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告诉和说服。但这个简单的目的实现起来比登天还难。为什么有人唧唧歪歪、啰哩啰唆、婆婆妈妈地说了一大堆,人家还是听不懂?为什么有的人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天上地下地说了一大套,人家还是不明白?说话不简单,听着就会听复杂,你越是想说清楚,就越是把听者给绕糊涂了。
而最会说话的人永远是言简意赅的人,他们所说的都是最有效的话。他们通过简单明确地语言,能把最复杂、最困难、最麻烦的话说清楚,将透彻,而且也最容易被不同的人理解、接受和执行。
那么,让我们来看看如何将复杂的话简单说:
1.有话直说
说话不是写文章,没必要"为赋新词强说愁"。即便是把说话当成写文章,也没有必要弯弯绕。说话更不必别别扭扭,有话直说好,原原本本,清清楚楚。有话说的人,根本没有时间瞎琢磨——只有那些无病呻吟的人,才哼哼唧唧耍哀怜。
要想说话动人动听,就先要回到说话的根本——沟通,这时,你会发现,说话只有简单直接最有效。
丈夫说:老婆,最近咱家开支又超了,咱俩讨论怎么节省开支好不好?这种说法,相信大多数"媳妇”会接受,平心静气地和丈夫商量怎么"节流"。
媳妇说:"老公,最近家里钱不太够花。你能不能想想办法挣点‘外捞'啊?"老婆这么说,丈夫也多数会接受。
可见,简单说话,往往是说实际情况,很少掺杂个人主观色彩。这正是简单说话最有效的原因之一:直接告诉对方有什么事,我的意见是什么。
简单说话强调简单直接,但也不是不讲究说话的顺序、声调、快慢等说话要素,而是要在说话简单的前提下,使用多种说话的技巧,把话说简单,说透彻,说到位。
2.长话短说
古语说:"有话即长,无话即短",但是有着"八股癖”的人,却非要"短话长说",他们觉得“长说"很过瘾。认为这样说话在镇住对方的同时,也显示了自己原本的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比如,说“城市住房紧张”的问题。他们先从原始人穴居野处,有巢氏构木为巢讲起,直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住宅问题,一路讲下来,最后讲到我国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和人民生活改善的状况等等。在听众昏然欲睡之时,才开始引入正题。
这还只是开场白,接下来的正文,本可两句话说完的,就得说成三句四句,扯上十条八条不算多,并附之以故事、逸事、理论等等,最后还有几点建议之类。有时“最后"之后还有"最后”。要说它的好处,在于能够磨炼听者的毅力吧。
但是,从说话的目的来说,无论我们说话的内容有多少,都要尽量地"长话短说"。长话短说可以锻炼人的快速思维能力,提高行动的敏捷性。况且,现代社会人人都很忙,谁也没时间听别人长篇大论。倘若按照"寸金寸光阴"来算,喜欢短话长说的人,浪费自己的时间和浪费别人的时间该值多少钱呢?这真和抢劫差不多了。要想不成为他人眼里的"抢劫犯",这话无论如何也得往短了说。
3.急话慢说
我们可以把话说简单,说精彩,说到点子上。但是如果我们说话的时候心理起急,那么本来简单易懂的话可能就会被我们说得不成样了。
人为什么会心急呢?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觉得自己驾驭不了所面对的局势。其实,事情一旦做起来,是否驾驭得了就不那么重要了,踏踏实实地干好就得了。
说话也是如此,谁也不可能不说话,而且肯定有自己不敢说而又不得不说的时候。在这种时候,大可以放平心态,有话直说,长话短说,别顾虑那么多,简简单单地把话说出来。相反地,如果你因为心急,支支吾吾、颠三倒四地说了半天,让人家听得一头雾水,半天听不出来个所以然来。
急话慢说不仅是对自己,对别人也要如此。有些事情从一开始就让人着急,而人一着急,除了说话语无伦次,表情也会变得僵硬,甚至狰狞恐怖。话还没说,自己的表情先把对方给吓住了,于是对方也跟着着急,结果会什么样子?恐怕不难想象。所以,为了避免自找麻烦,慢慢地把话说简单,化解矛盾是时时刻刻都要遵循的原则。
4.事比理强
有时候,因为听众水平参差不齐,要想用简单的几句话,让所有的听众就明白,确实有点难。不过,说话水平是怎么显示出来的,就是在别人都说不明白的时候有人把它说明白了,这样的人就是说话的高手。
"对牛弹琴"在过去只能是知音难觅的一声叹息,但在今天,对奶牛播放音乐却可以增加它们产奶的质量和产量——牛并不是听不懂音乐,而是那些音乐不对它们的“路子”而已。
看来,任何事情都有它最合适的表达方式,找到了,做起事来就会事半功倍,反之,只能事倍功半。
除了那些胡搅蛮缠的抬杠者,我们不必跟他们把话说明白之外,大多数能跟我们说上话的人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的知音,而他们之所以没有成为我们真正意义上的知音,是我们自己知难而退,没有把话说明白,更没有替对方的耳朵着想。既然如此对方当然就不会有我们所希望的积极响应了,我们当然也就知音难觅了。可见,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如何把话说简单,是我们说话的核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