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难,做别人的部下更难,做几个人的部下更是难上加难。有时不经意的时候得罪了某位领导,而自己却浑然不知,等到弄明白是某位领导误解了你的时候已为时晚矣。
小赵在五年前还是基层车间的一名钳工。后来厂宣传科的江科长见小赵文笔不错,顶着压力将小赵调进了宣传科当了宣传干事。
从此,小赵对江科长的知遇之恩一直牢记在心。两年后,小赵抽到厂办当了秘书,成了厂办孙主任的部下,精明的小赵没多久就得到了孙主任的喜欢。
不久,小赵忽然感到江科长和他渐渐疏远了。一了解,才知道现在的领导孙主任和江科长之间有私人恩怨,因此,江科长怀疑小赵倒向了孙主任那边。事实上,引发江科长对小赵误解的“导火线’,很简单:在一个雨天,小赵给孙主任打伞,没给江科长打伞。这还是很久以后江科长亲口对小赵说的。
但当时小赵从后面赶上给孙主任打伞时,确实没有看见江科长就在不远处淋着雨,误解就此产生了。
生气之下,江科长在很多场合都说自己看错了人,说小赵是个忘恩负义的人,谁是他的上级,他就跟谁关系好。小赵其实不是这样的人,他也浑然不知发生的这一切。直到江科长在人前背后说小赵的那些话到小赵耳朵里,小赵才感到事情的严重性。
对此,小赵自有他的处理原则:
1.让时间做公证
正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江科长在气头上说自己是忘恩负义的人,一定是自己在某一方面做得不好,此时向江科长解释自己不是那样的人,江科长必定听不进去,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还是让事实来说话,让时间来证明吧!
2.遵循解铃还须系铃人的法则
江科长误解了自己,必须自己向江科长解释,自己既是“系铃人”也是“解铃人”,要靠自己用心努力去做才行。
有了解决问题的原则,小赵采用了以下六个办法努力消除江科长对他的误会:
(1)极力掩盖矛盾
当有人说起江科长和自己关系不好时,小赵总是极力否认没有这回事,不想让更多的人知道江科长和自己的矛盾。小赵此举的目的是为了制止事态的扩大,更利于缓和矛盾。
(2)公开场合注意尊重领导
江科长和小赵在工作中常常碰面,每次小赵都是主动和江科长打招呼,不论江科长理还是不理,小赵总是带着微笑。
有时由于工作需要和江科长同在一桌招待客人,小赵除了向江科长敬酒外,还公开说自己是江科长一手培养起来的,自己十分感激江科长。小赵此举的目的是表白自己时刻没有忘记江科长的恩情。
(3)背地场合注重褒扬领导
小赵深知当面说别人好不如背地褒扬别人效果好。于是,小赵常常在背地里对别人说起江科长对自己的知遇之恩,自己又是如何得感激江科长。当然,这些都是小赵的心里话。
若有人背地里说江科长的坏话,小赵知道后会尽力为江科长辩护。小赵此举的目的是想通过别人的嘴替自己表白真心,假如江科长知道了小赵背地里褒扬自己,肯定会高兴的,这样便利于误解的消除。
(4)紧急情况“救驾”
平时工作中,小赵若知江科长遇到紧急情况,总会挺身而出及时前去“救驾”。例如,有一次节日贴标语,江科长一时找不着人,小赵知道后,主动承担了贴标语任务。类似事情,小赵一直是积极地去做。
小赵此举的目的是想重新博得江科长的好感,让江科长认为小赵没有忘记他,仍是他的部下,有利于江科长心理平衡,消除误解。
(5)找准机会解释前嫌
待江科长对自己慢慢有了好感以后,小赵利用同江科长一同出差外地开会的机会,与江科长很好地进行了交流。江科长最终还是被小赵的诚心打动,表示不计前嫌,要和小赵的关系和好如初。
小赵此举的目的是利用单独相处的机会弄清被误解的原因,同时让江科长在特定场合里更乐意接受自己的解释。
(6)常常加强感情交流
江科长对小赵的误解烟消云散后,小赵再不敢掉以轻心,而是趁热打铁,经常找理由与江科长进行感情交流。或向江科长讨教写作经验,或到江科长家和他下棋打牌。久而久之,江科长更加喜欢这个昔日部下了。小赵为的是通过经常性的感情交流增进与老领导之间的友谊。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小赵的努力下,江科长对小赵的误解彻底没有了,反倒觉得以前说的话有点对不住小赵。打那以后,江科长逢人就夸小赵是好样的,两人的感情与日俱增。
从小赵处理江科长对自己的误解这一案例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处理类似事情的一些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