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帝王隋炀帝传

第十章 天下崩土

字体:16+-

雁门被围

“圣人可汗”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的惨败和国内反叛相继,政治失控,使边疆四夷局势也发生重大变化。大业十一年(615)正月“大会蛮夷”,不仅高句丽再次拒绝入朝,而且西戎吐谷浑王伏允也趁机“复其故地,屡寇河右,郡县不能御”。隋的威望降低到了最低点,以隋为中心的四夷朝贡秩序面临崩溃。

东突厥始毕可汗虽派出了朝贡使,并在朝班中排名第一,但隋炀帝三次征讨高句丽,始毕可汗却未派出一兵一卒相助。

启民可汉是隋朝离强合弱政策下扶植起来的,经过十多年的休养生息,始毕可汗时部众渐盛,力量开始强大。始毕可汗眼见隋炀帝招抚存养众寡势穷的处罗,心存疑虑,赐号曷娑那,又尚公主,更使始毕可汗心存戒心。始毕可汗深知隋离强合弱的惯伎,隋炀帝也确有助曷娑那“复其故地”的考虑,只是因为征高句丽之役,未遑顾及。现在始毕可汗势强,曷娑那可汗势弱,但是曷娑那可汗在隋炀帝身边,早晚将是始毕可汗的祸害,不得不加防备。

隋炀帝和裴矩君臣不久就实施了扶植曷娑那,削弱离间始毕可汗的对突厥政策。早在大业九年(613)平定杨玄感叛乱之后,隋炀帝命裴矩安辑陇右,裴矩来到会宁(今甘肃永登县东南),存问西突厥部落,命令阙达度设率本部骑兵进讨死灰复燃的吐谷浑王伏允,阙达度设“频有虏获,部落致富”,裴矩回朝奏告,隋炀帝“大赏之”。

后裴矩随驾参加第三次征高句丽,被特诏“护北蕃军事”,即专门监视东突厥始毕可汗的动向。裴矩认为始毕可汗羽毛已丰,部众渐盛,不太听话,便建策分其势,请隋炀帝以宗女嫁给始毕可汗之弟叱吉设,拜为南面可汗,以事离间,隋炀帝认为主意不错。但在实施中却未能行通,因为叱吉不敢接受隋公主,而始毕可汗闻知后也对隋炀帝产生了不满情绪。

隋与东突厥关系的紧张使隋北部边疆形势全面恶化,调整缓和与始毕可汗的关系,维护华夷朝贡体制,是比征讨高句丽更为重要的大事。于是,隋炀帝不顾国内叛乱频仍的严峻形势,决定再次北巡突厥。此次北巡的目的,一是要重新密切与突厥业已存在的朝贡友好关系;二是说服始毕可汗出兵,协助隋炀帝再征高句丽,三次亲征一无所获,隋炀帝是不会善罢甘休。

大业四年(608)秋八月乙丑(初五),天气已较凉爽,隋炀帝一行出巡塞北。在三征高句丽失败, “圣人可汗”威风扫地之时,他试图重演大业三年(607)北巡启民可汗营帐的故事,以求挽回一点儿面子。为此,隋炀帝又不辞劳苦执意出塞。楼烦太守阴世师听说始毕可汗将不利于隋,曾劝隋炀帝御驾回太原,但隋炀帝不从。按常理,隋炀帝早已通知了始毕可汗来迎,始毕可汗若要劫驾,装成欢迎的样子,成功的可能更大,但史书记戊辰(初八)始毕可汗率数十万骑“谋袭乘舆”,是义成公主先派使者紧急通报了消息。“始毕托校猎至此,义成公主初不知其有违背之心”,所记前后有出入。但不管怎样讲,始毕可汗并不像当年其父启民可汗那样只带少数人来迎驾,并亲手铲草开御道,始毕可汗此来,是带了几十万骑兵迎驾。隋炀帝得报大惊失色,他万万没有料到会有如此突发性的危险。壬申(十二日),隋炀帝一行急忙驰入雁门郡城,齐王杨睐率后军退保惇县(今山西原平县北)。

八月癸酉(十三日),突厥骑兵包围了雁门郡城(今山西代县),几十万骑兵入塞穿过隋定襄(治今内蒙古和林格尔)、马邑(今山西朔县)二郡直入雁门,将隋炀帝、后妃、宫女、宰相、百官等十几万人围得铁桶一般。隋炀帝一行猝不及防,上下惶恐,撤民房修筑工事以作守御。时苏夔领城东面防卫事,用一夜时间造作了“弩楼车箱兽圈”,但是,几次交锋官军均不利,雁门郡四十一城被突厥很快攻克了三十九城,只有雁门、惇县还在坚守。时雁门郡城有兵民十五万,粮食仅可支两旬。突厥几次猛攻,箭头纷纷落在隋炀帝跟前,隋炀帝恐惧极了,抱着幼小的儿子赵王杨杲失声痛哭,这是隋炀帝这一年

中第二次哭泣,而且哭得“目尽肿”,在此时,他的威严所剩无几,成了一个泪人儿。

城外杀声震天,城内乱作一团。关于战守之策,将相们意见纷纭,隋炀帝在窘迫中采纳了众僚的建议,先“发使诣可敦(王后)谕旨”。甲申(二十四日),诏天下诸郡募兵勤王。

于是,附近郡县守令各来赴难,在各路勤王队伍中,有太原李渊率领的兵马,据说年仅十六岁的李世民也“应募救援,隶屯卫将军云定兴营”。就连远在江都的王世充,也“尽发江都人,将往赴难。在军中,反首垢面,悲泣无度,晓夜不解甲,藉草而卧”。看来,在危难之际隋炀帝又一次进行了全国性的动员。隋炀帝还在围城内亲巡将士,当众宣布: “努力击贼,苟能保全,凡在行阵,勿忧富贵,必不使有司弄刀笔破汝勋劳。”下令: “守城有功者,无官直除六品,赐物百段,大官以次增益。”又派使者往各营慰劳,相望于道,于是众皆踊跃,昼夜拒战,死伤甚众。

勤王大军从四面八方滚滚而来,突厥始毕可汗一时攻不下雁门郡城,当东都大队勤王兵马到达忻口(今山西忻县北),距雁门只有咫尺之遥时,远在沙漠汗庭的义成公主见到隋炀帝的使者,派人报告始毕可汗“北边有急”。始毕可汗是个聪明人,此役虽未擒获隋炀帝,但也叫他威风扫地,况且自己并无任何损失,见好就收。九月甲辰(十五日),始毕可汗解围而去。

突厥退走之后,隋炀帝派人出城侦察,见山谷皆无胡马,乃派出两千人的小队骑兵追击,抓获了突厥老弱两千余人。九月丁未(十八日),被围困了近四十天的隋炀帝一行离开雁门回到太原。

十月壬戌(初三),隋炀帝一行回到东都洛阳。

由于隋炀帝被围雁门时亲口许下赏从行将士勋官,回到东都后众将士议论纷纷,但具体掌管此事的纳言苏威认为,国库无法支付如此众多的奖赏, “追论勋格太重,宜加斟酌”。樊子盖等人执奏不宜失信于亲卫将士,隋炀帝竟毫无顾忌地呵斥樊子盖: “公欲收物情邪!”吓得樊子盖不敢再说话。大业九年(613)平息杨玄感之乱时,应授勋者就多未兑现,此次雁门解围,又“勋格不行”,广大宿卫将士没有得到企盼已久的赏勋,而隋炀帝却再次让百僚商议讨伐高句丽,于是将士无不怨愤。 “言其诈众,朝野离心。”言而无信使跟随隋炀帝长从宿卫的禁卫军也离心了。

雁门之围后,隋与东突厥的敌对关系公开化并继续加深,隋炀帝根本不可能再讨伐高句丽。始毕可汗解围北走后,与隋朝的朝贡关系也断绝,并开始侵寇隋边境,重新成为隋最大边患。为防备突厥,隋炀帝以武贲郎将王仁恭骁勇,诏复本官,领马邑太守。这年,始毕可汗率数万骑兵侵寇马邑,又令二特勤向南纵深侵寇,王仁恭时刚上任,郡兵不过三千人,乃选精锐主动迎击,大破突厥兵,收斩二特勤,隋炀帝得报很高兴,认为是报了一箭之仇。后突厥又侵寇定襄郡(今内蒙古和林格尔),王仁恭再次将其击退,大获六畜而归。为加强北境边防,隋炀帝又诏表兄李渊统领太原本部兵马,与马邑太守王仁恭一同“北备边朔”。

由于与东突厥关系陡然恶化,隋炀帝于是更重视与西突厥发展关系。这年隋炀帝北巡回到东都,西突厥射匮可汗派遣其猶子“率西蕃诸胡朝贡”,隋炀帝令裴矩设宴盛情款待。又任命靺羁酋领突地稽居营州(治今辽宁朝阳市),为辽西太守,监视东突厥和高句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