中国驻多伦多总领事陈立钢在发布会上表示,白求恩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他把加拿大人善良、友好和热情的性格展现给了中国人民。
白求恩的外甥女琼·林德利也出席了发布会。已82岁高龄的林德利仍记得舅舅年轻时的形象。她回忆说,白求恩在年轻时就对医学十分着迷。他去世的消息传到家里,林德利的母亲,也就是白求恩的姐姐,当时非常难过。
白求恩于1890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后毕业于多伦多大学。20世纪30年代末,他投身到中国抗日战争中,在晋察冀边区担任战地医生。
麦吉尔小百科
麦吉尔大学一直保持着和其他古老大学在学术和运动上的竞争。每年,麦吉尔大学和加拿大另一所著名大学皇后大学会举行赛艇比赛,灵感来自著名的牛津一剑桥划船比赛。而足球的竞争,开始于1884年。在一年一度的“四老”足球比赛中,加拿大最古老的四所大学,麦吉尔大学、皇后大学、多伦多大学、西安大略大学在足球比赛中一决雌雄。麦吉尔大学女足常年独占鳌头,而西安大略大学男足往往夺取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