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赚钱啦赚钱啦!
我都不知道怎么去花。
我左手买个诺基亚,右手买个摩托罗拉,
我移动联通小灵通一天换一个电话号码呀,
我坐完奔驰开宝马没事洗桑拿吃龙虾。
我赚钱啦赚钱啦!
光保姆就请了仨,
一个扫地一个做饭一个去当奶妈,
我厕所墙上挂国画,倍儿像艺术家呀。
我贷款按揭名牌西服手表和电脑,
我能贷多少就贷多少一直还到老啊,
还款的滋味是实在难熬,
谁还谁知道啊,
所以我们的口号是先发财再传宗接代,
我们的口号是先发财再传宗接代!
我以前淋了场大雨就当是自己是洗了回澡啊,
现在分期负款买了个“别野”,
为什么?咱用卡咧!
我再也不用怕夜叉那个居委会大妈咧,
我再也不用怕夜叉那个居委会大妈!
俺总算是扯完了!
加点儿韭菜花
——这首名为《我赚钱了》的搞笑歌曲,一度在网上极为火暴。啰嗦絮叨的歌词,加上简单的旋律,让听众忍俊不禁。
《大话西游》里的唐僧就是一个絮叨的典型。诸如“人是人他妈生的,妖是妖他妈生的”之类的经典语言不绝如缕,令悟空心烦意乱,头疼不已,起到了搞笑的作用。
絮叨这种手法如果能运用自如也会很精彩,絮叨到马三立的水平便可以称为大师了。对于马三立的哕嗦,梁左遗作《笑忘书》中称其为“意识流相声”——马三立的一个经典段子:
我写,我写小说!我上比巴金,下比柳青,超过托尔斯泰,不让巴尔扎克,外国有马雅可夫斯基,中国有马三立!高尔基写《母亲》,我写《二姨》!短篇,中篇,长篇。稿费,源源不断,邮局汇款:“马三立,拿戳儿!马三立,拿戳儿!”有了钱,怎么办?我先买一顶帽子戴。
已故的絮叨大师是位温厚的长者,只有在温厚胸怀与境界里,方能生出“心灵光辉与智慧丰富”相得益彰让人会心微笑的作品,在这个意义上说,温厚是幽默之母,也是做人之最高境界。
人们在干枯的挤压下心灵几近麻木,所以厌恶透了“奉天承运”式的“标准语句”和假作欢颜式的“滑稽堂会”。马三立的幽默道理明白,说话近情,絮絮叨叨哕哕嗦嗦却滋润了人们的心灵。因温厚而近情,因近情而从容,因从容而练达,因练达而智慧,因智慧而幽默,因幽默而不朽。
说话哕嗦向来为人们所讨厌,然而,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特殊气氛中,“哕嗦”几句也无防。巧妙地运用啰嗦语言,不但能活跃谈话气氛,增加谈话的趣味,而且还可以使你随机应变,接受一些正常语言无法胜任的局面。
在一对新人的婚礼上,宾客们故意指着新娘问新郎:“这位是谁呀,也不介绍介绍?”新郎略思片刻,顺口答道:“她是我丈母娘的大女儿,也是我妈妈的大儿媳妇。”
两句哕嗦话,说得宾客们哄堂大笑。若按常理,像这样的问话,可简练地回答:“她是我妻子。”而新郎却采用啰嗦的语言绕了几个圈子,一下子使婚礼的气氛活跃起来。当你处在极为窘迫的境地时,不妨哕嗦几句,它可帮你增添幽默感。
有一对青年夫妇,结婚几年还没有孩子,俩人都非常苦恼。有一天,他们在路上碰到老同学和他的孩子,说话间,老同学的儿子突然发问:“阿姨,妈妈说要把你的儿子给我做干弟弟,我什么时候才能见干弟弟呢?”
面对小朋友的问话,妻子十分为难,答吧,怎么答?不答吧,又下不了台。这时丈夫灵机一动,答道:“不在今年,就在明年;不在明年,就在后年……”几句哕嗦话,不但帮妻子解了围,而且不使小朋友失望。
对那些明知故问,以别人取乐者,哕嗦也是一种有力的武器。
有位好事者,经常搜集他人隐私。当他得知邻居小李的妻子比小李大7岁时,便来到小李家,想取乐一番。
他问小李:“你妻子多大了?”小李知道此人不怀好意,便没好气地答道:“籍贯山西,性别女,芳龄多少看你智力,她比我大7岁,我比她小7岁,她的年龄减7是我的年龄,我的年龄加7是她的年龄……还有什么需要知道的吗?”哕嗦话像连珠炮一样射出去,使对方没有插话的机会,好事者最后只好悻悻离去。
要在常人,小李是不会那样回答的。但面对这位好事者,小李不采用哕嗦式的幽默回答,对方便会喋喋不休地发问,使自己难以下台。
有时,“哕嗦”式的幽默语言也是一种比较亲切的语言,在一些送别、欢聚等人际交往场合,适当地哕嗦一下,往往会使人感到温暖、体贴,或感受到你对某种事物的重视,当然更会增加你的幽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