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帝王隋炀帝传

经略西域诸国

字体:16+-

打开隋代地图,黄河以西广大区域种落繁多,小国林立,有游牧民族突厥、吐谷浑、党项羌、铁勒,其中铁勒种落最大,分布在蒙古草原西部及至中亚广大区域。往南中亚两河流域有昭武九姓胡及沙漠绿洲的城邦国家,在今吐鲁番盆地则有汉人建立的高昌国,往南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有疏勒、于阗等小国,今青海高原则是强大的吐谷挥汗国,再往南西藏高原还有党项、苏毗、附国等羌人部落。

隋朝建立时,西域广大区域的霸主是突厥,包括吐谷浑在内的各族都臣服于突厥。突厥分裂后,西突厥是西域的主人,他们控制了沟通东西方交通的丝绸之路。隋文帝虽然成功地降伏了东突厥,但对西突厥及西域广大地区的经营尚顾不上。隋炀帝继位,值天下承平,士马全盛,随即对西域开始了大规模有步骤的经略。

西突厥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中国、印度、波斯、东罗马四大文化古国之间,处在国际商业贸易、宗教文化思想交流的枢纽位置。西突厥始祖室点密(562—576年在位)西征中亚时,拥众十万,分由十首领统率,十首领分为五咄陆和五弩失毕两厢,两厢之下又各分为五个小部,号为“十姓”。此外,尚有葛罗禄、处月、处密、咽面、莫贺达干、沙陀、伊吾等部,由可汗委派“设”进行监管。西突厥疆域横跨天山南北,雄踞中亚,虽不与隋朝接壤,但对隋边境政治影响极大,并影响波及于东罗马和印度、波斯。

室点密是突厥大可汗土门之弟,兄弟俩各自向东西两个方向扩张。室点密没有请示大可汗就与东罗马查士丁尼皇帝签订了条约,又单独向外互派使者,批准和战。室点密死后,其子玷厥更自行继位,号达头可汗。西突厥从立国伊始就是一个独立政权,563—567年曾联合波斯攻灭并瓜分恹哒汗国,后又联合东罗马夹击波斯。由于征服了西域诸胡并控制了“丝绸之路”,西突厥搜括和积聚了大量财富。568年,东罗马使臣蔡马库斯在特克斯河谷的汗庭谒见了室点密可汗,可汗在三个金碧辉煌的牙帐三次接见了他,使者看见可汗坐在装有轮子可以移动的金椅上,帐幕四周挂着各色美丽的丝织品,金**摆着金瓶、金坛等饮器,雕镂之工不亚于东罗马。其牙帐即使是与隋炀帝的“观风殿”相比也毫不逊色。奢华的排场展示出西方世界也出现了令人生畏的王权。由于受突厥、波斯的阻隔,隋朝与东罗马帝国没有官方往来,但通过突厥中介的民间商业往来不绝,据现代考古发掘,在咸阳张湾隋墓曾出土了罗马帝国的金币。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西方世界需要大量的中国丝绸,一条从长安通往君士坦丁堡的陆上丝绸之路早在西汉之时就已开通,东西文化通过草原沙漠游牧民族的中介传播交汇。正是在隋朝时,一个波斯人将蚕子藏于竹杖中携带到东罗马,使西方世界的养蚕织丝业也缓慢发展了起来。

隋初,隋文帝曾派太仆元辉出使西突厥达头可汗处,与其通好。开皇三年(583),东突厥沙钵略可汗南侵隋朝失败,部众叛散,达头可汉亦与隋朝互有往来。但开皇末年达头与都兰结盟,联兵攻隋,都兰败死,达头乘机占据漠北,自立为步迦可汗,暂时统一了东、西突厥,严重威胁隋王朝的北部边境。但好景不长,这种没有坚实基础的统一只是昙花一现,在隋军反击下,漠北牧民和铁勒诸部纷纷叛逃漠南启民可汗,在众叛亲离之下达头逃入吐谷浑,突厥重又分为东西两大部,西突厥的汗位被阿波系的泥利夺取,并迫使达头之裔咄六叶护降为小可汗。泥利死,子达漫立,是为泥橛处罗可汗。

处罗更加穷兵黩武,他西破趁达头败亡之机而试图自立的石国、铁勒诸部,东破启民可汗,一度有重新统一东、西突厥之势,成为隋朝的重大隐患。隋炀帝即位后,如何对付西突厥又成为严峻的防御问题。

隋炀帝根据前期成功分裂突厥汗国的历史经验,认为对西突厥这一强大势力,军事进攻不如政治分化。而西突厥自身又存在木杆——阿波和室点密——达头两大汗系,及咄陆和弩失毕两厢部落,其固有矛盾正可利用,于是任用长孙晟的副手裴矩经略西突厥,继续使用离强合弱、远交近攻的政策。在西突厥方面,处罗为政“苛察多忌”,又“抚御无道,其国多叛”,其政权也只是昙花一现。大业元年(605),处罗引兵击铁勒,厚税其物,引发铁勒契芯部和薛延陀部的联合暴动,他们连败西突厥,建立了铁勒汗国。此时咄六叶护之子射匮也不服处罗的统治,使西突厥处罗可汗面临崩溃之局。

裴矩在敦煌了解到西突厥的内乱情况,又探知处罗可汗的母亲向氏本为内地汉人,原为泥利可汗婢妾,生处罗,泥利死后再嫁泥利之弟婆实特勤,仁寿末年与婆实一同入隋,现留居长安,而处罗十分思念母亲,据此,裴矩即向隋炀帝奏请,请利用向氏招怀处罗可汗。

大业四年(608)二月己卯(初六),隋炀帝派司朝谒者崔君肃持诏书前往西突厥处罗可汗处慰谕,并求致汗血马。时处罗虽因内乱自己处境十分艰难,但对隋使十分傲慢,不肯跪受诏书。崔君肃即隋代铁镬以东突厥启民可汗故事,晓以利害,并进行挑拨,最后软硬兼施,以外交手段成功地招抚了西突厥处罗可汗,是其经略西域计划的一个巨大成功。

隋炀帝了解到波斯与西突厥为世仇,即位之初就派司隶从事杜行满和云骑尉李昱出使西域。李昱来到了波斯国都,记称其“都城方十余里”,国王“著金花冠,坐金师子座,傅金屑于须上以为饰。衣锦袍,加璎珞于其上”。其国盛产珍珠、玻璃、瑠璃、玛瑙、水晶等。隋使者在波斯国进行了友好访问,波斯国王不久亦遣使隋李昱到隋朝“贡方物”,以后“每遣使贡献”,关系相当密切。

隋使杜行满则访问了中亚两河流域的昭武九姓国。这些沙漠绿洲中的城邦国家均处丝绸之路要道上,受西突厥的羁縻。杜行满越葱岭先到蜀宾国,得玛瑙杯;来到王舍城,获佛经;再经昭武九姓的史国,国王赠予十位美女、狮子皮、火鼠毛等礼物;又到安国,见其国王“坐金驼座,高七八尺,每听政,与妻相对,大臣三人评理国事”,不像东方那样专制。最后“得五色盐而返”。安国是昭武九姓国之一,地在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隋炀帝“召募行人,分使绝域”,遣使远至中亚、波斯等地,招引昭武九姓及波斯等国来隋朝“朝贡”,提高了隋朝的国际威望,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应该说是很有意义的事。

西域昭武九姓及诸多胡族,魏晋以来就不断地入居内地经商。隋国子博士何妥即西域胡人后代,其父“细脚胡”通商入蜀,梁朝时号为“西州大贾”。又有三藏法师, “父本商胡”,法师生于中国,但仪容面目,犹作胡人,三藏深通佛法,每讲经“朝官及道俗观者千余人”。隋炀帝时,西域诸蕃胡商仍成群结队地赶着骆驼,到河西张掖,与隋交市。为加强管理,大业元年(605),隋炀帝专命吏部侍郎裴矩往张掖,监护西域商人的贸易。

隋炀帝早有经略西域之心,裴矩心领神会,得命后即有意识地、广泛地和往来的胡商接触交谈, “诱令言其国俗山川险易”,君长姓族,物产服章等,然后根据收集到的材料整理写成《西域图记》三卷,同时还附有详细的地图,上奏隋炀帝。裴矩编写了西域四十四国的概况,并说: “今者所编,皆余千户,利尽西海,多产珍异,其山居之属,非有国名,及部落小者,多亦不载”。有些小国只能略而不叙。裴矩是一位办事干练很有才能的官僚,虽然本人未曾去过西域,但通过广泛采访,有所疑问即详察于众口,核实资料,掌握了西域大量真实情况,没有凭据的宁可暂付阙如,态度十分严谨。《西域图记》从增进对西域各国的了解,弥补史籍缺逸等方面来看,算得上是一部重要文献,可惜此书后来亡逸,仅《隋书·裴矩传》存有该书序言。裴矩于此简要概述了起自隋西陲敦煌,至于西海的“丝绸之路”,当时共分三条道路。

第一条道路是北道,又叫伊吾道,它开辟于6世纪。这条道走天山以北,通过里海的草原路,其路段是由伊吾(今新疆哈密西南)通过天山北麓,经巴里坤湖,到达突厥可汗弓月城(今伊宁东北),再渡伊犁河,向西越过中亚草原,到达黑海之滨的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疆域。

第二条道路是中道,又叫高昌路。这条路沿天山南麓,通往伊朗高原,顺沙漠边缘的绿洲抵达波斯湾。中间经龟兹(库车)、疏勒(喀什),出葱岭后遍历中亚昭武九姓国,再往西南亚。

第三条路为南道,又叫鄯善路。这条路沿塔里木盆地南缘,经阿富汗进入印度河流域,抵达南亚次大陆西部各港口。

敦煌是隋朝的西部边陲,是丝绸之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中转站。

隋炀帝见到《西域图记》,果然欣喜不已,除予以重赏外,还“每日引裴矩至御坐,亲问西方事”。裴矩又当面向隋炀帝诉说西域宝物,分析吐谷浑的虚实并说明其容易被征服,一番话说得隋炀帝更是心花怒放。于是着手经略丝路,开通西域,并将此事务委交裴矩具体操办。裴矩因此升任民部侍郎,还未及上任,又迁官黄门侍郎,步入“五贵”宰相行列。

隋炀帝君臣经略西域,大致有两种方法:一是使用武力,开通丝路;二是劝说、收买、招诱西域各国遣使来隋朝觐。大业二年(606),裴矩在张掖一次就招徕了西胡十余国使者。大业三年(607),隋炀帝北巡祠祭恒岳时,曾有西域十余国使者前来助祭,令隋炀帝很是高兴。随后,隋炀帝又令裴矩亲往敦煌经略,裴矩乃“遣使说高昌王翻伯雅及伊吾吐屯设等,咯以厚利,导使入朝”。

高昌是碛西西域唯一以汉人为主体的城郭国家,地处今新疆吐鲁番盆地,是车师前王庭。西汉通西域,初于此置壁垒,贰师将军李广利西征大宛,以其地安置老弱病员,其后即留居屯耕。晋置高昌郡,因汉时有高昌壁而得名,遂成碛西汉族居民的最大聚居地。后五胡纷争,晋室南渡,高昌郡为河西诸凉王朝版图。441年,北凉被北魏攻灭,沮渠无讳、沮渠安周西渡流沙,据高昌为都,此为高昌建国之始。460年,柔然灭沮渠氏,立敦煌汉人阚伯周为高昌王,481年,高车人另立张孟明,后国人杀张氏拥立马儒,马儒遣使降魏,又为国人所杀,改立金城榆中人翻嘉为王,是为高昌翻氏王朝。翻嘉并遣其第二子为焉耆王,其势渐大,为求自存,翻氏先后臣服于柔然、高车、北魏,后突厥兴起,又改臣于突厥。突厥内战初期,阿波可汗得势,高昌王翻乾固臣于阿波,开皇十年(590),突厥攻破高昌城,有两千人东走归降隋朝。开皇十七年(597),达头可汗反攻胜利,高昌复又臣于达头,达头妻之以女,以结和亲。仁寿元年(601),高昌王翻乾固薨,子翻伯雅继位,是为高昌翻氏王朝

第八代君王,突厥要求翻伯雅按突厥风俗续娶达头可汗之女为妻,迎娶庶母是汉人所不耻的,但迫于突厥压力,翻伯雅不得已立老母为自己的皇后。直到仁寿三年(603)达头覆灭,翻伯雅才得解除与庶母阿史那氏的婚姻,但不久又不得不改臣于泥橛处罗可汗。

其时隋朝国势日盛,政治影响远播于西域。高昌已建国一百多年,其语言、文字、风俗、典章制度一如中原,史载高昌王宫内国王坐室“画鲁哀公问政于孔子之像”。但由于长期孤悬碛外,不得不依违于各大胡族势力之间,“男子胡服,妇人裙襦,头上作髻”, “俗事天神(摩尼教),兼信佛法”。隋炀帝即位后,引致西番,首先招致的就是高昌。大业四年(608),高昌王遣使贡献,隋炀帝“待其使甚厚”,高昌遂欲摆脱突厥、铁勒,向隋朝靠拢。

伊吾就是现在的哈密,其地靠近河西,四周是戈壁滩。伊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匈奴属部伊吾庐,东汉窦固伐北匈奴,夺其地,始筑城郭留兵戍守,置伊吾司马,大开屯田,后历魏、晋,皆为中国版图。伊吾扼丝绸之路咽喉,西域商客往来,多取伊吾路。十六国时期伊吾隶河西诸凉,西凉王裔汉人李宝在其国亡后在此建国,附于柔然,封伊吾王,维持了二十多年的统治。及北魏兴,李宝率众东徙敦煌降魏,北魏遣重兵镇守伊吾,以御柔然。和高昌国一样,伊吾居民主体是汉魏屯田士卒遗民,但中亚昭武九姓胡商侨居于此的也不少。北魏衰亡后其地先后没于柔然、突厥。西突厥可汗遣吐屯设世监其地。隋炀帝大业初年,伊吾吐屯设为处罗可汗所委,但处罗的统治受铁勒打击发生严重危机,在裴矩招诱下,伊吾吐屯设和高昌王一样,亦向隋朝纳贡。

同时向隋朝纳贡的还有沙碛之南的绿洲小国于阗、疏勒、龟兹、焉耆等。这些小城邦均是汉时旧国,时均信奉佛教。传说于阗西五百里有比摩寺,乃是“老子化胡成佛之所”,这些小国自西汉张骞通西域后即与中原王朝往来密切,魏晋之后因战乱阻隔,很少通使。隋炀帝既要恢复汉武之业,方勤远略,乃派裴矩招诱西域,使中原与西域的关系有了新的发展,大业年间,西域诸国“频遣使朝贡”,隋炀帝因置西域校尉,专门负责接待。

铁勒是西域最大的种落,分布最广,人口最多。铁勒的祖先,乃匈奴的苗裔,种类最多,自西海(里海)之东,依据山谷,往往不绝。突厥实则为铁勒的一支,唐时崛起的回纥也是铁勒的一支。北朝时又称敕勒,他们“居无恒所,随水草流移”,为迁徙方便,普遍使用高大轮子的车,故又称“高车”。著名的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北齐高车人斛律金唱出来的。552年,突厥土门可汗征服铁勒诸部,但隋朝时,铁勒人在西域历史舞台上有过精彩的表演,建立过自己短暂的汗国,并与隋炀帝发生了关系。

隋时铁勒部落约在四十个以上,他们散布在整个丝绸之路上,可谓丝路民族。各部铁勒酋长由突厥委以“俟斤”官号,统领本部。但突厥可汗对铁勒的奴役十分残酷,激起了铁勒人民的反抗。隋开皇末年强大的突厥汗国崩溃,一方面是隋强大军事力量的打击。另一方面是隋离间政策的成功,离间政策也包括离间被突厥统治的铁勒诸部造反。据史载, “开皇末晋王广北征,纳(启)民,大破步迦可汗,铁勒于是分散”。分散即逃散,当步迦(达头)可汗与隋军接战时,被挟持的铁勒人乘机四散逃跑,以摆脱突厥,导致了达头政权的瓦解。开皇二十年(600),隋文帝命启民分遣使者“往北方铁勒等部招携取之”。仁寿三年(603),漠北铁勒十余部尽背达头,在隋的斡旋下,归附了启民,使启民可汗帐下“人民羊马,遍满山谷”。

另外,继达头而立的西突厥泥利可汗及其子泥撅处罗可汗也为铁勒所败。

大业元年(605),处罗可汗因猜忌铁勒而借口薛延陀部谋反, “集其魁帅数百人,尽诛之”。处罗的残暴行为激起了铁勒诸部的强烈反抗,白山契芯部和金山薛延陀部结成联盟,推契芯酋长哥楞为莫何可汗,成立了契芯一薛延陀汗国。莫何大败处罗,很快肃清了准噶尔盆地及天山东麓的西突厥残余势力,高昌、伊吾、焉耆等“悉附之”。莫何遣重臣驻高昌,抽丝路商旅之税。大业三

年(607),莫何可汗的军队东向侵犯隋敦煌要塞,隋炀帝令将军冯孝慈出敦煌御敌,结果隋军战败。但莫何可汗感到铁勒汗国新立,夹在东、西突厥两大敌国之间,若再结仇于隋朝,于己不利,所以虽击败隋军,并未乘胜追击,反倒“遣使谢罪请降”。这年,又“遣使贡方物,自是不绝叫”。隋炀帝又派裴矩出使铁勒, “慰抚之”,并讽令莫何可汗东击吐谷挥汗国以自效,莫何听命,即勒兵经且末东入青海,大破吐谷浑伏允可汗,使国威远播于青海和西域。

而就在此时,隋炀帝也派兵西攻吐谷浑了。

在广大的青藏高原,居住着众多羌人部落。吐谷浑是羌化鲜卑人建立的大国,又称吐浑,到隋时已建国三百多年了。其始祖即名吐谷浑,是西晋时鲜卑慕容部酋长涉归的庶长子,涉归嫡子为慕容魔,由于兄弟不和,吐谷浑负气由徒河(今辽西锦县西)西走,越阴山,经上陇,止于袍罕(今甘肃临夏县袍罕山),驻牧于洮河以西的甘松草原,当地人称之为“阿柴虏”,以后同化于被其征服的羌人中,其子孙又向西征服青海草原,以其始祖为号建立吐谷浑汗国,拓地至塔里木盆地东缘,地兼鄯善、且末,西北有流沙数百里。到隋时吕夸可汗时已历十八代可汗,其国势仅次于突厥,并与突厥互为唇齿。开皇之初吐谷浑曾多次随突厥入寇,成为隋王朝的又一敌国。

隋文帝对吐谷浑采取安抚政策,保境安民,不轻易挑起战争。开皇十一年(591),吕夸可汗去世,其子世伏继汗位,遣其侄无素“奉表称藩,并献方物”,又奏请将女儿嫁给隋文帝,隋文帝收其礼而拒纳其女,并遣使持节往吐谷浑抚慰,推行怀柔政策。开皇十六年(596),隋文帝册宗女为光化公主,嫁与世伏可汗,然翌年世伏为其弟伏允所杀,伏允继立,是为吐谷浑第二十代君王,又遣使请依俗继尚光化公主,隋文帝从其请。时吐谷浑朝贡使“常访国家消息”,转送突厥,对此,隋文帝大为不满。至仁寿三年(603),突厥达头可汗众叛亲离,无路可走,伏允却纳其入境。突厥重分东、西,伏允又同西突厥泥利及泥撅处罗可汗关系密切,仍与隋朝为敌。

隋炀帝即位后,伏允遣其子顺入朝,隋炀帝即将顺扣留在京师,准备对吐谷浑用兵,并前后两次遣使招西突厥处罗可汗和新建立的铁勒莫何可汗出兵,与隋东西夹击吐谷浑。处罗虽口头承诺,却实未出师,铁勒则不久依约从月末突入柴达木盆地,伏允大败,被迫遣使向隋请降。隋炀帝见伏允已成穷寇,即遣安德王杨雄出浇河(治今青海贵德),许国公宇文述出西平,以迎降为名,行奇袭之实。

大业四年(608)七月,宇文述率军至临羌城(今清海湟源县),与吐谷浑残军相遇,伏允见宇文述拥强兵,惧不敢降,率众西遁,宇文述领鹰扬郎将梁元礼、张峻、崔仁师等引兵穷追,连拔曼头(今青海共和县南)、赤水(今兴海县东)二城,杀死三千余人,吐谷浑余党逃丘尼川,宇文述又追来,俘其王公以下二百余人,掳男女四千口。伏允南奔雪山, “其故地皆空”,自西平临羌城以西,且末以东,祁连以南,雪山以北,东西四千里,南北两千里,皆为隋有。隋“置郡县镇戍,发天下轻罪徙居之”。

这是隋炀帝对吐谷浑的第一次征讨,此役之后,吐谷浑已元气大伤,伏允在国土尽失后“无以自资”,遂率余众数千骑客居于一直役属于己的党项羌。

党项羌散居在吐谷浑之南东起松州(今四川松潘),西至叶护(今新疆若羌)的广大区域,其大众较吐谷浑还多,分为拓跋、细封、宕昌、白狼等八部,其下更有小部落,其中以拓跋部为最强。党项拓跋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政权,在向北宋皇帝呈献的表文中自称其先祖出于元魏拓跋氏,据此则党项羌与吐谷浑一样也是由羌化鲜卑人统治着,其俗约同, “牧养牦牛、羊、猪以供食,不知稼穑”。在吐谷浑役使下羌人也常参与寇掠隋境,隋也不时发兵征讨。开皇十七年(597)二月,隋将史万岁讨袭西宁羌,羌人又相率请降,愿臣服隋廷,隋对诸羌复采羁縻政策。由于山高路远,伏允虽逃入党项羌,但隋炀帝仍坚持对其招抚,未肯轻易对党项羌用兵, “自是朝贡不绝”。

党项羌以南西藏高原尚有羌人建立的附国和苏毗,再往南有吐蕃政权,在这三大政权之间尚散布有诸多羌人部落。大业四年(608),附国王宜缯遣使素福等八人入朝进贡,附国在今四川西部,西藏东部,其国南北八百里,东西一千五百里。在其西部的苏毗,开皇元年(581)曾遣使朝贡,后因路途绝远不再有交往。大业五年(609),附国王又遣具侄宜林率嘉良夷六十人朝贡,欲献良马,因路险不通,请开山道以修职贡,隋炀帝以其“劳人”,不许。因为有附国、苏毗两大国障碍,处于其南的吐蕃没有与隋发生关系,隋对吐蕃情况尚不详悉。由于大业年间西南诸羌纷纷遣使朝贡,隋炀帝于是“缘西南边置诸道总管,以遥管之”。茫茫高原丛山峻岭阻断了隋王权的延伸,当隋军横扫青海草原之时,青藏高原的羌人还是依其自然习俗生活繁衍着,对此,隋炀帝只是羁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