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有抱负、有才华、有干劲的人太着重于工作的完美无缺,以致成功者甚少。有这样一位教授,她为研究某剧作家整整花了10年时间,生怕遗漏了什么,以致迟迟不能将手稿交付出版。然而,就在这段时期里,那位当年名噪一时的剧作家在公众眼里已成为明日黄花了。这样,即使这位教授的研究成果日后如愿以偿出版,又能引起多少人的兴趣呢?
《感觉良好:形式情绪疗法》的作者、美国精神家戴维.C.伯思斯,在对一家大保险公司的69名高级管理人员测验时发现,那些常孜孜不倦以求把工作做得完美无缺的人,比没有这种倾向的人每年要少挣8000 ~ 10000美元。这个结果反过来证明了心理学家的发现:绩效卓著的人,几乎从不受工作完美无缺之限制,他们从不把犯错误看成失败,相反,他们从中吸取教训,以便使今后的工作更为出色,这使得他们更能适应环境。
冒风险需要一定的胆量和**。大部分人停留在所谓“安全圈”内,无意于进行任何形式的冒险,即使这种生活过得庸庸碌碌、死水一潭也不在乎。有这样一位女高音歌剧演员,天生一副好嗓子,演技也非同一般,然而演来演去却尽演些最末等的角色。“我不想负主要演员之责,”她说,“让整个晚会的成败压在我的身上,观众们屏声息气地倾听我吐出的每一个音符。”其实这并非因为胆小,她只是不愿意认真地想一想:如果真的失败了,可能出现什么情况,应采取什么样的补救办法。卓有绩效的人则不然,由于对应变策略——失败后究竟用什么方式挽救局势早已成竹在胸,他们敢于冒各种风险。一位公司总经理说:“每当我采取某个重大行动的时候,就会先给自己构思一份‘惨败报告’,设想这样做可能带来的最坏结果,然后问问自己:‘到那种地步,我还能生存吗?’大多数情况下,回答是肯定的,否则我就放弃这次冒险。”心理学家认为,作最坏的打算,有助于你做出理智的抉择。如果因为害怕失败而坐守终日,甚至不愿抓住眼前的机会,那就根本无选择可言,更谈不上什么绩效和成功。因此,当环境稍加变化的时候,他们就会显得手足无措。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敢于冒险的能力呢?
(1)积极尝试新事物
在生活中,由于无聊、重复、单调而产生的寂寞会逐渐腐蚀人的心灵。相反,消除那些单调的常规因素倒会使你避免精神崩溃。积极尝试新事物,能使一蹶不振、灰心失望的人重新恢复生活的勇气,重新把握住生活的主动权。
(2)尝试做一些自己不喜欢做的事
屈从于他人意愿和一些刻板的清规戒律,已成为缺乏自信者的习惯,以至于他们误以为自己生来就喜欢某些东西,而不喜欢另一些东西。应该认识到,之所以每天都在重复自己,是由于懦弱和没有主见才养成的恶习。如果你尝试做一些自己原来不喜欢做的事,你会品尝到一种全新的乐趣,从而从老习惯中慢慢摆脱出来。
(3)不要总是定计划
缺乏自信的人相应地缺乏安全感,凡事希望稳妥保险。然而人的一生是根本无法定出所谓的清晰计划,因为有许多偶然的因素在发生作用。有条有理并不能给人带来幸福,生活的火花往往是在偶然的机遇和奇特的感觉中迸发出来的,只有欣赏并努力捕捉这些转瞬即逝的火花,生活才会变得生气勃勃,富有活力。
积极尝试新事物,也就是要冒一些小小的风险。冒险应该算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没有冒险精神,体会不到冒险本身对生活的意义,就享受不到成功的乐趣,也就无法培养和提高人的自信心。自信在本质上是成功的积累。因此,瞻前顾后、惊慌失措、力图避免冒险无疑会使我们的自信丧失殆尽,更不用指望幸福快乐会慷慨降临了。
所谓的冒险,并不仅仅是指征服自然,跨入未知的土地、海洋及宇宙。在人类社会,你会和种种不合理的习惯势力、陈规陋习狭路相逢,如果你坚持按照自己的意见行事,那么你就在很大程度上冒了风险。甚至你想要小小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样也在冒险之列。关键是看你是否敢于试一试,是否能够把自己的想法贯彻到底。
假如生活中未知的领域能够引起你的**,并使你做好“试一试”的心理准备;假如人生真的如同一场牌局,而你又能够坚持把牌打下去,不是中途退场的话,那么,每克服一个困难,你就增添了一分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