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跟对了人,与他一同开创事业,将一个小作坊逐渐变成了一个资产数千万的大公司。其间,你付出的努力是公司上下有目共睹的。老板也感激你一路的付出,给你以要职,发你以高薪。你觉得自己了不起,常常当着或背着老板夸自己当年的功劳。你不止一次地说,要不是我当年怎样怎样,公司哪会有今天!
尽管你说的是实话,但你一而再地夸赞自己的行为,终于激怒了与你一路走过坎坷的老板一你被解职了。
你愤愤不平,你喋喋不休……
建功立业,成名成家,这是每个有抱负的人所梦寐以求的,但立了功,取得了成就,应该如何对待呢?晏子认为应该是“省行而不伐,让利而不夸”。要及时总结经验,反省自己的行为,检讨一下自己的过失,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可骄傲自满,到处夸耀自己的功劳,沉溺于过去的成功中。
一个人的功劳只能代表过去,未来的一切都必须重新开始,因此,做人应该有自知之明,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摆正自己的位置,保持自谦上进的品格。需知,“一将功成万骨枯”,任何丰功伟绩并不是某一个人能建立的,而且功高会招小人嫉妒,自夸功劳必招他人怨恨,凶多吉少。不争功,不夸耀,像以往那样尽忠尽德,则会更令人钦佩。
汉武帝末年,发生了“巫蛊之祸”,祸及卫太子。汉武帝在盛怒之下命令穷究卫太子全家及其党羽。卫太子被迫自杀,全家被抄斩,长安城有几万人受到株连。由于丙吉原来担任过廷尉右监,所以被调到长安监狱来专管犯有巫蛊罪的犯人。在狱中有一个刚生下才几个月的婴儿,是卫太子的孙儿,汉武帝的曾孙。丙吉奉诏令检查监狱时,发现了这个小皇曾孙。他很可怜这个无辜的孩子也要受牢狱之苦,便暗中让两个比较宽厚谨慎、又有奶水的女犯人轮流喂养这个婴儿,嘱咐他们把婴儿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睡,注意婴儿的冷暖。从此,他每天亲自去检查喂养情况,不准任何人虐待这个孩子。由于狱中条件差,几个月的孩子在狱中多次得重病,多亏丙吉及时找狱医诊断,让人按时给孩子服药,才使孩子转危为安。病后体弱的婴儿需要营养品,丙吉用自己的俸禄买好送去,关照奶妈精心照料孩子,这才使婴儿在狱中能吃饱穿暖,并一天天长大。
巫蛊之祸案,因证据不足拖了几年也没法结案。后元二年,汉武帝病重,既迷信又怕死的汉武帝又怀疑是有人在害他。于是,一些心术不正的方士们又捣鬼生事了。他们乘机对汉武帝说:“我们看到长安监狱的上空有天子贵人的征兆。”汉武帝听了这些不法方士的鬼话后,就派人带着诏书到长安的各个监狱去搜查,若查不到要找的人,就把关在监狱中的男女老少统统杀光,免生后患。
使臣晚上到了长安监狱,要进去搜查,丙吉大义凛然,立即关闭监狱大门,不准使者进去,还对使者说:“监狱里面是有一个无辜而可怜的皇曾孙,平白无故地杀死普通的人都不应该,何况这个孩子是皇帝的亲曾孙。”说完,丙吉就坐在监狱门口一直守到天亮,使者始终无法进去。
天亮后,使者只得回去禀报并弹劾丙吉犯了阻挠公务罪。汉武帝听了禀报后,有所醒悟地说:“这大概也是天命吧!”于是下令把监狱里关的死犯,一律免去死罪。丙吉甘冒风险,救下了皇曾孙。
丙吉知道,把皇曾孙长期放在长安监狱中总不是办法,就想让官府收养这个孩子。他请京兆尹(长安的最高长官)出面来办此事,但是,京兆尹胆小怕事。出于无奈,丙吉只好再冒风险亲自照顾这个孩子。由于孩子是在狱中长大的,体弱多病,在一次大病痊愈后,丙吉给皇曾孙起了个名字叫“病已”,意即病已全好了,再也不会得病了。后来,他了解到病已外婆家还有人,就派人把孩子送去,由他们照顾,使病已得以顺利长大成人。
武帝死后,昭帝即位,但昭帝21岁就死了,天子帝位虚悬。丙吉此时己任光禄大夫,他从朝廷大局出发,向霍光推荐立刘病已继承皇位。他对霍光说:“皇曾孙刘病已寄养在民间,十八九岁了。通晓经学儒术及治国之道,平日行为谨慎,举止谦和,是理想的继承人。”霍光同意他的意见,上书皇太后,立刘病已为皇帝。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中兴之主汉宣帝。
丙吉对刘病已在危难之中有养育呵护的大恩大德,现在刘病已当了皇帝,若是一般人就会把功劳一天到晚挂在嘴边,并向皇帝伸手要官要权,甚至胡作非为。但是丙吉一贯为人厚道,在人面前从不说起自己过去对皇帝的恩德。汉宣帝根本不知道丙吉对自己有如此大的恩德,朝中也搞不清楚他对皇帝到底有多大恩德,所以汉宣帝即位后,只给他封了一个“关内侯”的爵位。丙吉毫无怨言,依然为国事尽心尽力。
出乎意外的是,掖庭令(负责管理宫女的太监)收到一个名叫则的老宫女的上书,自陈曾经有保护养育皇帝的功劳。汉宣帝下令由掖庭令去询问则宫女。于是则宫女就说:“此事的详情丙吉都知道。”掖庭令就把则宫女带到丙吉的府中。丙吉还认识这个宫婢,指着她说:“是曾经让你照顾皇曾孙,但是你不尽心喂养,有时还打他,你还有什么功劳好讲的。只有渭城的胡组、淮阴的郭征卿才是对皇帝有恩的人。”这时,丙吉才把这两个乳母在狱中共同抚养皇曾孙的经过,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汉宣帝这才知道丙吉是自己在大难之际的救命恩人,于是立即召见丙吉,称赞他有如此大的功德,平时却只字不提,真是难得的贤臣。下令封丙吉为博阳侯,升任丞相。
临到受封时,丙吉正好病重,不能起床。宣帝怕丙吉病死,一定要在生前对他加封,就让人把封印纽佩带在丙吉身上,以示对他的尊宠。但是,丙吉依然是那样的谦恭礼让,一再辞谢。当他病好后,正式上书辞谢对他的赏赐,说:“我不能无功受禄,虚名受赏。”汉宣帝非常感动,一定要封赏,丙吉才不得不接受。
丙吉这种有功不自夸的品德,不仅赢得了百官的赞赏,也更赢得了皇帝的信任。丙吉死后,汉宣帝还念念不忘,称他是个难得的贤能丞相。
有功别自夸,夸耀自己的功劳,不仅不受人尊敬,在中国古代,甚至还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三国时的许攸,本来是袁绍的部下,足智多谋。官渡之战时,他为袁绍出谋划策,袁绍不听,他一怒之下,投奔了曹操。曹操听说他来了,没顾上穿鞋,光着脚便出门迎接,鼓掌大笑道:“足下远来,我的大事成了!”可见此时曹操对他的看重。后来,在击败袁绍,占据冀州的战斗中,许攸立了功。为此,他逢人便说自己如何有功。而且,自恃有功,在曹操面前很不检点。有时,当着众人的面直呼曹操的小名说道:“阿瞒,要是没有我,你是得不到冀州的!”曹操在众人面前不好发作,强笑着说:“你说得不错!”内心却已十分嫉恨。许攸并没有察觉,还是到处夸功。有一次,随曹操出邺城东门,他又对身边的人自夸道:“曹家要不是我,是不能从这个城门出出进进的!”
曹操终于忍耐不住,将他杀掉了。
看了以上一正一反的两个例子,相信聪明的读者一定会有所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