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不是矮子

教皇本笃九世12岁就当上了教皇

字体:16+-

11世纪的教皇本笃九世(Pope Benedict IX)臭名昭著,但是并不是因为我们所以为的理由。J.N.D.凯利在《牛津教皇词典》一书中写道,本笃九世“并不是像后世传言的那样,在10岁或12岁时就登基了,其实他登基的时候已经二十七八岁了”。《天主教百科全书》认为,本笃九世登基的时候“大约20岁”。本笃九世的传说从他年轻的时候就开始流传了。邋里邋遢的11世纪本笃会编年史家拉杜弗斯·格拉贝(Radulfus Glaber)在其著作《基督教会史:卷四》(Histo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Volume IV)一书中称,“一个年仅10岁或12岁的男孩以本笃九世的名义登上了教皇宝座”。1032年,本笃九世登基时,格拉贝大约50岁。也许格拉贝认为,所有位居要职的年轻人都比看起来的还要年轻。

本笃九世也许不是史上最年轻的教皇,但是他曾三次加冕担任教皇。有人称,本笃九世还是唯一一位出售过自己教皇宝座的教皇。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1032年,本笃九世的叔叔教皇若望十九世(Pope John XIX)去世,本笃九世的父亲,亦即统治意大利的图斯库拉尼家族(Tusculan family)的族长阿尔贝里克三世(Alberic III)“出钱行贿……顺利地把自己的儿子捧上教皇宝座,称本笃九世”。凯利说,即便考虑到各种夸张的说法,本笃九世的行为举止也称得上是“残暴荒**,令人愤慨”的,与教皇应有的行为举止不符。《天主教百科全书》也认为,本笃九世“玷污了教皇圣座”。本笃九世在自己的第二任任期内,“曾宣布退位,让其义父约翰·格拉提安(John Gratian)当选新任教皇,称‘教皇额我略六世(Pope Gregory VI)’”。

有人认为,教皇本笃九世出售其教皇职务是因为他民望极低,或者是因为他想娶妻成婚,但是他的继任者“需要筹集一大笔钱”,才会得到教皇的宝座。《天主教百科全书》说本笃九世后来“反悔了”,想重新成为教皇的本笃九世试着废黜额我略六世。这场斗争的结果是,1046年,新的教皇克勉二世(Clement II)登基。《大英百科全书》说,克勉二世于1年之后去世,“本笃九世重返罗马,第三次登上教皇宝座”,上演了帽子戏法。1048年,本笃九世被逐出罗马,教皇达马苏斯二世(Damasus II)继位。

历史上最年轻的教皇是公元10世纪的教皇若望十二世(John XII)。他于955年登基,当时年仅18岁。但是本笃九世却一直是最唯利是图的教皇之一。“大卫之星”是古老的犹太教符号大卫之星(The Star of David)也被称为“大卫之盾(Shield of David)”或“大卫盾(magen David)”,是一个由两个等边三角形交叉重叠组成的六芒星。大卫之星的起源目前仍是未知的,直到19世纪,世界各地才把这个标志当作犹太教的标志。《麦克米伦百科全书》认为,“这个标志在古时就被作为装饰或具有魔力的符号而被广泛使用了”。《世界宗教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World Religions)也认为,这个标志“没有《圣经》或《犹太法典》的含义”。

《犹太教百科全书》(The Jewish Encyclopedia)也表示,“犹太教典籍中并没有提到大卫盾”,还补充说,这个标志“最初有可能是犹太教会堂的一个装饰,比如位于勃兰登堡(Brandenburg)、施滕达尔(Stendal)的教堂和汉诺威市的集市教堂(Marktkirche cathedral)上都有这个标志”。拉比(Rabbi)西蒙·格拉斯特姆(Simon Glustrom)在《犹太教的神话与现实》(The Myth and Reality of Judaism)一书中写道,“尽管大多数犹太教会堂内外都有大卫之星的符号,但是这个符号只是一种艺术形式,没有任何特别的宗教意义。它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表明这个建筑物是个犹太教会堂。”

格拉斯特姆认为,1354年,这一符号首次与犹太教联系在了一起。当时,神圣罗马皇帝查理四世(King Charles IV)“允许布拉格(Prague)的犹太教团体有自己的旗帜(这面旗帜上有这一符号)。在后来的文字记录中,这一旗帜被称为‘大卫王之旗(King David's Flag)’”。据传,大卫王的盾牌上有这样一个符号,所以就选择了这个符号作为标志。《麦克米伦百科全书》补充说,17世纪时,人们一般认为大卫之星是犹太教的符号,《世界宗教百科全书》表示,“19世纪时,几乎世界各地的所有犹太人都使用这个符号,作为犹太教的象征”。格拉斯特姆也证实,1948年爆发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中,犹太人将这一符号“放在了以色列国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