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良好的情绪可以提高大脑和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动,有益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更有益于孩子专注。孩子情绪良好,他在课堂上的反应就积极,大脑的工作效率就高,注意力也就更容易集中。因此,要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家长应学会激发孩子的良好情绪。
那么,家长应如何激发孩子良好的情绪呢?
首先,家长要正确理解对孩子的爱,要理智地去爱孩子,满足孩子合理的要求,而不是过分的溺爱和无原则的迁就。 对孩子的保护和帮助是必要的,但不能过分。只要不是太危险的事就应该让孩子去做,去尝试。我们家长常常觉得应尽量满足孩子,让孩子快乐幸福。但如果让孩子长时间生活在一种特别溺爱的空间里,孩子对幸福的感觉就会越来越压抑,逐渐变得畏缩、停滞不前。
再者,让孩子对合理要求有选择的权利。当然,孩子年龄小,判断和选择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分析,引导他做选择,这样可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很好的发挥。这里特别要强调,家长在培养孩子的兴趣方面一定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只有这样,这种兴趣才能成为孩子真正持久的爱好,为活泼开朗的性格提供精神动力。
要调动孩子积极的情绪必须注意调整孩子的心态。孩子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很弱,自我调节能力也很弱,家长要教孩子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保证孩子心情舒畅。特别是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别忘了要引导他以积极的态度去克服。
此外,应根据孩子个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好动、好奇、好模仿是孩子们性格中的共性,但每个孩子仍有独特的个人性格特征,所以家长要注意分析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工作。
如果孩子自控能力较好,但行动畏怯,就要多肯定他的成绩,培养他的自信心,激发他活动的积极性;如果孩子不专心、难于安定,就要培养他专心、认真、耐心做事的习惯;如果孩子反应迟缓、沉默寡言,就要鼓励他多参加集体活动,引导他多与其他孩子交往,提高他参加各种活动的能力。
此外,要激发孩子良好的情绪,家长还应该避免在孩子出现情绪或行为问题时,出现以下错误的处理态度:
1.用有吸引力的事物使孩子终止某些消极的情绪
如见到孩子悲伤时,马上去买孩子喜欢吃或玩的东西,只要孩子停止那种消极的情绪,什么条件都答应;或者不管孩子的情绪如何,刻意压制其情绪的爆发,甚至对他们说:“如果你想别人看得起你,最好把这些不好的情绪埋在心里。”
2.用责备、恐吓或打骂来终止孩子的消极情绪
这类家长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情绪或发泄情绪的行为上,不去深究孩子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甚至动辄以批评的态度对待孩子。就算有时主动了解原因也只是为了作出反应:合理的原因会得到谅解,不合理的原因会受到责备,而非常不合理的原因会受到严惩。
3.当孩子出现消极情绪时,冷漠对待
即虽接受孩子的情绪表现,却不做出积极的反应或加以引导。这类家长不关心孩子情绪的变化,常会让孩子感到孤独和无助。
4.说教
即不注意孩子情绪或行为的原因,反复埋怨或啰啰嗦嗦地说教一番。这类家长的行为极易引起孩子的反抗或厌恶心理。
以上的4种处理方式,都对孩子情商的发展不利,必须加以克服。
要想妥善处理孩子的情绪,提高孩子的情商,家长必须善于通过情感上的共鸣或移情作用培养孩子感觉他人情绪的能力。如看到孩子流泪,就能设身处地地想象孩子的处境并感受其悲痛;看到孩子生气,则感受到其失败或愤怒。家长接受并与孩子分享这种感受,会使孩子更有信心面对困难,因为孩子感到身边有可信赖之人的支持。家长不责备孩子,不嘲笑孩子的情绪,不主观地否定孩子的意向,不拒绝他们的要求,孩子就会让家长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只要孩子觉得家长与自己的立场是一致的,就愿意与家长一块解决问题,接纳家长的意见。更有益于良好情绪的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