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狄卡(Boadicea)是家喻户晓的公元1世纪的战斗女王。她是英国古时爱西尼(Iceni)部落的女王,爱西尼位于如今的东安格利亚(East Anglia)地区。在罗马统治者霸占部落财产、鞭笞布狄卡并奸污她的两位女儿后,她向罗马统治者宣战。
首先,我们来说说她的名字。安东尼娅·弗雷泽(Antania Fraser)在其著作《女王战士》(The Warrior Queens)一书中写道,公元1世纪的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将这位与其同时代的女王的名字翻译为“Boudicca”。但是,弗雷泽认为“塔西佗……把这个名字翻译错了”,正确的拼写应为“Boudica”。有趣的是,弗雷泽指出古威尔士语中有“bouda”一词,词义为“胜利”。这表明“布狄卡女王(Queen Boudica)”和“维多利亚女王(Queen Victoria)”两个名字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
托马斯·桑尼克罗夫特(Thomas Thornycroft)曾雕刻名为“布狄卡与其女儿(Boadicea and her Daughters)”的青铜雕像。该雕像于1902年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堤岸竖立起来。只见女王手拿长矛,朝向敌人猛冲过去,十分引人注目。(在这一雕像中,两位女儿在受到凌辱后虽仍**上身,但是却目标坚定,不受影响。)著名考古学家格雷厄姆·韦伯斯特(Graham Webster)在《布狄卡》一书中指出这一雕像中的战车“车身由重金属制成,车轮坚固,即便是由……精神高昂的骏马牵引,也很难在泥地里远行”。他还补充说,“最让公众神往的是固定在车轴上的卷曲的大刀,看起来十分凶猛”。
但是,弗雷泽指出布狄卡乘坐的战车“实际上并没有大刀(或镰刀)固定在车轮上”,并继续说道,“尽管布狄卡女王充满着神秘色彩,这一点却是少数几个毫无疑问的事实”。韦伯斯特认为对布狄卡女王的战车的这一番描述只不过是“浪漫小说中写得十分精彩的一部分”。《凯尔特世界》(The Celtic World)一书的作者米兰达·格林(Miranda Green)指出,“卷镰战车的存在没能消除大众对凯尔特人的误解,反而使得传说代代相传,神秘色彩有增无减”。韦伯斯特认为“人们喜欢这种恐怖色彩,毫无疑问,这种神秘会继续深植大众脑海之中,每每说到英国人和布狄卡,就会出现这一形象”。
桑尼克罗夫特有可能在古代亚洲的卷镰战车上获得了雕刻这一青铜像的灵感。4世纪作家维盖提乌斯(Vegetius)在其作品《兵法简述》(Epitome of Military Science)一书中指出,在1世纪,“叙利亚的安条克国王(King Antiochus of Syria)和本都国的米特里达特国王(Mithridates, King of Pontus)都会在作战时使用卷镰战车”。维盖提乌斯也吐露说,“卷镰战车刚出现时,大家都十分警觉,但是很快这种车就成了笑柄”,因为“在战场上使用这种战车时,罗马人会突然朝战场上投掷蒺藜(一种四角尖尖的武器)”。飞奔之中的战车一遇到蒺藜就被毁掉了,其效果就好比如今警察在恶棍的四轮驱动汽车前抛出的“钉刺”一样。
公元前3世纪的波斯人在对抗亚历山大大帝时也使用了卷镰战车,但是并没有取得更好的效果。瓦尔德马·赫克尔(Waldemar Heckel)在《亚历山大大帝之战》(The Wars of Alexander the Great)一书中说,亚历山大大帝的“标枪手”在遇到卷镰战车时,是不会让自己的双腿被卷镰砍断的,他们会“分开队列,朝驾驶战车的人投掷标枪”。
至于英国古时战车到底长什么样,韦伯斯特说,恺撒就喜欢讲奔驰中的“英国战车”的故事来娱乐自己的部下,而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了解英国战车真正的用法,“战车驾驶者驾驶战车进行训练……因此他们可以在完全控制马匹的情况下,熟练地驾马冲下最陡的陡坡”。这些技艺娴熟的战车驾驶者可以“快速勒马掉头,沿着辕杆奔跑,还可以站在马轭之上,然后驾马飞奔回战车旁”。看起来,1世纪的英国战车驾驶者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灵活性,而不是花里胡哨的装备。这些装备也许看起来十分威风,但到头来却是毫无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