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自己口才上的弱点

轻松战胜自卑心理

字体:16+-

除了因为害羞、胆怯不敢说话以外,还有一些人是因为自卑而不敢说话。

所谓自卑,是指一个人对自己严重缺乏自信,认为自己无法胜任自身角色的一种异常心理。生活中,常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习惯于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相比,越比越觉得不如别人,越比越泄气,导致消极的自我评价,形成自卑心理;还有一些生性敏感的人总认为别人瞧不起自己,所以办事畏缩、回避交往、害怕交往、同样也形成自卑心理;更有一些人因为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遭受过挫折,以致自卑,在众人面前不敢说话。总之,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上说,自卑心理是由于后天长期对自我的不当评价而逐渐形成的。从客观上说,自卑心理是因为个人的某些生理缺陷或者长期遭受失败体验而造成的。

一个人说话的时候自卑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第一,在别人说话优势面前的自卑。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见到这样一些人,他们口齿伶俐,说起话来抑扬顿挫、生动形象……在这些强势的说话者面前,那些内心有自卑感的人往往会觉得很有压力。他们可能会想:我说话不流利,声音也不好听,如果我发言了,一定会被大家笑话的,还是不说为好,免得丢人现眼。这样,他在心理上被别人的说话优势“吓”倒了,因此变得越来越不爱说话。

第二,在别人独到见解面前自卑。比如,在学校课堂上,那些口齿伶俐、有个人独到见解的学生总是备受老师的青睐和同学的羡慕。让他们发言,对整个课堂来说无疑起到了点睛的作用。正因为如此,老师们总是喜欢请这些“优生”发言,冷落了那些原本就不善言辞的孩子。而那些“不爱”说话的孩子,也有“自知之明”,他们总觉得别人说得那么好,自己比不上人家,还是保持沉默的好。久而久之,他们失去了“发言权”,变得愈加自卑、不爱说话了。

第三,在别人的心理优势面前自卑。说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是简单地用嘴表达,更有个人的思维、心理活动参与其中。说话能力、思维状况是稳定因素,心理活动则是变化因素。因此,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常常影响到他的说话水平。面对不同的说话对象和说话关系,心理常会出现微妙变化。比如,小黄在平时和自己的同事说话聊天总是妙语连珠、气畅语酣。但一有领导参与其间,他就觉得对方说话水平就是高自己一筹。所以自己还没开口说话,在心里已经泄了气。

第四,因以往的说话失败的经历而自卑。有的人可能有过一些说话失败的经历,以致留下心理阴影。比如,在单位发言的时候,因为结结巴巴、漏洞百出,遭到了同事们的耻笑……那以后,每每自己准备表达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想到了失败经历,于是,索性不说了。

总之,每一个说话自卑、不敢当众发言的人,都有过一些特殊的经历。要想纠正自卑的心理,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多看到自己的优点,正视自己的缺点。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只要能不断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就能变得越来越自信,从而敢于大声说话和大胆积极地展示自己。

小钰是个自卑的孩子,在同学面前说话时,她的声音小得像蚊子叫。有一天,老师不耐烦了,就呵斥小钰:“你就不能大点声说话吗?你想想蚊子的叫声我们听起来能喜欢吗?”一时间,班上的小朋友哄堂大笑起来,还有一些孩子恶作剧地冲着小钰喊:“蚊子,蚊子,说话嗡嗡嗡的蚊子!”小钰可怜兮兮地站在讲台前,着急地哭了起来。后来,小钰索性不说话了,有什么问题就只是点头或摇头,这让爸爸妈妈很是着急。最后,小钰的爸爸妈妈不得不带着小钰去请教心理医生。面对这种情况,心理医生告诉小钰的爸爸妈妈,多赞美孩子,告诉孩子她的优点,这样,孩子就能慢慢地找回自信。在心理医生与爸爸妈妈的努力下,果不其然,小钰慢慢地恢复了自信,变得开朗活泼起来了,说话的声音也变大了。

第二,看清楚别人和自己的优势。一个人说话的时候自卑,从本质上说是对别人评估过高引起的。过高地评价了对方,从而看轻了自己,产生距离意识和崇拜意念,此时既卑且怯。如果能够加强对别人的认识,把对方看做是一个平常人或自己身边的好朋友,这样就会减少自卑感了。 第三,每次说话打退堂鼓的时候,都要鼓励自己再坚持三秒钟。在别人出色的表现面前打退堂鼓草草收场,不仅让自己尴尬,还会给以后的说话带来恶性循环。这个时候,只要坚持下去,哪怕说得不好,自卑心理都会得到有效的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