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名言
人类所有知识的基础,人类所有认知的起源,必须是我们每个人都是爱的对象。
作为英语国家中最古老的大学,牛津大学有着900多年的辉煌历史。它既是英国最著名的大学之一,又是世界最知名的大学之一。牛津大学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领域的杰出贡献享誉全球,在英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领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自中世纪形成以来,牛津大学以其独特的大学理念和办学传统,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政治精英和社会精英,从一个地区性的、单一学科的古老大学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精英人才辈出、办学特色鲜明、文化传统厚重、文理学科并进、学术成果斐然的世界一流大学。
在某种意义上,牛津大学的发展历史既是英国国家发展史的一部分,也是英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的一部分。其显赫的历史地位和广泛的影响力,已成为英国乃至世界所有高等学府的楷模。
牛津大学的形成时期
牛津大学建立的具体时间很难确定,因为它的建立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事件。英国教育史学家约翰·普雷斯特(John Prest)曾这样指出:“牛津大学是在教会的摇篮中诞生的。"从中世纪起,牛津大学一直就是西方基督教会世界的组成部分,不同时期由基督教不同的教派所主导,并保留着不同教派的痕迹。因此,在漫长而又坎坷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牛津大学一直与教会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早期的学院及其地位
随着大学自身力量的增强和发展,牛津大学的教师开始有了摆脱依赖教会的倾向。1221年,巴黎大学的教师奋起反对他们的主教,主张他们有权制定自己的规则。之后不久,牛津大学的教师也开始以自己任命校长来宣示自己的权力。经过不懈的斗争,1225年,牛津大学的教师自己推选罗伯特·格罗斯泰特担任校长,这是牛津大学有史以来最早由大学教师自己推选出的校长之一。正是在这一时期,牛津大学的学术活动再一次活跃起来。
在牛津大学与牛津城市民的冲突解决后,学者们又重新聚集在牛津大学。由于大学获得了教皇赋予的众多特权,特别是房屋租金减半的权利,前来牛津城讲学和求学的师生络绎不绝。14世纪初,牛津城的寄宿舍数量达100多间。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追求学问,成为牛津大学早期寄宿舍生活的写照。然而,由于寄宿舍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难以实行统一管理,再加上学生与市民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以及一些学生因物价上涨等原因而不得不离开牛津大学,致使寄宿舍数量开始减少。为此,一些教会上层人士和社会达官显贵出于宗教的以及追求学问的目的,出资购置房产为贫困学生提供住宿和津贴,同时为学院制定院规并设立管理机构。这就是早期学院的端倪。
牛津大学早期建立的学院主要集中在13世纪至15世纪。巴利奥尔学院、默顿学院和大学学院是牛津大学最早建立的学院。1249年,曾任达勒姆教区副主教和鲁昂大主教的达勒姆的威廉(William of Durham)给大学捐赠了一大笔钱,用来支持学生的学业。经过长时间的准备,终于在1280年成立了大学学院,并制定了相应的院规。大约在1255年至1266年,英格兰男爵约翰·巴利奥尔(John Balliol)为学者在牛津城建立了一个学院,即巴利奥尔学院。1264年,罗彻斯特修道院院长沃尔特·德·默顿(Walter deMerton)根据一份许可状建立了默顿学者之家,即默顿学院,用于支持牛津城或其他地区的20名学者的学业。1274年,他还为该学院颁布了院规。默顿学院的院规后来为其他许多学院所效仿。
牛津大学早期建立的学院大多招收硕士生,学院由学者和学生共同管理。大学校长由师生推选出来,每年都要进行就职宣誓。13世纪后,即从神学家、哲学家约翰·邓斯·司各脱(JohnDuns Scotus,1265—1308)时代一直到神学家、宗教改革者约翰·威克利夫(JohnWycliffe)去世,牛津大学又相继建立了埃克塞特学院、奥里尔学院、女王学院和新学院。1314年,埃克塞特主教斯特佩尔顿的沃尔特(Walter of Stapel-don)拿出一部分钱为来自西部地区的学生在牛津城建立了埃克塞特学院。学院早期有12名学者。1324年,圣·玛丽(St. Mary's)教堂神父亚当·德·布罗姆(Adam deBrome)在获得了特许状后建立了奥里尔学院,该院设一名院长(provost)和10名院士。1341年,埃格尔斯菲尔德的罗伯特(Robert ofEglesfield)在牛津建立了女王学院,主旨是研究神学如何为教会服务。在女王菲莉帕(philippa)的协助下,女王学院取得了罗马教皇的特许状,并且由教会拨款建造了礼拜堂。
1379年11月,一位出身贫寒且受教育不多的知名主教威克姆的威廉(William of Wykeham)创建了新学院。1400年,新学院颁布的院规规定,学院由一名院长和70名学者、10名牧师、3名受俸教士以及16位唱诗班的男孩子组成。创建者及其亲属以及学院投资者家乡的人享有优先进入学院的特权。与其他学院不同的是,新学院是一个接受本科生的学院。为了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和开销用度,学院为每个学生指定了指导教师,并定期支付教师的薪水。不少学者因此把新学院的做法看成是牛津大学导师制的发端。新学院也因此获得了“牛津大学14世纪所创建的最伟大的学院”的美誉。
进入15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商人财富的增加,社会上为牛津大学捐赠的人越来越多。牛津大学先后又创建了林肯学院、众灵学院、莫德林学院和其他学院。1427年,林肯主教理查德·弗莱明(Richard Fleming)创建林肯学院。该学院的目的在于培养牧师来驳斥当时盛行的罗拉德派(Lollard)的教义及信仰。1438年的众灵学院是由坎特伯雷大主教亨利·奇切利(HenryChichele)与国王亨利六世共同创建的,这是牛津大学唯一没有本科生的学院。创设该学院的目的一是要为教会和国家培养学识渊博的神职人员;二是要使之成为一个歌祷堂,为在内战和对法国战争中牺牲的英国亡灵祈祷,尤其是为与奇切利有密切政治关系的兰卡斯特王朝的成员祈祷。1458年,温彻斯特(Winchester)主教韦恩弗里特的威廉(William of Wayn-flete)创建莫德林学院。该学院成员包括院长和70名学者,其中40名为院士、30名为半津贴生(Demy)。
上述学院的建立是英国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牛津大学不断发展的标志。牛津大学的最大特色就是学院制,其寄宿制和导师制都是在学院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牛津大学早期的学院既反映了时代特征,又扩大了大学的影响。教会和王权都对学院的建设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寄予了厚望。应该说,学院的基本结构、内涵和功能为牛津大学学院制的确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成为牛津大学办学模式的溯源。
英国宗教改革的影响
亨利八世与罗马教廷的决裂,是英国宗教改革的前奏。从表面上看,亨利八世的离婚一案是英国王室与罗马教皇分道扬镳的直接导火索,然而,这场斗争实际上是欧洲大陆宗教改革运动的延续。中世纪以来,无论是在欧洲大陆还是在英国,人们对教会滥用权力、教会法庭不公以及教士生活腐败等现象早已深恶痛绝。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摆脱罗马教权的桎梏,加强世俗王权的统治是当时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1529年英国议会的召开引发了英国的宗教改革。1529年,英国议会通过法案,禁止教会的横征暴敛。之后几年,宗教改革横扫整个社会领域,教会的利益受到抨击,越来越多的天主教神职人员被迫下台。1534年的《至尊法案》(Act ofSupremacy)和《背叛法案》(Treason Act)明文宣告:英王是英格兰国教会的最高首领,这标志着英格兰教会与罗马教廷的正式决裂。在议会和贵族的支持下,亨利八世终于在全国实现了宗教改革。1535年,亨利八世的摄政王(Vicar General)托马斯·克伦威尔(Thomas Cromwell,1485—1540)负责调查和没收教会的财产,关闭了中小修道院并遣散修士和修女,这对天主教给予了沉重打击。
改革的风暴同样席卷了牛津大学。为了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王权的意志,亨利八世为牛津大学任命了校长。尽管抱怨声不断,但最终牛津大学还是屈从了国王的要求。接着,克伦威尔组建了一个委员会,对牛津大学和修道院式的学堂进行巡视。为了铲除罗马天主教在大学的影响,该委员会为牛津大学颁布了新规定。例如,废止传统的评注式教学,以《圣经》取代《箴言四书》作为学生教材,开设希腊语、拉丁语、民法等新学科讲座,等等。总之,所有与之相左的传统做法都必须取消。随着《解散法案》(Disso-lution)的出台,牛津大学周围大批的修道院都被解散或关闭,教会财产被没收或充公,修士和修女被遣散或逐出修道院。从客观上讲,这一做法加强了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垄断地位,促进了教育世俗化的进程。1540年,亨利八世又先后在牛津大学设立了5个钦定教授职位,分别是神学、医学、民法、希伯来语和希腊语,以此来加强对大学的控制。
1547年,当爱德华六世(Edward VI,1547—1553)登基时,牛津大学已经处于风雨飘摇状态。在校学生人数大幅度减少,老式学堂一个接着一个被关闭,教会法规不再受宠,教师受到谩骂和诽谤,很多有用的书籍被焚毁。1549年,爱德华六世巡视牛津大学,并任命了一个巡视委员会对大学展开调查。随后,该巡视委员针对牛津大学的管理、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位授予等颁布了一套新的法令。颁布新法令的主要目的在于,继续迫使牛津大学全体师生效忠于王权,谴责罗马教皇的所作所为,为英国国教和王室服务。随着新的法令和条例的出台,牛津大学的学术生活逐渐恢复到正常发展轨道,在校学生人数开始有所回升。1552年,根据统计,牛津大学各个学院包括硕士、学士和其他层次的学生共有761人,各学堂的学生有260人。
1553年,玛丽一世(Mary I,1553—1558)上台后,又恢复了天主教在英格兰的主导地位。随着天主教势力的卷土重来,以往被修改和推翻的法令和条例重新得以恢复,不少主张宗教改革的大学和学院的教师和学生要么逃往欧洲大陆避难,要么妥协,而那些意志坚强的清教徒则受到了排斥和迫害。当时,3名改革先驱——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克兰默(Thomas Cranmer)、伦敦主教尼古拉斯·里德利(Nicholas Ridley)和伍斯特主教休·拉蒂默(Hugh Latimer)被处以火刑,成为宗教改革的殉道者。
1558年,伊丽莎白一世登基,首先着手解决英格兰的宗教问题。1559年1月,她促使英国议会通过《至尊法案》,确立安立甘宗(Anglican Church)为英国国教,国王是宗教的最高首脑,强**会和国家是统一体,而玛丽女王时期所颁布的法律统统被废除。与玛丽女王相比,伊丽莎白女王所推行的大学教育政策要缓和得多。这样,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又重新垄断了英国高等教育领域。当然,这一变革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即所有不信奉英国国教的人们一直到19世纪末都被排斥在大学的校门外。根据1571年颁布的《三十九条信纲》,每个大学生都必须进行宗教宣誓。牛津大学要求学生入学注册时进行宣誓,而剑桥大学则要求在毕业考试前进行宣誓。直到1871年宗教宣誓废除时,这一法令才得以终止。
牛津大学的改革转型
进入19世纪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英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社会各个领域都在进行变革。牛津大学此时与整个时代的发展显得格格不入,饱受社会各方面的批评。1833年,一些年轻学者和导师还发起了一场宗教复兴运动(即牛津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推迟了牛津大学的改革。但是,伦敦大学的建立以及城市学院的兴起打破了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独霸英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局面。牛津大学面临着生存抉择:是保持和改良现有的教育体制还是接纳和创建新的教育体制,是改革传统的导师制教育还是以一种教授学术寡头制来替代。1850年,英国拉开了政府干预高等教育的序幕。随着三次皇家调查委员会的调查以及一系列改革政策的出台,牛津大学逐步从厚重的传统包袱中解脱出来,走上了传承和创新的改革之路。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牛津大学更加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和前进的道路,从一个地区性的单一的文科大学转变为一个文理学科并重的世界性大学。
牛津小百科
构成牛津大学的39所学院有许多在13世纪至16世纪之间创立,并且群聚在市中心周围。由于在当时学术是教会的专利,因此学院都以修道院式建筑来设计,不过四周往往围绕着美丽的庭园。尽管大多数的学院这些年来多有改变,但是依然融合许多原有特色。牛津并不只是座大学城,在考利郊区还拥有英国重要的汽车制造厂。同时,牛津还是学术机构的天下,这里有存书2万册的布雷克威尔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