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之“幽”,在一定程度上暗示幽默宜“幽”(曲径通幽)一点。曲径通幽的幽默,特别适合用于那种主张自己的权利却又不愿与对方过于明显地对立时的交往场合。
在人际交往中,如果对你的朋友有什么非当场不说的批评,最好是以曲径通幽的幽默启示他领悟。
清朝的石天成所编《笑得好》中,有一个很有借鉴价值的故事《锯酒杯》:
一人赴宴,主人斟酒,每次只斟半杯。客人忽然问主人:“尊府若有锯子,可否借我一用。”
主人问何用,客人指着酒杯说:“此杯上半截既然盛不得酒,要它何用。锯去岂不更好?”
客人的建议既然是耸人所闻,很明显是不可实现的,因而显得很幽默。但在可笑之余,相信主人一定也有所悟。这比他直白地去主张自己的意见要委婉得多,也易于被人接受,因为心理阻抗要小,人际间摩擦亦小。
此法用来表达愿望,能避免可能引起的尴尬。清朝出版的《新刊笑林广记》中有一个故事《一味足矣》,在表达某种不便明言的愿望时同样有参考价值:
一塾师开馆,东家因其初到,具一鹅款待。酒过三巡,塾师对东家说:“今后打扰的日子还长,饮食务须从俭,否则我心中不安,”遂即指着盘中之鹅说:“天天只要一只鹅就够了,其余的就免了。”
好像是在客气,劝东家不要过分款待,实际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一家人家请客,所有的人都有了筷子,就是疏忽了一个人,忘了给他筷子。如果这个人说一声,问题也就解决了,但是这样没有什么趣味,不能创造一种热闹的气氛。这位客人在大家举筷进食时,突然站起来向主人要清水一碗。主人问他要水何用,答曰:“洗净了手指头好夹菜吃。”
由于这是不可能的,主宾相顾大笑,马上为其置筷子一双。
曲径通幽的幽默方法,并非真的将隐衷做直接的、现实的表达,而是通过片面的逻辑,做假定的、非实用的、不科学的表达。这种不伤和气的主张权利方法在很多环境都可应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有些对方拥有某种“权力”或处于“主动”地位时,例如在大人和小孩之间,产生的此类幽默可以说效果就很显著。在处理人际关系比较复杂的局面时,我们不妨也学学“童言无忌”造成的幽默效果。请看下面的例子。
父亲:“皮埃尔,今天不要上学了,昨天晚上你妈给你生了两个小弟弟。你给老师说一下就行了。”皮埃尔:“爸爸,我对老师说只生了一个,另一个,我想留着下星期不想上学时再说。”
有个小男孩,有天放学后问他的妈妈:“妈妈,我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妈妈觉得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但应该趁此机会教育小孩,就一本正经地以猫狗为例,支吾地谈及生殖的过程。儿子听完后,一头雾水地说:“怎么会这样?我的同桌说他是从山西来的!”
童童问妈妈:“为什么称蒋先生为‘先人’?”妈妈说:“因为‘先人’是对死去的人的称呼。”童童说:“那对去世的奶奶是不是要叫‘鲜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