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用韩国人很霸气作为答案来揭示三星电子的成功,其实不然。韩国人信奉的一句格言是:超过对手,而不是赶上对手。三星成立于1969年,仅比英特尔晚一年的,然而目前电子电气设备生产规模却仅次于德国的西门子和日本的日立,排名世界第三。
古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选定一个目标,然后超过它,这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功。盯紧日本,是韩国一贯的策略,盯紧日本同类企业,则是三星过去一贯的策略。三星公司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日本人的技术——精美的设计和高品位的价格作为自己赶超日本的武器。三星成立第一年,就和日本三洋公司合作,后来又陆续和NEC、东芝、夏普和新力往来,目前三星高层仍保持每年和这些日本企业举行经营交流会议。三星集团董事长李健熙和副董事长尹钟龙,都曾留学日本。
日韩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双方对彼此文化也最熟悉,囟此合作对双方都有好处。就拿2002年共同合办世界杯足球赛来说,如果无法从日本取得技术,三星也会想办法向美国买,并且不计血本从美国引进,然后再大举投资,以最快的速度建立起滩头阵地,以十倍速杀进战场。仔细研究一下三星电子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就会发现三星处处展现了这种诺曼底登陆式的蛮劲。
韩国人的意志力令人钦佩。三星人起早贪黑,每天工作到深夜,一心想着超越日本企业,许多人周末照常加班。为保证员工的健康及家庭生活,三星在几年前制订了新的上下班时间,将上下班时间调整为早上七点到下午四点、或上午八点到下午五点,时间一到办公室熄灯关门,强迫员工下班。然而许多员工下班后转至附近租一间饭店房间,继续白天的工作。“多年习惯很难一下改过来”,当时在汉城总部的高裕灿回忆说。为了一个共同目标,三星人可以废寝忘食,单凭着这样一股强韧之性,三星就能够东山再起。
随着三星的家电,手机,显示器,MP3播放机以及其他电子类产品向中国市场的渗入,这个韩国电子巨人开始为越来越多的国人所知。对于后来居上的三星,不少日本人的态度是:“这是个处处模仿我们,靠拿日本企业技术起家的公司。现在三星市场的所谓成功其实是韩国政府大力支持的结果,这对我们来说是不公平的竞争。”也许日本人说得没错,事实上三星的成长的确利用了不少日本的技术,但要说靠政府“支持”,那就很难评论了。因为究竟政府怎样做才算是“支持”,恐怕谁也说不清。
正因为如此,三星更应引起中国企业的重视。不仅仅是因为这个企业正来势浩大地要在我们的市场上分一杯羹,更重要的是三星走过的路对我们的企业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借鉴。与对手的竞争其实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机会,而这个对手又恰恰正在努力完成从市场追随者到市场领导者的转变。
相关链接之一:
三星电子发展简介
1969年 公司成立;后来合并成三星电子。
1970年 三星与日本的NEC合作;开始生产P-32型黑白电视机。
1971年 首次出口P3203型黑白电视机。
1972年 在韩国本土市场推出黑白电视机。
1973年 总部迁往水原。
1974年 开始生产冰箱、洗衣机。
1977年 首次出口彩色电视机。
1980年 收购韩国电讯公司。
1982年 在德国设立销售分公司。
1983年 开始生产个人计算机。
1984年 公司改名为三星电子有限公司,并在英国设立销售分公司。
1986年 在澳洲、加拿大设立销售分公司。
1988年 在法国设立销售分公司,同年三星半导体及电讯公司与三星电子合并。
1992年 在中国天津成立录像机合资公司。
1995年 推出全球首部33英寸双屏幕电视机。
1997年 出口全球最高速中央处理器;在中国苏州兴建洗衣机厂。
1998年 生产世界首创的数码电视机;首度推出1G SDRAM样本。
1999年 售出的移动电话突破5百万部;宣布全新的企业口号“三电子数码世界欢迎您”;修建全新半导体大楼。
2000年 开始在海外生产移动电话;开发出世界上最高速的IC Al-pha chip;CDMA首次进入美国。
2001年 推出第三代移动电话;与中国联通进行第二次通讯合作;成为中国CDMA示范网的供应商。
2002年 取代西门子的地位,与诺基亚和摩托罗拉一并成为全球三大移动电话制造商;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移动FRAM;在《商业周刊》年度世界ITlOO强的排名中,三星排在第一位。
2005年 在世界500强排行榜中,三星电子从2004年的第39位下降至2005年的第46位,当年营业收入为787. 17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10%。
相关链接之二:
三星家族
亚洲有三大著名的李氏家族,他们分别是中国香港和黄集团的李嘉减、新加坡建国之父李光耀和韩国三星集团创办人李秉哲家族,各自在本国和地区乃至全亚洲,都具举足轻重的政经影响力。
三星之父
“三星”之所以有今天这样的成就,首先应该感谢一个人,他就是“三星”人所念念不忘的集团创始人——李秉哲。
1910年2月12日,李秉哲出生在韩国庆尚南道宜宁郡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他的祖父是一位文人。李秉哲小时候就是在其祖父开办的“文山书亭”的书院里度过。1936年4月,李秉哲协同几位朋友共同创办了“协同精米所”,由于经验不足,加工厂第一年就亏了本。但凭着自己在东京学的那些知识,他改变了经营方针,第二年不仅赚回了投入的3万元本钱,还有了2万元的赢利。1938年3月1日“三星商会”成立,“三”在朝鲜意为大、多、强,“星”则是清澈、明亮、深远、永放光芒之意。李秉哲以三星命名,寄含着他对自己事业的希望和憧憬。
1951年,李秉哲在釜山大街路建起了“三星物产”株式会社。他充分发挥超群的经营才干,一年之间,使3亿元的资本变成了60亿元,足足增长了20倍1 20世纪60年代,韩国经济开始高速发展,国内百业待兴,最为热门的当数建筑行业,但最缺乏的是化肥,全国上下都依赖着国外进口。目睹这种状况,李秉哲决定插手肥料工业,筹建肥料厂。这一次他创造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设施最新、工期最短三项纪录的“韩国肥料”。
20世纪70年代,三星还在为日本三洋公司打工,制造廉价的12英寸黑白电视机。然而到了后来,靠着给著名国际品牌制造芯片及电子产品,三星大大地拓展了自己的规模,成为韩国最成功的制造企业。迈入80年代,为了为振兴祖国经济尽一份力,也为了三星今后的发展,李秉哲提出“为了图谋出路,并开创韩国经济的第二次起飞,我们只有走开发尖端科技这一途径”。在此基础之上,三星集团投入巨资发展尖端科技,积极进口美国先进技术,使韩国成为了继美、日之后,第三个能独立开发半导体的国家。“三星”由于实力强大,经营健康,被称为“韩国业界的大白鲨”。
1987年11月19日,三星之父——李秉哲因肺癌与世长辞。
李健熙“第二次创业”
1971年李健熙被父亲李秉哲指定为继承人,1987年父亲去世后全面接手集团的工作。1997年开始的亚洲金融危机则使他再次重整三星,他对员工说:“为了公司,生命、财产,甚至名誉都可以抛弃”。
李健熙意识到在一个关联企业繁多、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的公司,简单的修补并不足以改变大局。于是,他在法兰克福召开的年度会议上提出了以“变化”为核心的改革方案。“三万名人力制造的产品,需要六千人服务,竞争力究竟在哪里?”李健熙质问道。这项改革当然遭遇了巨大阻力,但是他不惜撤换不支持改革的部下,以表明变革的决心,并乘机打破三星原有的论资排辈的风气。
李健熙的影响力远远超越了一般的商业领域,他在三星实行的每天7点上班16点下班的新工作制,改变了整个韩国的作息时间安排,在2003年他又率先推行了5天工作制。在2001年,李健熙雄心勃勃立志要把韩国建成类似瑞典、芬兰的“强小国”,他重组三星所表现出来的危机感与勇气,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可,一些人称之为韩国的“经济总统”。
李健熙被称作韩国的经济总统,而三星电子则是韩国最大也是最富标志意义的公司,是韩国迈向信息时代的标志。商学院与经济媒体总是过度推崇制度的重要性,总是对过分强大的个人作用进行本能地怀疑,但最终却总是发现,如果不依赖于不可量化、充满不确定性的公司领导人的个人因素,一切成功都无从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