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唱的一首《常回家看看》,在诉说亲情的同时,也道尽了现代人的忙碌。
人们一直都在忙于自己的事,为生活而四处奔波,很难抽出一些时间陪父母聊天、谈心。除了陪父母外,我们还应该抽出时间和身边的人常联系,接触。那些冷若冰霜、老死不相往来的人是不可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朋友圈子的。只有大家之间不断的往来,才能促进彼此之间信息的传递,感情的交流和更深入地了解。
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也要靠互相联系来维系的。互相联系的方法有许多,礼尚往来、彼此交流等等,在这其中最普遍、最有人情味的一种是有空常去坐坐。
人们在礼仪性的道别时,总不忘记加一句“有空来玩”,不论这是否是一句出自肺腑的言语,听后都让人感到温情四溢,自己似乎可以从中体会到我是被人们接受的,是受人欢迎的人。
在朋友之间,也需要这样的方式来维护良好的人脉关系网。
古代社会做一个好皇帝,会经常微服出访,体恤民情;热恋时做一个好男朋友,会常常细致人微地关心女友;做一个好朋友,会不忘记常去朋友家坐坐。多注意人们之间的沟通,自然会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子。所以把握这点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要让自己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不能够一味地去追求个性,而忽视集体,多与人们接触即是避免这种“独往独来”的好办法之一。
事实上,我们所要做的并不多,只是在有时间的时候,去朋友家走一走,也许只是随意地寒暄几句,也许进行一次长谈,总之,我们在加深对方对自己印象的同时,让他与我们越来越熟悉,这样深入下去,我们之间的关系会越来越融洽。这样的交往中,还该注意到以下的问题:
选择恰当的时间。要做一个有心人,不要在吃饭或休息时去打扰朋友,应该选择恰当的时间,例如,在饭后休息时去。若朋友有午睡的习惯,千万不要去打扰,最好的时间是在晚饭后,天气比较凉爽,人的心情也比较平静时去。
到了朋友家,若发现他正在招待客人,也不宜久留,与主人闲聊几句,就应该礼貌地离开。
若朋友正在打扫房间,忙着做事,没法招待你时,就应站在门口,寒暄几句,尽快告辞,以免主人为难。
谈话的内容可以是天南海北地聊天,也可以比较认真地就某个问题发表见解,但谈话内容不要涉及朋友隐私,或提到朋友不愿提到的问题。反过来,你可以提些迎合朋友心理的问题,这样大家都有兴趣来谈这个问题,气氛就会比较和谐。
若楼里搬来了新朋友,就应该主动地去与之接触,了解对方是否有什么困难,并作自我介绍,给朋友留下一个好印象,以便今后的交往。
只要自己多留心言谈举止,就可以为朋友搞好关系创造条件。
我们与朋友之间的交往是相互的,在你来我往中增进感情。《礼记·典礼上》:“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如果朋友经常来自己家里做客,那么我们也要进行回访,以示尊敬,这也是让我们有空去坐坐的条件之一。孔子说: “敬人者,人恒敬之。”我们在交往中表现出对朋友的尊重,同样,朋友也会尊重我们,这也是一个相互了解的过程。
在与朋友的你来我往之中,还要注意一些技巧的运用。到朋友家的拜访可以寻找一个合适的借口。
小王一家和老林是朋友,老林和他的爱人都是大学教授,都有涵养,但也有知识分子的孤傲,总让人觉得不易接近。可是他们和小王一家的关系却一直都比较好。小王是个很漂亮的年轻姑娘,为人活泼开朗,初搬到这幢楼时,左邻右舍的人都来看望她,对她的印象挺不错。
小王的丈夫聪明能干,她们的日子倒也过得和美。刚搬来时,小王就注意到了这家文化修养很高的邻居,她待人热情大方,有空时就去邻家聊一聊,但总能找到一个“借口”,一次手上拿件新买的大衣,跟对门的林阿姨亲热地说: “林阿姨,您的审美水平高,帮我看看这件大衣好看吗?我该和哪些衣服搭配在一起穿?”要么她又拿上毛线和针,说: “林阿姨,教教我您那个毛衣上的花是怎么织的?”从此,老林的家便常有小王的笑声,这么一个热情又好学的姑娘怎能不叫人喜欢呢?
她每次去林阿姨家拜访时都似乎有正当的理由,在言语间也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
这样的方法我们不妨也借鉴一些,在去邻家串门时,总不能无目的地去没完没了地侃大山,可以从某些话题引申开去,无形间,表现出对朋友的钦佩和喜爱,这也是非常有利于处好人际关系的。
还有一点值得我们借鉴的是,在拜访朋友的同时,让朋友也参与帮助你决定去做的某件事,这样可以表现出你对朋友的信任和对朋友意见的尊重。
小程一家和小张一家成为邻居,张家是一个三代同堂的大家庭,程家只住着两个年轻人,小程就常去张家聊天,张阿姨也把她当作自己家人看待,有时也不让她们做饭,索性与张家聚在一起吃,这样好的邻里关系形成关键就在于小程常找张阿姨谈心。
有一次,公司想派小程去长驻外地管理分公司,时间是两年,她和丈夫商量时,丈夫比较赞同,也支持她去,可她又感到时间太长,不忍心丢下丈夫一个。于是,她就去找张阿姨,问自己该怎么做,张阿姨为小程信任自己而高兴,也鼓励她趁年轻做出点事业来。小程听后,也认为颇有道理。最后,张阿姨还说会帮助她,把她的爱人照顾好,让她放心地去做自己该做的事。
如此融洽的邻里朋友关系是完全建立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的,小程的做法是可取的,适时地让朋友帮助自己做一些决定,表现出了对朋友的极大信任,而朋友接受这份信任,心里已经对你表示极大的认可。
交往之中必须注意相关的艺术,让朋友对自己留下较好的印象。去邻家聊天,谈心的同时,也可以借此机会来学习邻家的长处。
两个毕业于同一所学校的女孩做了朋友,也许因为志同道合,又是同事,彼此间相处和气,而他们之间后来逐步加深的关系,就是依靠互相学习对方的长处做到的。
小马教语文,年轻好学,连续几年被评为模范教师。小常教英语,也深受学生们的爱戴,两家的关系开始时还比较平淡。后来,有一次学校组织教师观摩讲课,小马在讲台上生动而吸引人的讲课方式深深吸引了小常。她想,平时总认为自己比她强,原来小马的确是一个好老师。回到家中,就急忙到了小马家,向她请教怎样在讲台上与学生更好地沟通。小马最初时怎么也搞不明白,这个平日自命清高的外语系的才子怎么会主动向自己请教,意外之余,也有些高兴,这时她才发现她们之间原来是互相钦佩、互相欣赏。
后来,两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多,彼此也互相信任,而这样和睦关系的建立,正是两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这样做可以一举两得,不断学习朋友的优点。同时,也融洽了彼此间的关系。朋友之间的交往,不可忽视的一方面是孩子的交往。有一个幸福和睦的家庭邻里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人们都希望自己有好朋友,孩子有善良可爱的小伙伴。
我们也可以通过孩子之间的交往,来加深彼此之间的联系。
孩子之间的交往常常比大人之间的关系要简单得多,他们往往会受到小朋友的影响比较大。我们要做的是借孩子之间的交往,去展开话题,加深朋友间的人际关系。
例如,一位女士常去朋友家坐坐。由于她们平时不在一处工作,从孩子聊起,便是比较好的话题。进门之后,她们寒暄几句,就说起朋友家的小女孩很漂亮,自家的孩子亮亮喜欢跟她在一起玩,两人在一起做作业,讲讲班里的新鲜事,最后还不忘记开玩笑地说一句: “我们家姑娘说,见到你家亮亮比见到我的心情好多了!”朋友们都开心地笑了起来,这个女士也笑了,从此两家之间的关系也在这笑中更加融洽了。
其实,以孩子为话题,借孩子的交往从而促进大人之间的融洽关系,是一种非常自然的方法,效果也很好,值得我们去做。
“有空常去坐坐”是现代聪明人常使用的、让对方记住自己的方法,但是,在其中我们还应注意的是,交往时把握一种适度,去邻家拜访不能过于频繁,隔一段时间去坐一坐,才会达到非常好的效果。最终达到“亲密但有时”,才会产生有一定距离的相互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