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如一个巨人般站在历史的长河,至今没有任何一位科学家能取得他那样丰硕的科学成果。
爱因斯坦产生这些成果的思维本身,其实也是一分宝贵的财富。他的创造性成果,来自于他的创造性的思考。他的思维方式与众不同,它高效,创新,别树一帜。如果我们能正确地认识他的思维,掌握他的思维艺术,一定能激发创造精神,收获创造的果实。
爱因斯坦并不是一个早慧的儿童,他的语言能力发展迟缓,三四岁的时候还不会说话,他的父母甚至担心他的智力低下。小学的时候,他落落寡合,笨手笨脚,他做的纸工小板凳被老师认为是世界上最差的小板凳。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的老师,都不大喜欢他,认为他不会有什么出息。他读小学时,老师对他的评语是“智力迟钝,不喜交往,话也说不清楚,嘟嘟哝哝地像梦游一样。他是成不了材的”。结论下得很绝对。
他上中学是在路特波尔德中学。这所学校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法,强调服从,提倡死记硬背,还硬逼学生上军训课。爱因斯坦对这种教育深恶痛绝。教导主任对他的父亲说,他的孩子“生性孤独,智力迟钝,不守纪律,干什么都一样,反正是一事无成”。墨守成规和强制性的教育严重地压抑着他的创造精神的发展。
考大学时,数学和物理学考得很出色,但是,语言学和生物学不及格,只能补习一年。他在大学也不是老师认为的好学生。物理学教授韦伯因为爱因斯坦不喜欢自己上课的内容,对他有反感。波奈教授的实验课要求学生严格照他规定的操作顺序做实验,而爱因斯坦则常常琢磨一套新的做法,他向校长办公室写了报告,学校对爱因斯坦做了警告处分。大学毕业后,他的同学都安排了工作,他却失业了,因为他不是传统认为的好学生,老师不愿意推荐他。
总之,这位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和思想家从小学到大学,都没有受到教师的重视,老师对他的评价都不高。事实证明,不是爱因斯坦方面出了差错,而是教育方面出了差错,以至爱因斯坦不无痛心地说:“现代教学法竟还没有把研究问题的神圣的好奇心完全扼杀掉,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我们有理由怀疑,如果他改变自己,一切照学校安排的教学法去做,他能否成为后来的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的探索精神没有被扼杀,是因为他还受到过另一种教育。在她的母亲的熏陶下,音乐成了他终生的朋友。5岁时,父亲送给他一只指南针,爱因斯坦感到惊奇,他好几天都在寻找它指南的原因。他想到,事物的背后一定有着某种人们不了解的东西。进中学以后,雅各布叔叔给了他一本几何书,让他自己证明勾股定律,他证出来了靠眼睛看不出来的东西,通过推理得到了证明,他由此感觉到了思维的伟大的力量。在阿劳州立中学求学时,学校宽松自由的气氛给了他良好的教育。他曾深情地回忆说:“这个学校的自由主义精神,毫不仰赖夸大的权威,而是依靠真正的权威和教师的质朴精神和严肃态度,都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这使我感到,建立在行动自由和意识到自身基础上的教育,比那种依靠呆板的训练、夸大的权威和沽名钓誉的教育,不知要高明多少倍。”大学毕业后,他与几个青年在奥伦比亚科学院中自由讨论,也为他的思想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气氛。正是从积极和消极的教育的感受中,使他提出了独到的教育思想。
大学毕业后,几个同学都留校找到了工作,只有他得不到推荐,找不到工作,老师没有让他留校。他写信给老师昂纳斯,请他介绍工作,老师连信也懒得回。
这是一只看上去不会飞、也一定飞不高的丑小鸭。然而,这只看上去不会有什么名堂的丑小鸭却在26岁那年发表了几篇有着世界影响和历史价值的论文,开创了现代物理学的新篇章。
这些经历发人深思。它提醒人们,传统的教育方式有重新审视的必要。爱因斯坦从自身的经历中,最深切地体会到新世纪和旧传统之间的激烈的思想碰撞,深刻地感觉到旧传统的弊端,并从中萌发了他新的思想。
爱因斯坦渴望思维的自由创造,反对学校成为只是灌输知识的工厂,主张学校应当培养独立思考的人,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取得专门知识放在首位。他认为,如果一个人掌握了学科的基础,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就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只关心获得细节知识的人来,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今天我们经常遇到的高分低能现象,其根源就是没有重视培养独立思考,而过分注重细节知识。
爱因斯坦厌恶对学生进行军营式的管理,主张学校要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气氛,给学生学习留有一定的自由度。他读大学时,物理学教授韦伯讲的是传统物理学,而他已经自学过这些知识,他的兴趣在理论物理,他就不上物理学课,而自修理论物理。他认为,自由出智慧,自由能保护学生珍贵的好奇心。他说过,好奇心“这棵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外,更重要的是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对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相反,我认为,即使是一只健康的猛兽,如果在它不饿的时候还继续用鞭子强迫它不断地吞食,就算吞得进,也会使它丧失贪吃的天性的,尤其是如果强迫喂给它的食物是经过一定的选择的”。我们至今仍在使用着升学的鞭子强迫学生不断地吞食他们并不喜欢吃的东西。
爱因斯坦.反对学校扼杀学生的个性,主张教育要发展学生的个性。他反对把学校简单地看做一种工具,一种把最大量的知识传授给下一代的工具。他认为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统一规格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
爱因斯坦也反对学校进行单纯的知识教育,强调学校要培养崇高的道德品质和情感,青年人要努力发展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他主张学校要进行伦理教育,“要是没有伦理教育,人类是不可能得救的。”他反对只讲究知识的态度。因为“那种‘讲究现实’的思想习惯,它们像严霜一样冻僵了人类相互体谅的情感”。
他的思维也与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观念落落不合。他以自己的方式从事研究,他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探索。正是他独特的思维,使他成为一只不受重视的丑小鸭;也正是他独创的思维,使他在物理学领域创造了光辉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