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基歌》(Yankee Doodle)是一首表达美国人民民族主义的典型歌曲,其起源可以追溯至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之前。《牛津美国军事必备词典》一书说,“《洋基歌》歌词来自英国,有可能是当时某首民间小调或进行曲的歌词”。
《牛津音乐简明词典》(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Music)称,“1775年前后,格拉斯哥(Glasgow)出版了《艾尔德的苏格兰、英格兰、爱尔兰及外国横笛、小提琴与德国长笛曲目选:卷一》(Aird's Selection of Scotch, English, Irish, and Foreign Airs for the Fife, Violin, or German Flute, Volume I)一书。该书收录了这首曲调,这也是这一曲调第一次以《洋基歌》为标题被出版”。《美国军事词典》(Dictionary of the US Military)也表示,这首歌“创作于法国-印第安人战争(French and Indian War)—也被称为七年战争—时期,约为18世纪50年代”。在这次战争中,法国意图统治美洲,英国和美国殖民地军队并肩作战,共同抵御法军。目前为止,仍未确定这首歌歌词的具体起源,但是《牛津英语词典》表示,“据说,这首歌的曲调是由沙克伯勒医生(Dr. Shuckburgh)于1755年创作的”。《牛津美国历史指南》一书也认为,“人们一般认为这首歌的曲作者是英军的军医沙克伯勒医生”。《牛津英语词典》写道,这首歌的歌词最初是“用来嘲笑同英军一起服役的外省军队的”。
虽然“Yankee”一词的具体起源尚不清楚,但是《牛津英语词典》认为,“最有可能的猜测”是“洋基”衍自荷兰语中的“Janke”,缩写为Jan(即英语中的John)。《牛津英语词典》还表示,“荷兰人或英国人在新英格兰地区会使用这一具有嘲笑意味的绰号”。根据《牛津英语词典》,“Doodle”一词起源与17世纪,在英语中表示“蠢小伙儿”的意思。
《洋基歌》中有句歌词这样写道:他在帽子里插根羽毛/叫它作通心粉式假发(He stuck a feather in his cap/And called it Macaroni)。这句歌词十分让人疑惑,因为通心粉(macaroni)是一种管状的空心意面,与羽毛长得一点儿都不像。《牛津英语词典》认为,歌词里的通心粉指的其实是18世纪伦敦的通心粉俱乐部(Macaroni Club)。当时美味的通心粉还是舶来品,因此成立了这个俱乐部,“表示俱乐部的成员都喜爱异域美食”。这个俱乐部的成员都是游历欧洲各国的年轻人,他们“会为模仿欧洲大陆的品味和潮流而一掷千金”。换句话说,这是英军嘲笑殖民地军队的话,英军认为殖民地军队其实没有他们自认为的绅士有理。同士兵之间常见的玩笑话相比,这个玩笑倒显得比较温和,而且有理有据。
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原先的战友成为了现在的敌人。美国罗克斯伯里(Roxbury)的威廉·戈登牧师(Reverend William Gordon)于1788年撰写《美利坚的崛起、发展、建国与独立史:卷一》(The History of the Rise, Progress, and Establishment, of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Volume I)一书。该书写道,莱克星顿战役之前,“珀西勋爵(Lord Percy)指挥的英国军队在行军路上还纵声唱着《洋基歌》来表达自己的不屑之情。这是一首嘲笑新英格兰人的歌,洋基人是对他们的蔑称”。
然而当战局扭转,殖民地军队处于上风后,殖民地军队士兵也唱起这首歌来嘲笑英国士兵。《牛津英语词典》转引了《宾夕法尼亚州晚邮报》(Pennsylvania Evening Post)1775年的一篇报道。根据该报道,英军盖奇将军的部队“士气萎靡不振……打算安安静静地撤退,不再唱什么《洋基歌》了”。之后,美国人民就把这首歌作为自己的爱国歌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