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是不敢在众多人面前说话,那样的话,我会面红耳赤、心跳加快,脑子里一片空白,说话哼哼唧唧、颠三倒四,老半天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在说什么。”很多人坦然承认自己害怕当众说话,而且为此感到苦恼。英国历史上有位名为狄斯瑞的首相曾说:“我宁愿率领一队骑兵去冲锋陷阵,也不愿在下院做一次演讲。”
大多数人都害怕当众讲话,即使是职业演说家都不会例外。人们在说话的时候出现失败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我们是人,而不是神。
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萧伯纳以幽默的演讲才能闻名于世。然而,人们最多的是看到他的辉煌,很少有人知道,他20岁初到伦敦的时候,却羞于见人,胆子很小。遇上有人请他去做客,他总是会在人家门前忐忑不安地徘徊许久,而不敢直接去敲门。一次,朋友邀请他去参加一个学术辩论会。在现场,他慢慢地站起身,紧张极了,然后开始了他有生以来的第一次当众演讲。演讲完之后,他受到了很多人的讥笑。会后,他感觉自己充当了一次十足的傻瓜,蒙受了奇耻大辱。为了雪洗这个耻辱,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他每周都要当众演说一次,人们在市场、教堂、学校、公园、码头,甚至在挤满三四千听众的大厅或者是只有寥寥数人的地下室里,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听见他的慷慨陈词。有人曾做过一个统计,在短短十二年的时间里,萧伯纳的演讲竟然达到了1000多次。
正像萧伯纳的第一次演讲一样,害怕当众讲话是一种普遍的心理。许多大演说家的第一次讲演也并非都那样尽如人意,有的甚至还曾出现过非常难堪的场面。国际公认的杰出女活动家蔡特金第一次演讲的时候就出现过这样的状况。虽然在演讲前她已经做了细致充分的准备,可是一上台,紧张得把要讲的话全部忘掉了,大脑一片空白。英迪拉·甘地夫人在初次登台演说时,紧张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讲了些什么,只是听到场下一名听众说到:“她不是在讲话,而是在尖叫。”在哄堂大笑中,她的讲话结束了,然后窘迫地走下了讲台。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说他自己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演说的时候,嘴里仿佛塞满了棉花,脉搏跳动快得像在争夺赛跑的奖杯。英国政治家路易·乔治说,自己第一次试着公开演说的时候,舌头抵在嘴的上膛,竟然一个字都无法说出来。美国前总统福特刚刚踏人政坛的时候,讲话也结结巴巴,让人听着很不舒服。这样的人实在是多得数不过来。然而他们在经过了第一次窘迫后逐渐地成长了起来,他们在战胜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开始变得能言善辩,沉着机智,最后成为举世闻名的演说家。
其实,当一个人害怕当众讲话的时候,往往认为只有自己怯场,而别人并不怯场,因此就总在想:“为什么只有我一个人这样呢?”其实,这并非是某个人特有的现象,而是绝大多数人都有的现象,只不过别人对于怯场的现象不太注意罢了。
人们往往会被一些潇洒大方、谈吐自如的节目主持人所折服,被一些口若悬河、音色优美的播音员所倾倒。其实,他们并非天生如此。他们一样有怯场的时候。每个人都有害怕当众讲话的情况,因此,害怕当众讲话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一个人在任何场合都气色安定、谈吐自如,那才似乎有些异常。所以不要把说话当成负担,要敢于说话,要勇于在大众面前锻炼自己的讲演能力,只有如此,才会练就好口才,才能成就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