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80年代,日产、本田、丰田相继推出优秀的产品,在国际汽车市场上异军突起,冲击着美国的汽车制造商。日本的企业经营模式也因此在中国国内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得到了广泛的推崇。由于日本的汽车制造技术和设计理念领先于美国,有些美国公司甚至完全抄袭日本的那一套。但是当日本经济泡沫化之后,日本人却因墨守成规而尝尽了苦头,日产就是这样以曾经风光一时的汽车新秀身份面临破产的边缘。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投降,美国要求日本立即解散若干大型的工业财团,以防止日本继续通过集中控股权的方式垄断国内的经济活动。在这一背景下,日本一些具有共同理念的公司建立了“企业联合”的关系。其实质实际上是换汤不换药,以前的工业财团如今摇身一变成了“企业联合”。日本的一些企业一直靠这种方式存活着,尤其是汽车行业。
“联合企业”抵制外来产品和原料,组成成员也多是银行和大厂商们,采取的是成员交叉控股的方式,目的就是防止被外国公司兼并,“肥水不流外人田”。但是,这样的体制与市场竞争的规律是背道而驰的。在这种体制下,资源并没有得到较好的调配,“联合企业”的内部成员必须保证对其联合对象的采购,担负着极其沉重的采购成本。比如,日产曾对富士重工进行过股权投资,投资额高达2. 16亿美元,而后者制造Subaru轿车和卡车,是日产的直接竞争对手。日产一面苦于缺乏资金更新自己的产品,一面却又耗费如此巨资换取竞争对手仅仅4%的股权,这样做实在没有任何意义。
日产汽车在日本也算是小有名气,尤其凭借几十年的突飞猛进,已经是日本汽车界一匹公认的黑马了。但是,由于经营持续亏损,债务负担不断增加,日产公司就长期处于流动资金极度匮乏的危机之中了。然而,情况本不该是这样。事实上,日产有大量的资本,问题是这些钱都被套在了非核心业务的金融和房地产投资中,尤其是在对财团内合作伙伴的投资中。财团制可谓日本企业界一道永恒的风景。由于“联合企业”的关系,在许多领域,日产与汽车令人费解的脱离了关系,跟许多非汽车行业倒有合作,持有1340多家的公司股权。这种传统的体制要求日产必须无条件保证对合作伙伴的原料采购,不能以合理的价格转向外界采购。这样一来,日产反倒因为“联合”背负了较高的采购成本,导致了公司无法获利。同时,为了保证这种关系,各企业的老总都享有大笔的资金用于交际,办有自己的俱乐部。
其实,很多人都知道日产出了问题,也都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而且也想出了各种解决的方法,但是,就是没有提出来,每个人都不敢打破常规,不敢改革。1998年,日产为了渡过危机,被迫向日本开发银行贷款7亿多美元。
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日产为自己的故步自封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96年,日产在全世界一共卖出汽车近270万辆,然而到1999年,只卖出240万辆,差不多少卖了30万辆。由于生产线不足,在1997年和1998年在美国出现大跌。日本本土的情况就更不容乐观了,1996年的销售量为110万辆,到1999年却只有75.8万辆。到1999年,日产一共亏损了6800多亿日元,创日产历史上赤字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