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学童初长成:一年级孩子家庭教育案例分析与指导

热情才能融坚冰

字体:16+-

冷漠是指对人和物的一种冷淡漠然的消极心态。冷漠心理主要表现在对他人漠不关心,拒人于千里之外,在与人交往时怀有戒心甚至敌视的情绪。

小海,男,8岁,小学一年级学生。小海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离婚了,爸爸组建了一个新家,很长时间都不和小海联系;妈妈整天忙着做生意,也没有很多时间陪小海。看到身边的同学和伙伴整天和爸爸妈妈撒娇,小海开始变得寡言少语。上周日,小海妈妈带小海去医院探望患了白血病的表弟,只见表弟一头乌黑浓密的头发已经掉光了,脸色苍白,眼神黯淡,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小海妈妈看到这种情况,背过脸去,低声啜泣起来,可是小海却无动于衷。回家的公交车上,小海坐在前排,小海妈妈问小海:“表弟病成这样,你眼泪也没流,不感觉到他可怜吗?”小海说:“这有什么可怜的,不就是白血病嘛,早晚要死的。”小海妈妈顿时无语。路过“五里河”站时,上来了两位位拄着拐杖的老爷爷,小海妈妈忙给老爷爷让座,小海却坐着一动不动。妈妈轻声问小海:“给老爷爷让个座,好不好?”小海说:“我还是小孩子,我为什么要让座?”小海的表现让妈妈既生气又伤心。

冷漠心理是一种情感的萎缩,是爱与被爱的缺失,是对外界的一种被动攻击和对自身的一种保护。冷漠的孩子往往把自己包裹在冰冷的外壳中,用漠然的眼光去看待人生,不愿与人交流,感情冷淡,不受外界影响,对他人的灾难或不幸表现得冷眼旁观、无动于衷,渐渐失去应有的热情和同情心。那么,家长应该如何矫正孩子的冷漠心理呢?

1.认识冷漠根源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的心地其实原本是热情、善良的,之所以会逐渐变得冷漠,往往是由于受到成人或影视作品的不良影响,不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是孩子冷漠的根源。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做好孩子的榜样,热情待人,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多和孩子一起观看感恩题材的书籍和电视剧,在融洽亲子关系的同时,培养孩子热情、善良的品质。这样,冷漠心理就失去了滋生的土壤,自然无从萌芽。

2.强化爱心行为

孩子在生活中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爱心行为,家长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表扬。比如,当孩子扶起摔倒的小伙伴、为迷路的老人指点路线、为下班回家的爸爸妈妈送上一杯热茶、把自己的玩具和图书捐献给贫困山区的孩子时,家长都要热情地给予肯定,在强化孩子爱心行为的同时,遏制冷漠心理的滋生。

3.学会换位思考

要让孩子真正关心、体贴他人,就必须引导孩子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换位思考他人的感受。比如,家长可以经常和孩子玩“假如我是……”的角色换位游戏,让孩子体验相关角色的内心感受,认识到他人也渴望得到关心和帮助,进而改变冷漠心理。

4.远离暴力游戏

很多暴力游戏不顾及人的生命,打打杀杀的场景会逐渐影响孩子的潜意识,让孩子产生这样一个误区:一个生命的倒下不过是点击一下鼠标。对于沉溺在暴力游戏中的孩子,家长可以通过设置微机自动关闭、闹钟功能等制止孩子,逐步改正孩子的冷漠心理。

5.投身公益活动

要让孩子有一颗热情的心,就应该让孩子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比如,观看赈灾义演,参加社会各界为“希望工程”的捐款,去敬老院参加义务劳动,为学校和班级捐献书本或盆花,参与张贴公益广告或标语,义务宣传公益知识……家长应尽可能多地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些活动中,感受公益活动的意义,唤醒孩子内心热情的一面。

古人云:“哀莫大于心死。”冷漠就像麻醉剂,会让孩子看不到真正的生活和真正的人生,看不到本来的希望和曙光,看不到挚友和知音,对什么都激不起热情和兴趣,万念俱灰。因此,正确地认识冷漠的涵义和危害,准确地把握形成冷漠心态的各种原因,有效地教育和引导孩子克服消极的冷漠心态,帮助孩子养成积极向上、健康愉悦的心理,不仅有益于孩子自我意识的成熟,也有助于孩子学习效率的提高,必然会为孩子的人生开辟一条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