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名言
黄金和财富是战争的主要根源。
哈罗德·亚历山大(Harold Alexander,1891—1969),英国元帅。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历任师长、军长、中东战区总司令、北非战区盟军最高副司令兼第18集团军群司令、地中海战区盟军最高副司令兼第15集团军群司令和地中海战区盟军最高司令。因指挥突尼斯战役获胜而被封为“突尼斯的亚历山大勋爵”。
亚历山大于1891年12月10日降生在爱尔兰的贵族家庭。1911年从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毕业,入爱尔兰近卫军任少尉。1926年,亚历山大进入坎伯利参谋学院深造,次年毕业后赴陆军部和北方军区任职。1939年,亚历山大升任第1步兵师少将师长,率部在英国远征军编成内开赴法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在1940年5月开始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中升任第1军军长,组织英军安全撤回英国,以沉着冷静著称。1940年12月,出任英国南方军区司令,晋升为中将。
1942年3月,缅甸形势告急,亚历山大奉丘吉尔之命指挥缅甸军对日军的作战行动。由于盟军缺乏协调和空中支援,最后只得率余部撤到印度。7月,亚历山大出任英国第1集团军司令,准备参加进攻法属北非的“火炬”行动,但旋即被赋予更为重要的职责。
1942年8月15日,亚历山大在埃及开罗接替奥金莱克出任英军中东战区总司令,晋升为上将。与此同时,蒙哥马利接任第8集团军司令,成为亚历山大的部属。亚历山大和蒙哥马利一面采纳奥金莱克的既定作战计划,即尽可能坚守海滩至鲁瓦伊萨特岭之间的地区,而由阿拉姆哈勒法岭的坚固既设阵地出发,从翼侧威胁鲁瓦伊萨特岭南面的进攻之敌;一面反对丘吉尔的立即发动进攻的主张,坚持要等到作战准备和训练工作就绪后再发动进攻。亚历山大还应蒙哥马利之请组建第10军作为第8集团军的机动后备军。8月30日,隆美尔部发起进攻,阿拉姆哈勒法战役开始。亚历山大指挥陆军和空军协同作战,迫使损失惨重的敌军后撤,从而于9月7日结束这次防御作战。
在进攻作战准备就绪之后,亚历山大下令实施阿拉曼战役(代号“捷足”)。参战部队有英国第8集团军、皇家空军以及希腊和战斗法国的部队。10月23日夜晚,阿拉曼防线的英军以炮火摧毁敌炮群并压制敌前沿阵地,而后以第30军(担任主攻)和第13军从北南两线冲入敌防御阵地,待第30军在敌防线与布雷地带打开两条通道后,第10军的两个装甲师迅速开入北南通道,却遭到敌炮火攻击,随之而来的是英军和敌军的沙漠坦克混战。由于拥有制空权以及兵力兵器的绝对优势和高昂的士气,战役于11月7日以英军的胜利告终。德意军伤亡2万人,被俘3万人。
1943年1月,亚历山大被任命为北非战区盟军最高副司令兼第18集团军群司令,指挥英国第1集团军、美国第2军和英国第8集团军。3月17日,盟军开始围歼突尼斯的德意军。激战至5月13日,德意军24万人被迫投降。
北非战役之后,亚历山大出任地中海战区盟军最高副司令兼第15集团军群司令,负责组织协调美国第7集团军和英国第8集团军进攻西西里的作战。由于美英联合参谋长会议对于攻克西西里之后是否进攻意大利本土没有明确指示,西西里作战计划带有明显的缺陷,即难以围歼守军。1943年7月10日,亚历山大指挥英军和美军分别在杰拉湾和诺托湾登陆作战。英军在主攻方向严重受挫,美军则先挺进巴勒莫而后折向墨西拿,结果是德意军余部得以在8月17日通过墨西拿海峡逃回本土。敌军共伤亡16万余人。西西里战役导致墨索里尼政府的垮台和意大利的无条件投降。
为了攻占意大利本土,亚历山大命令英国第8集团军(辖第30军、第13军和第5军)于9月2日晚越过海峡在勒佐登陆,美国第5集团军(司令克拉克,辖美国第6军,后来增加美国第2军和英国第10军)于9月9日在萨勒诺登陆。此时,德国第10集团军据守古斯塔夫防线,北面则是德国第4集团军。亚历山大计划在1944年1月20日前后由美国第5集团军进攻古斯塔夫防线;由美国第2军渡过拉皮多河出击,吸引德军,而后进据利里河谷;美国第6军在防线后面的安齐奥登陆之际,第5集团军余部趁机突破防线。1944年1月22日,盟军在安齐奥登陆,却没有迅速向罗马挺进,盟军对古斯塔夫防线的进攻则陷入停顿。德军开始组织对安齐奥的大规模反攻。安齐奥盟军的两路攻势都被遏止在原地,2月18日和29日,德军两次发起大规模反攻,均经激战而失败。此后双方长期进行空袭和炮战,亚历山大秘密调整盟军部署:从第5集团军撤回英国第10军,将第8集团军集结于卡西诺地区,担负突入利里河谷的主攻任务。其作战计划是:第8集团军沿6号公路突破敌防御,直取罗马;美国第6军从安齐奥滩头阵地出击,在瓦尔蒙托内封锁6号公路。这样,败退的德军第10集团军就会陷入盟军的包围。
5月10日,盟军的全面攻势开始。朱安指挥的法军突破了古斯塔夫防线,美军乘胜向通往安齐奥和阿尔班山地的7号公路挺进。5月15日,第8集团军开始向利里河谷突进。德军的反应为美军从滩头阵地向外突破提供了机会,但克拉克在命令美军朝瓦尔蒙托内进袭的同时,指出在攻占奇斯泰尔纳以后必须准备以主力进攻罗马,致使亚历山大围歼德军的计划遇到损害。5月26日,安齐奥盟军亦向北突进。6月4日,美军进占罗马,德军却已经撤走。
1944年12月,亚历山大继梅特兰·威尔逊之后升任地中海战区盟军最高司令,晋升为元帅,克拉克继任第15集团军群司令。已经越过哥特防线的盟军拥有兵力兵器优势和制空权,亚历山大决心在雷诺河下游和波河之间围歼德军。1945年4月9日,第8集团军的攻势以大规模空中轰炸和炮火轰击开始,于18日穿过阿尔詹塔峡谷;4月14日,第5集团军开始进攻.至19日进抵波伦亚近郊。4月20日,菲廷霍夫想撤至波河,但为时已晚。4月25日,意大利游击队总起义,德军到处挨打。4月29日,德军代表被迫签署无条件投降的文件,亚历山大代表盟国受降。
阿拉曼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著名战役。1942年10月23日,在埃及阿拉曼地区,英国第8集团军在蒙哥马利指挥下对隆美尔统率的德、意联军"非洲军团"发起攻击,两军激战12天,英军获胜,德、意军被迫退到突尼斯边境。
在当时,哈罗德·亚历山大中将本来的命运应该是节节高升的,如果按照历史的发展,他将会成为英国南方军区司令,后来奉丘吉尔的命令指挥缅甸战役,成为出任英国第1集团军司令,随后他的足迹将回到非洲,在埃及开罗接替奥金莱克出任英军中东战区总司令,最终成为和艾森豪威尔以及蒙哥马利齐名的将领。但是德军的大举进攻,让这时候因为缺乏高级将领而捉襟见肘的英国人,不得不把本来就所剩不多的陆军指挥官放在最危险的位置上,哈罗德·亚历山大中将以后的命运,现在已经变得不可捉摸了。
在哈罗德·亚历山大中将的指挥下,英队部署在这里的20门380mm大炮,凶狠地对此时围攻多佛尔的联合舰队进行还击。面对着8艘战列舰,将近百门305mm以上口径的主炮齐射,英国士兵进行着英勇的还击,因为他们知道,如果在这里挡不住德军的登陆。他们就再也挡不住德军的推进了。整个英国会在极短的时间内,被德国强大的装甲集群一口气刺穿。双方的主炮炮弹你来我往,不过总的来说还是英军处在明显的劣势,毕竟他们的对手比自己强大太多了,而且虽然没有德国号称世界第一的俾斯麦级战列舰参战,但是天空中却拥有源源不断的德国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参战。在能够以90度角度俯冲,精准投弹的斯图卡面前,英国这些大炮目标实在是太大了。
英国士兵不得不顶着立体打击进行作战,在英国人的印象中,就从来没有在这种劣势下作战的时候。上一次被打击得这么无力的时候,简直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罗马帝国时期了。就算是一战时期德军无可阻挡的时候,英国人也从来没有这么悲观,而现在他们真的认为上帝已经放弃了英国,而选择德国代替了他们本来世界霸主的位置。一时间,他们忽然想起了在战争爆发后,在英国各地流传的预言。一些信奉《诸世纪》其中预言的人,又开始疑神疑鬼起来。
“你们在干什么,快点还击!你们身后是英国,你们现在需要保护好自己的孩子和妻子,快振作起来!"一些军官明显发现了有些人怪异的情况,马上大喝道。才让这些陷入幻想中的一些士兵,想起了现在自己的职责,马上手忙脚乱地进行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等待命令。军官们只能暗叹:“大英帝国确实不太适应陆地上的战争,愿上帝保佑英国!”事实上,一些军官已经对所谓的上帝完全绝望了。
这个时候的哈罗德·亚历山大中将,只希望这里的情况能够坚持得久一点,或者德国的登陆部队晚一些行动,好让其他地区的英军能够赶过来增援。这个时候的哈罗德·亚历山大中将,已经把德国登陆部队将从多佛尔登陆的消息传达给了丘吉尔,并且得到了丘吉尔的保证,一旦战斗开始,整个英国的军队都会赶往多佛尔作战,希望哈罗德·亚历山大中将能够坚持到增援部队的到来。
不管哈罗德·亚历山大中将如何指挥,还是英国士兵们是多么的勇敢,总的来说,这都是一场强弱悬殊的作战,英国士兵除了自己这条命之外,几乎是什么都没有。没有空军支援,没有海军的牵制,只能靠自己作战;他们几乎没有重武器,只有一些轻武器可以使用。可能是英国人把精力都用在了防线上,军队的武装反而落后。而德国登陆部队,面对着一道完好的防线,但是德国也在尽可能地保证士兵们的生命,利用空军和海军帮助陆军登陆。
联合舰队毕竟占有优势,特别是联合舰队中的意大利维内托级战列舰的381mm口径主炮火炮,每次进行炮击,都会产生世界末日般的后果。虽然英国人以自己的海军为荣,但也不是所有人都见识过战列舰之间的战争。开战以来英军都是被歼灭,已经没有有战斗经验的士兵让丘吉尔使用。所以一见到意大利维内托级战列舰的齐射,本能地感到害怕。这再次证明了,普通人就是普通人,永远别想和军队对抗,哪怕对手是意大利人。
在明显的劣势下,英军所依仗的20门380mm主炮,一个接一个地被处在绝对优势的联合舰队拔出。一声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在硝烟散去之后,只能看见一个个变成了废铁的炮台。扭曲的炮管和仍未散尽的硝烟证实着这里刚才遭到了多么重大的打击。虽然联合舰队也有损失,但是比起英国人所遭受的损失来看,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等待所有的英国重炮全部哑火之后,联合舰队开始清扫海岸上面的屏障,给登陆的德国装甲集群足够的空间,随着一声声爆炸声,那些障碍物直接被轰平。这个时候双方也明白,这次登陆作战已经开始了。虽然已经失去了炮台的支援,但是英国士兵还是利用所有的火炮对海面上进行扫射。
“是时候了!”古德里安大喝道,“根据陛下命令,蓝色计划第二部分正式开始!命令所有士兵,务必恳求他们打好这一仗,因为这将决定着德国和英国两国的命运!"
“是,将军!”参谋官好像也被古德里安的话所感染,信心百倍地下去传达命令。随着古德里安的命令,上千艘运输船和驳船,满载着德国装甲集群的士兵向多佛尔海滩上冲去。冒着枪林弹雨的阻挠,这些船员们仍然勇敢地前进,这些人中不乏被英军榴弹击中的士兵,但是他们仍然向前,向前,再向前。
1942年11月7日,阿拉曼战役宣告结束,英军取得了胜利。德军4个精锐师、8个意军师被歼,伤亡2万,被俘3万,损失坦克450辆、大炮数千门。英军也付出沉重代价,伤亡1.35万,损失坦克500辆、大炮400门。此次战役,英军以其海空优势,封锁和破坏对方后勤补给线,使德军难以在沙漠地区机动兵力和持久作战。英军根据地形、敌情,及时改变部署,集中优势兵力,实施正面进攻,以德意步兵阵地和有生力量为打击重点,使德军坦克部队因缺乏步兵支援难以固守阵地只得退却。德军则利用沙漠草原地带布雷迅速的特点,广泛设置雷区,依托高地进行防守,以近战火力重创英军(杀伤英军1.3万人,击毁坦克500辆),对阻止英军集群坦克进攻起了很大作用。但由于德意联军兵力、兵器、油料、弹药、粮食和饮水都得不到补充,终于被英军击败。
阿拉曼战役,英军取得了胜利,但因英军冲击不果敢,行动迟缓,未能全歼德意联军。尽管如此,此役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非洲战场的转折点,使北非战场出现了有利于盟军的态势。从此,战争主动权落入英军手中。
桑赫斯特小百科
桑赫斯特军事学院毕业的约翰·弗雷德里克·查里斯·富勒在校时酷爱军事理论课程,常与教官探讨深奥的军事理论问题。校长在他的毕业评语上曾写道:“必将成为有影响的军事理论人才。”1898年毕业后,参加了英布战争。1913年至1914年,他发表了两部军事著作《地方军步兵训练评论》和《练为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任英军第2集团军司令部参谋、坦克军司令部作战参谋等职。战后著有《大战中的坦克》《战争的革新》等著作,成为装甲战和机械化战争理论的先驱者和积极倡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