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不是矮子

在刚果失踪的苏格兰探险家大卫·利文斯通医生

字体:16+-

在众人的想象中,苏格兰传教士大卫·利文斯通医生(Dr. David Livingstone)是一个非常无能的探险家,因为许多人认为他在非洲最暗无天日的地方失踪了好几年。

1841年,利文斯通以传教士的身份来到非洲,并下定决心要探索这片大陆。1853年,利文斯通致信另一位传教士罗伯特·莫法特(Robert Moffat)。他在信中说道,“我要开辟出通往腹地的道路,否则就选择死亡”。利文斯通开始远征赞比西河,在那里他发现了一处瀑布奇观,并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将其命名为维多利亚瀑布(Victoria Falls)。利文斯通随后成为了民族英雄,所写的书也十分畅销。1866年,他开始了最后一次远征,以此希望找到尼罗河的源头。随后两年,利文斯通与外界失去联络,人们再也没有听到关于这位受欢迎的探险家的任何消息。

小詹姆斯·戈登·本纳特(James Gordon Bennett)是《纽约先驱报》(New York Herald)的编辑(19世纪末,人们会使用戈登·本纳特的名字来婉转表示“竟有这种事”)。一日,他突发奇想,要派遣一支由其报社记者组成的队伍去搜寻利文斯通。出生于威尔士的美国人亨利·莫顿·史丹利(Henry Morton Stanley)得到了这份工作。亨利·莫顿·史丹利曾在威尔士的圣阿萨夫救济院(St Asaph workhouse)生活过一段时间。史丹利在其著作《我如何在中非找到利文斯通的》(How I Found Livingstone in Central Africa)中回忆道,本纳特告诉他“可以随意取款,只要能够在非洲找到利文斯通就行”。弗洛伦斯·南丁格尔曾说史丹利的这本书是“我所见过的选题最好、写得最差”的一本书。在这本书中,史丹利讲述了两年之后的1871年,他在坦噶尼喀湖岸边的乌吉吉(Ujiji)小镇找到了利文斯通,当时大约为10月23日(无法确定具体日期)。

史丹利说:“我慢慢朝他走去,然后注意到他脸色苍白,神色疲惫憔悴。”他脱下帽子,然后(有可能)说:“我想,你是利文斯通医生?”艾伦·盖洛普(Alan Gallop)在《我想,你是史丹利先生?》(Mr Stanley, I Presume?)中说道,两人遇见之后,《纽约先驱报》很快就进行了报道,并刊载了这句很出名的话。但是,艾伦·盖洛普补充说,一些历史学家怀疑史丹利没有说过这句话,因为史丹利日记本里的相关记录丢失了,而利文斯通在自己的回忆录中也没有提起过这件事。“是的。”利文斯通一边轻轻摘下帽子,一边亲切地回答道。史丹利接着说:“感谢上帝,医生,我受委托特意来找你。”利文斯通说:“很高兴能在这里迎接你的到来。”史丹利证实利文斯通“并没有迷路,只是在进行一次非常全面翔实的探险”。他随后告诉我们,“二人又交谈起来,但是我现在已经忘了具体的谈话内容”。(我现在开始明白弗洛伦斯·南丁格尔的意思了。)

D.罗伯特(D. Robert)在其所贡献的《牛津国家人物传记大辞典》的一个词条中写道,“二人一起向北,来到了坦噶尼喀湖的尽头,从而证实了坦噶尼喀湖在北边没有出水口”,并说“二人于1872年3月14日在塔波拉(Tabora)一条大篷车必经的路上分开”。尽管史丹利说利文斯通回国去了,罗伯特则认为这位探险家仍然“继续着探险”。不幸的是,当史丹利回到英国,告诉大家他找到了利文斯通医生的消息后,大家都嘲笑他,认为他是痴人说梦。利文斯通未能回国,1874年,他死于如今的赞比亚。

史丹利并未灰心丧气。根据《走进非洲》(Into Africa)一书的作者马丁·杜加尔德(Martin Dugard)的说法,史戈登·本纳特“开始了《纽约先驱报》赞助的第二次非洲远征”,以寻找塞缪尔·怀特·贝克爵士(Samuel White Baker)—尽管“贝克没有走失,而且并不需要人们的解救”—史丹利以此为契机,继续自己寻找探险家的新的职业生涯。1887年,史丹利进行了第三次远征,这一次是为了到苏丹营救埃明·帕夏(Emin Pasha)。

《牛津美国文学指南》(The Oxford Companion to American Literature)一书说,尽管史丹利是“一名美国公民……1899年,他加入英国国籍,并获封爵士”—这有可能是为了表彰其在寻找失踪探险家过程中做出的贡献。对一个曾在救济院生活的男孩来说,这也算是走上人生巅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