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职场塑身

高级主管的必修道行

字体:16+-

随着时代的变化,无论是事业单位还是企业单位,干部都日益年轻化。特别在一些高科技行业,越来越多的高级主管是英姿飒爽的年轻人。

外人都看到了总经理、董事长等高级主管的气派、排场、待遇与风采,却极少有人能体会他们所承受的压力。

高级主管所承担的重任,可以量化为下列公式:

责任:公司的年营业额+公司的商业信誉×公司的人数×个人享受的权力/公司职位排名

假设一家公司的年营业额为1000万元,公司的商业信誉约500万元,有20名员工。在这家公司的一把手A,自认为享有90%的权力。这家公司的主任B,位阶排行第三;自认为享有30%的权力,那么A与B的责任,其计算方式如下:

A的责任:(1000+ 500)×20 ×90%/1=27000万元

B的责任=(1000+500)×20×30%/3≈3000万元

通过上面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A所承担的责任是27000万元,而B所承担的责任只有3000万元。

因此,登上高级主管宝座的你,心中想着的,不应是权力大了、地位高了、面子足了,而应是:责任大了。在重大的责任下,高级主管的道行应从以下几点苦心修炼。

1.学会策略性思考

佛日:迷时师渡,悟时自渡。在一个公司里,晋升为高级主管之后,在工作上你不要企望有人来“渡”你,一切都只有靠自己去体会与摸索。

在基层和中层任主管,主要凭的是过硬的技术,其管理也仅仅是基于执行任务。而高级主管就不同了,你要发号施令,并对因你发号施令而产生的正面成果和负面影响承担责任。

打个比方,高级主管所面对的是一场战役,而基层与中层主管只需执行命令去完成各自的战斗任务。

高级主管需要学会进行策略性思考,以开阔的眼界、严谨的思维来界定一件事物,决不能让一时的胜负迷惑了自己的眼睛。

广州的瓶装饮用水市场,每到夏季,各路诸侯就各显神通,或重磅广告集束轰炸,或低价让利刺激消费……一时狼烟四起,令许多中小型矿泉水厂感到极大的生存压力。

2002年秋季刚过,一身创伤的YB矿泉水厂换帅,将原来老厂长下放到车间管技术,调市场部负责人小胡出任厂长。

过去,小胡的各种市场推广构想常常因种种掣肘而无法开展,自他走马上任后,大刀阔斧地实行了自己的方案。 小胡实施的第一个策略是冬季广告攻势。他认为与其将大量的广告经费扔在充斥大量饮用水广告的夏秋两季,还不如把部门广告经费放在饮用水广告几乎空白的冬季。

小胡的这个方案当时遭到许多保守派的质疑,认为在淡季做广告,无法取得什么效果,是浪费厂里有限的广告经费。这种质疑在整整一个冬季都没有停止过。然而小胡力排众议,他认为冬季的广告效果会在夏秋季节体现出来。

小胡的第二个方案是定价策略。YB矿泉水500ml装的每瓶批发价为1.1元,但销售终端的零售价格却是一片混乱。小胡要求出厂的瓶装水外包装上一律印上“建议零售价:×元”。此举也引起许多干部的担忧。许多干部认为在瓶装水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如果不取悦终端销售商的话,将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在此项措施推出后的十多天内,来YB矿泉水厂运矿泉水的车果然减少了一些。但小胡在这关键时候仍顶住四周的压力,继续推行定价策略。半个月后,矿泉水销量稳步回升。

2003年夏秋季,YB矿泉水的销售量比往年翻了一番,完全证明小胡决策的正确。

不以眼前得失而动摇,不以众人的反对而放弃,是小胡进行策略性思考的成功之处。

2.养成领导特有的气魄

气魄是气质与魅力的综合体现。一个具有领袖气魄的人,言行举止都散发出一种摄人的威力,这种威力可以让部下信服,让对手恐惧。

气魄的养成,首先和我们对人的态度有关。在上班族的世界里,人际关系是频繁与互动的,不存在什么势不两立的矛盾,不需要争个你死我活。

弘一法师说过一句话: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这种见解是很有道理的。不让古人和先贤,表示我们有充分的决心;让今人(同事与下属),则表示我们有充分的气量。

气魄的养成,又和我们对待时间的态度有关。在商业世界里最强调的就是时间,机会稍纵即逝,世界在急剧变化,我们一再告诉自己,最宝贵的就是时间,成功的人必须是要懂得创造机会。

对于时间,应持下列观点:不让机会是谓有识,不让时间是谓无度。

机会来时,我们当然一定要掌握,否则称不上见识;机会还没到来时,我们则必须等待,否则只有徒乱章法,事倍功半。很多事情,一定要靠时间来沉淀,是“争一时,也要争千秋”。表面上看来这也是气魄十足。其实,只能说蛮气十足。一时和千秋是两回事,如同我们可以选择在山脚看一番风景,也可以选择在山顶看一番风景,但不可能同时既在山脚看,又在山顶看。

当然有人看过山脚也看过山顶的风景,但那还是时间给他的礼物,让他有了个拾级而上、山上山下、风光一览而尽的过程。光是逗留在山脚下,却又要力争一时又千秋的人,那只是他还没仰头,没看到山势的巍然与妩媚。

而我们对人的态度,会左右我们对时间的态度。我们对时间的态度,又会再次左右我们对人的态度。

3.决定成长的最佳速度

高级主管要注意的各种策略中,首先就是企业成长的速度。换句话说,也就是企业呼吸的速度,动作的速度。

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企业,会设定不同的策略。其中首要的就在于企业成长的策略。

你要一个企业的年成长率是3%,看来静若处子,还是年成长率30%,看来动如脱兔?

企业给外人的观感与形象由此而来,企业内部的组织与管理也因此有别。

香港的胡荣利接手一个企业的经营,当时很多人给他建议:千万不要成长太快。成长太快,老板还是会要求你更高的成长率,总有满足不了他的一天。况且,太快总会摔倒。相反的,如果慢慢地成长,每年都有进步,虽然进步一点点,但毕竟有进步,你自己轻松,老板又满意。

胡选择了前者,最后果然因为走得太快而摔倒。

那么如果选择后者,真的就会没事吗?

还有一个案例。在一个企业集团里,有一家公司永远只要求在同业里排名老二,即使有第一名的实力也不抢先。理由是如果抢到了第一名,那就成了明星企业,容易成为别人的标靶。永远的第二名,就像鸡肋,不会被人放弃,也不会被人眼红。

这可是个很不错的自保策略。但是,不求第一的心理,自己就给自己种下了从内部失败的种子。最后,这家公司还是出了问题。

因此,我们到底要选择3%还是30%的成长步伐,其本身并没有一定的对错与优劣。

重要的是这种选择要配合环境的条件。环境需要稳扎稳打的时候,却硬要快速成长,而环境需要更上一层楼的时候,却硬要原地打转,两者都同样危险。

这种选择也要适合属性。

如果你认为你适合动如脱兔,那就不要克制自己的热情和能量。但是要记住,既然喜欢动,就要防止摔倒,摔倒了就不能动了。起码总有段时间不能动。因此要动中求静。

如果你适合静如处子,那就仔细地保持自己的力量,每一步跨出去都顾盼自如,无懈可击。但是要记住,不要成为一潭死水,要静中求动。

不论哪一种选择。总要忠于自己的信念,知道自己长期的方向所在,前后的思想和行动保持一致。

信奉动如脱兔的人,摔倒了,什么气也不要吭,拍拍灰尘,舔舔伤口,继续再朝目标挺进就是。

信奉静如处子的人,不随别人的鼓动而起舞,稳定而持续地迈进,不达目标绝不罢休。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