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不是矮子

亚历山大·弗莱明在一块发霉的面包上发现了青霉素

字体:16+-

可以说,20世纪上半叶青霉素的发现是现代医学取得的最大进步。1929年,苏格兰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无意中发现了这一“灵丹妙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演讲:1942—1962年》(Nobel Lectures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42-62)出版了弗莱明1945年获诺贝尔奖时的演讲。弗莱明在演讲中承认,“我只是偶然观察到了青霉素”。当时,弗莱明正在研究治疗流感的方法。一次偶然的机会,弗莱明看到一个废弃的培养皿中长出了一种神奇的霉菌。所以,弗莱明不是在自己剩下的午饭上发现青霉素的。1929年,弗莱明撰写了论文《关于霉菌培养的杀菌作用》(On the Antibacterial Action of Cultures of a Penicillium),并发表在《不列颠实验病理学杂志》(British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athology)上。在这篇文章中,弗莱明说,“在实验过程中,培养皿必须与空气接触,然后培养皿就被各种微生物污染”。(实际上,弗莱明的实验室一般都比较乱,做实验用的培养皿会在放了好几个星期后才会清理。)

有人说,污染培养皿的霉菌是从开着的窗户飘进来的。实际上,这些孢子是由楼下的实验室飘上来的,当时楼下的实验室正在做过敏实验。这个故事之所以会和面包有联系,是因为培养皿中的霉菌是面包霉。面包霉把培养皿里的细菌都杀死了,所以弗莱明认为这种霉菌可以“杀菌”。弗莱明继续写道,“我唯一的贡献就是没有忽视这一现象,并且以细菌学家的身份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弗莱明的研究还不算彻底。《20世纪名人录》(Who's Who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一书指出,弗莱明“未能对青霉素进行提纯,也未能说明其真正的治疗价值”。《大英百科全书》认为这是因为弗莱明缺少“必要的化学手段”,因此“无法分离和确认青霉素里的活性物质”。而J. K.阿伦森(J. K. Aronson)在《牛津医药指南》(The Oxford Companion to Medicine)一书中补充说,弗莱明“未能试着将青霉素应用于临床之上”。甚至弗莱明本人都承认,“我1929年发表的论文只是别人研究青霉素的起点,特别是研究青霉素在化学领域的起点”。

事实上,直到1940年,厄恩斯特·钱恩(Ernst Chain)和霍华德·弗洛里(Howard Florey)才证明了“青霉素作为抗生素的巨大价值……二人的研究为其他各种抗生素研究铺平了道路,宣告了细菌和真菌疾病治疗方法变革的到来”。

阿姆洛斯·莱特爵士(Sir Almroth Edward Wright)曾于1942年8月28日写信说,“荣膺发现青霉素的‘桂冠’的是这一研究实验室的亚历山大·弗莱明教授”。所以,我们有可能就因此认为,弗莱明一人就发现了青霉素及其价值。显然,阿姆洛斯爵士急于为自己的疫苗接种部门邀功。这一部门隶属于伦敦帕丁顿区(Paddington)的圣玛丽医院(St Mary's Hospital)。阿姆洛斯爵士继续写道,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并第一个写了文章,指出了青霉素可能在医学上的重要应用”。但是,科学界更了解事情的真相:1945年,弗莱明、弗洛里和钱恩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