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世界行:流动的金币——欧盟财富世界之旅

第四节 经营者不局限于同一国籍

字体:16+-

按照日本人的想法,美国姑且不说,但如果听到"欧洲的企业正在迅速走向跨国经营",会觉得有些意外。但实际上,现在欧盟企业的跨国经营正在迅速发展之中。

能够清楚表明这一点的就是经营者的国籍了。

公司老总是外国人的例子最近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了。葛兰素史克、瑞士信贷、雀巢、ING(荷兰国际集团)、德意志银行、家乐福、德国曼集团、汉莎航空等,这些代表各自国家的鼎鼎大名的欧洲企业的最高经营责任人(CEO)国籍都不是企业的本国国籍,而是由外国人担任。这样的事情,大家都已经不会大惊小怪了。

企业内部成员的多国籍化进程中,走在前列的是美国的公司。

企业跨国经营的优点是能够更容易地应付无国界化时代的世界市场,比如说,通用电气、IBM、强生之类的美国跨国公司如今已明确地将目标瞄准了以“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通用电气等公司如今正在施行"印度5万人体制",而其海外市场已经占据了总公司80%的销售额。

如今,即使美国市场因为金融危机遭受重创,但这些企业的收益和销售额依旧在增加。就连拥有全世界最大国内市场的美国,不断增长的也是那些开拓了海外市场的公司。

日本的企业也想做同样的事情,但是他们却做不到。因为企业内部没有实现成员的多国籍化。而其原因又在于日本这个国家自身的排他性。

在美国的跨国公司内部,如果做出"从现在开始进军印度市场"的经营决定,只要在公司内部招募,印度裔的志愿者就会踊跃举手报名。同样,如果领导说“俄罗斯市场大有前途"的话,在公司内找一找,就能发现一大群“我老爸是从俄罗斯逃过来的"的员工。如果想要强化对罗马尼亚市场的操纵,公司内又会有几十个罗马尼亚籍的员工。

这些员工都各自拥有美国国籍,在公司里已经工作了十几年。只要通过公司内部招聘招募这些员工并把他们派往当地,公司就轻轻松松地完成了海外进军。因为这些人既会说当地语言又熟悉当地情况,并且他们在公司内部已经是熟悉业务的相当有资格的老手了。

这是因为美国这个国家接纳来自全世界各地的移民。如果想在美国建立公司,当然公司从一开始其内部员工就会是多国籍化的。

在移民国家美国,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寻求机会的人才。创立Google的是俄罗斯籍移民塞吉·布林(sergey Brin);在硅谷,也有很多中国人和印度人在创业。如此一来,新颖的想法就会层出不穷,通过互相竞争,各个公司的经营体系也会不断进步。

美国经济之所以引领了全球化进程,原因在于美国企业的内部做到了全球化;而美国企业能实现全球化的原因则在于美国社会本身已经实现全球化了。

对于美国所具有的这种性质,欧洲方面之前曾表现出了自卑情绪:"那样的全球化水平我们是有点比不上的。"

但是,如果欧盟成立的话,欧洲自身就会变成美国那样各个国家多民族混杂的状况了。

其中,英国·荷兰籍的荷兰皇家壳牌公司(Royal DutchShell)的董事长是芬兰人约玛·奥利拉;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的高层是丹麦人,等等;北欧和荷比卢经济联盟的国家之前都是小国,但是,现在活跃着很多擅长外语的人才。

奥利拉原是芬兰诺基亚的董事长,但是,荷兰皇家壳牌公司因为不正当会计问题而摇摇欲坠的时候,他为人清廉的作风被赏识,被聘请兼任壳牌公司的董事长。

和壳牌不相上下的欧洲石油巨头英国石油公司(BP)的现任董事长是瑞典人思文凯(Carl Henric Svanberg)。他和奥利拉一样曾任职通信行业,曾是爱立信公司的董事长。北欧的世界级通信巨头诺基亚和爱立信的领导人调任英国·荷兰籍的国际石油大公司的高层,这种难以置信的“泛欧”式的人事调动在如今看来已是司空见惯的事了。

如今,欧盟的企业也和美国企业一样,公司的经营者也完全跨国化了,成了泛欧企业。最近他们也拉拢了一些具备经营能力的非欧洲国籍的商业人士,担任CEO的还很少,但是董事层已占有相当数量,比如美国人。

虽然不是欧盟成员国,但是瑞士的企业也在进行着全球化经营。

瑞士很久以前就是永久中立国家,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团体。因为存在这样的国策,加入欧盟之事虽举行了几次全民公投但最后都否决了。但是,看看瑞士的情况就会发现这个国家正可以说是已经泛欧化了,按理说应该成为最先加入欧盟的国家之一。

瑞士国内通用4种语言:德语、法语、意大利语以及蒂洛尔地区独特的罗曼语。瑞士国民掌握了这几门语言后另外还学习英语。观察瑞士人之间的对话有时会觉得:“这些人的头脑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曾经参加过瑞士公司瑞士信贷和雀巢的联席会议。举个例子,当几个人在用德语进行交谈的时候,如果有一个不懂德语的人加入他们的对话时,一瞬间所有人都将会话的语言转换成了英语;同样,如果有人只会说法语的话,交谈语言瞬间就换成了法语。

瑞士信贷和雀巢是代表瑞士的两大企业,他们有个传统,各自的董事长互相就任对方公司的董事。

这两家公司都拥有强烈的“This is Swiss”意识,但却不怎么拘泥于领导者的国籍。到1997年为止,担任雀巢董事长十几年的赫尔穆特·马赫是德国人,他的后任包必达(PeterBrabeck)是奥地利人,而现在的保罗·巴尔克是比利时人。

说起来雀巢就是由来自德国的亨利·内斯特尔创立的公司与从美国来到瑞士的佩吉兄弟创立的公司合并而成的,所以从一开始它就是外国人创立的公司。

具有丰富的国际色彩是理所当然的,外国人担任CEO也不是令人惊讶的事情。

至今为止,雀巢已经在世界各国收购了将近100家企业了。在莱蒙湖畔一家名为“布贝”的疗养地的研究所内,雀巢公司对收购企业的干部进行为期一个月左右的培训,通过教育使他们成为雀巢集团的一员。

这样的体系能够确立起来也是因为瑞士人会说好几国语言,即使是外国人做CEO,相互交流也没有任何问题。在不擅长语言学习的日本,如果不会说日语的人做了CEO的话,部下就会非常辛苦。

瑞士人口大约有600万(拥有瑞士国籍的人),大致相当于日本的千叶县的人口。这个国家有全球最大的食品公司雀巢,除此以外还有像诺华和罗氏那样的世界级制药公司,以及USB和瑞士信贷那样的世界顶级银行、苏黎世保险那样的大型保险公司以及瑞士再保险公司(Swiss Re)。

瑞士还擅长机械工程学,机械制造商苏尔寿(sulzer)曾以用于铁路和船舶的大型内燃机占据了绝对优势的市场份额。

这么一个山地小国,其企业之所以能走向世界,原因就在于他们率先拥有了欧盟的思想,不分国籍与国境线把整个世界作为市场开展公司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