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就这几招

填充想像

字体:16+-

所谓填充想像思维法是指,在仅仅认识了某事物的某些组成部分或某些发展环节的情况下,在头脑中对该事物的其他组成部分或其他的发展环节加以充实、填补,而构成一个完整的事物形象的发展过程。

有这样一个民间故事:一位外乡人与他的同伴失散了,心里感到万分焦急。正在这时,一个当地的牧民走过来。外乡人问牧民:“你看到我的同伴了吗?”牧民回答说:“你的同伴是不是个胖胖的瘸子?他的手里拄着手杖,牵着一头瞎了一只眼睛的骆驼,骆驼背上还驮着海枣。”外乡人听了,高兴地说:“对!对!这正是我的同伴。他在哪里?请快告诉我。”牧民笑笑说:“请你原谅,我根本没有见到他。”听了牧民的话,外乡人很不高兴地反问他:“你没有见到他,那你怎么知道我的朋友是怎么样的?”牧民用手,指着地上对外乡人说:“你看,这是人的脚印,左边的脚印比右边的脚印深一些,而且大一些,所以,我想像他是一个瘸子。你再看,他的脚印比我们脚印要深得多,所以我想像他是一个胖子。”外乡人又问:“你怎么知道他牵的骆驼瞎了一只眼睛,驮的是海枣呢?”牧民又回答说:“这头骆驼只吃右边的草,这说明它的左眼是瞎的。知道是海枣也很容易,你看,地上聚集了很多蚂蚁,不正是海枣的浆汁把它们吸引来的吗?”听完牧民的一番话,外乡人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相传,在我国的三国时代,丞相曹操曾经大兴土木修建相国府,当他到新修建的大门后,叫人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什么话也没说就走了。在场的人都不解其意。曹操手下的谋士场修看了,就叫人把大门拆了重建。有人问杨修为什么要重建大门?杨修说:门上写一个“活”字,这不分明是个“阔”字吗?阔者,宽也,丞相嫌门太宽了,所以要重建。由此可见,杨修是一个善于填充想像的人。

人们头脑中的思维过程,是一种认识活动,它具有间接性的特点。填充想像的过程也同样具有间歇性。牧民并没见到牵骆驼的人,他仅仅是根据自己看到的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充实、填补,就想像出了外乡人的伙伴是什么模样。杨修没有直接问曹操,却能根据门上写的“活”字,想像出曹操所想的门的形象。

荷兰哲学家哈·劳伦斯在他的《形象思维》一书中写道:“把不完整的东西补足,乃是理性能力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本领。”人们看到了桌子的一部分,就能想像出整张桌子的形象和结构;看到了设计蓝图,就能想像出将要耸立的建筑物;听到了目击者提供的某些情况,就能想像出罪犯的模样。凡此种种,都是创新思维需要具备的本领。

在上个世纪末之前,物理学家只知道原子里有带正电荷的粒子和带负电荷的粒子,却不了解原子的内部是个什么样子。原子太小,以当时的技术手段,用实验的方法还不可能弄清楚它的内部结构。是填充想像思维法助了物理学家一臂之力,最终研究出了原子的内部结构。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物理学家们通过填充想像,建立了多种原子结构模型。其中两位物理学家汤姆逊的葡萄干面包模型和卢瑟福的太阳系模型算是两个最合理的模型。汤姆逊对原子的想像是:带负电荷的粒子,有如葡萄干一般,镶嵌在带正电荷的粒子所构成的现状实体内,它就像一个没有空隙的面包;卢瑟福把原子想像为:带负电荷的粒子,像行星围绕太阳一样,围绕着带正电荷的、占据原子质量绝大部分的原子核旋转。

建造“模型”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最显著的优越性是能形象地体现人们无法直接感知的事物内在的性质与结构。当代美国科学家克雷顿说,科学的基本活动就是探索和制造模型。他的这个论点正说明了模型方法已逐步成为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和一般工作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体现了填充想像的重要作用。

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填充想像思维法的应用更为广泛。陈寿在《三国志》中,记述刘备三顾茅庐总共只有十来个字:“先生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而在《三国演义》中,经过罗贯中等人的填充想像,却构成了妙趣横生、绘声绘色的动人故事。刘备等人三顾茅庐,每一次的环境、气氛都不相同。单就景色来讲,“一顾”的隆中景色是:“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二顾”:“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三顾”:“春色融融,映日迟迟,一片宁静,只见诸葛均飘然而去,真卧龙高枕草堂……”罗贯中等人如果不具有高度的填充想像能力,不可能在《三国演义》中把“凡三往,乃见”这一简短的记述描绘得如此生动。

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在警察局的档案中看到一份资料,记录的是:皮科——一个鞋匠同一个富有的孤女结了婚。皮科后来被人诬告入狱。在狱中,他忠心耿耿地服侍一个因政治问题而被捕的意大利主教。主教临死前向皮科讲了一个埋藏珍宝的秘密地方。7年后,皮科找到珍宝重返巴黎,终于将诬告他的仇人一一杀死。大仲马就是根据这一件事,经过神奇的填充想像,写成了一部波澜起伏、扣人心弦的著名小说——《基度山伯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想像,尤其是没有填充想像,也就没有文学创作。

如何自如地运用完全想像思考法呢?下面介绍几点:

首先,为了有效地锻炼填充想像的能力,可以经常想像自己所不了解的一些事物的细节。比如在只知道一个故事的梗概时,不妨尽可能地多去揣想一些它的具体细节,尽力把它“填充”为一个有血有肉、完整、生动的故事。

其次,多参加一些需要发挥想像力的竞赛与游戏活动。对于青少年朋友来说,经常参加“中学生智力运动会”一类的竞赛与游戏,对培养与训练填充想像能力就很有好处。另外,经常看看电影、电视,以及欣赏包括漫画在内的各种文艺作品,也可以使填充想像得到有效的训练。

再次,聪明伶俐、想像力强的小孩都能把一件看似平常的事物加以扩展,经常和这样的小孩接触,也会培养自己的想像力。日本的小野中信曾经有过一次对比鲜明的经历。一次,他主持了一个成年人的讨论会,在会上,他曾多次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画一个黑点,然后问现场的人看到了什么。每次这些成年人的回答都是:“一个黑点。”但当他拿着这纸到幼儿园,问那些天真无邪的孩子时,一双双小手争着举了起来。“是一顶墨西哥帽子。”“不对,是一块烧焦了的汉堡。”“我看是一只压扁了的臭虫。”儿童的想法不受任何社会观念的影响和束缚,一般都富有想像。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生活中逐步学会了各种各样的“规则”以后,如果不是有意识地培养想像力,这种天性便很容易在长大的过程中越来越弱。正如著名的法国画家毕加索所说:“每个儿童都是艺术家,关键是他长大后如何才能仍然是一个艺术家。”当你感到自己的想像力不强时,不妨多同聪明伶俐、善于想像的小孩接触,也许你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