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生命来点幽默

我们的节日

字体:16+-

我们民族有很多个节日,节日是属于我们大家的。

记得爷爷在世的时候,给我讲述了这些重要的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和中秋节等节日,爷爷要我一定知道每个节日的由来和特色。古人云,入国而问俗。风俗是传统的习俗。节日与我们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还有着许多关于它们的美丽动人的传说。几乎每一个节日都有一个起源的故事,并因节日的盛行而广为流传。

节日就是我们的文化。每年过春节,我都很高兴,穿上新做的衣裳,吃年饭,放鞭炮。春节为一年的开始,民间俗称过年,古代人把过年的第一天叫作元旦,又称元辰、元日等。宋人吴自牧所著《梦粱录》中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我过年的时候,曾问过爷爷许多问题。

爷爷的学问是从书中得来的。这里就需要介绍一下我的爷爷,我的爷爷读书是在天津,小时候曾在天津当学徒,后来成为洋袜店的小老板。他曾读过《论语》。母亲说,我刚刚出生的时候,爷爷高兴地从天津赶来,抱着《论语》,从其中两句话“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里选中我的名字,既为今天的“关仁山”。我很喜欢爷爷的儒雅风度。爷爷曾跟我讲,相传很久以前,有个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想把节令定准。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树荫下面休息,看见树影的移动,使他怦然心动,随后就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记天时的日转仪。天阴雨雾,耽误了测量,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他又做了一个五层漏壶。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遍。季节的由来也从此找到了依据。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万年趁国君要设天台祭奠天神之时,就带着他的日转仪和漏壶去见祖乙,并讲述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遂把万年留下,让他创立天台,还派了十二童子服侍万年。万年在岩石上雕刻下: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后来,万年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皇上封万年为日月寿星。

每当过年的时候,从腊月过半,就开始有年味儿了,人们开始筹办年货,市场上热热闹闹,吃的、穿的、用的、玩的,各种年货琳琅满目。我的爷爷,每到过年时就买来寿星图,挂在家里的墙壁上。我看见爷爷亲手写春联,内容记不得了,但记得爷爷借写春联之际教我写毛笔字,从那时起,我开始临摹颜真卿、柳公权的字帖,我写的毛笔字“福”,得到了爷爷的夸奖。

春节还有一个乐趣是送灶王爷上天。春节就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民谣中“二十三,糖瓜儿粘”,就是指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我家的灶台上就设有“灶王爷”的神位。我好奇地问爷爷:“灶王爷是干什么的?”爷爷笑着回答:“他就是司命菩萨,相传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保护神而受到崇拜。”我似懂非懂地听着。当时,我看见我家的灶王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个人。灶王也有男女两神的。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灶王爷像上还印着一年的日历,写着人间各路监察神。爷爷还专为灶王爷写了一副对子:“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送灶,多在黄昏的时候举行,我也喜欢这样的活动。爷爷带着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灶王爷敬香火,还有用饴糖和面做的糖瓜儿等。爷爷说,这是用糖瓜儿堵住灶王爷的嘴,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我到别人家看送灶王爷,还有这样祷告的:“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甜瓜儿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听起来特别有意思。

过年还要扫尘土,好像家家都这样。关于扫尘的由来,爷爷不怎么知道,是奶奶给我讲述了一个故事。这里有一个诡异的故事,传说古人都认为人的身上附有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的行踪,形影不离,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间简直就是个充满罪恶的天地。于是玉皇大帝命王灵官查处人间的恶事,结果是三尸神作恶,被灶王爷发现,清除了三尸神。老百姓感激灶王爷,灶王爷在升天的时候,还再三叮嘱,每户人家必须在过年前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哪户不洁净,灶王爷拒绝入宅。我一边帮着母亲打扫房间,一边想象着灶王爷,感觉民俗这东西很有魅力。我喜欢过年时窗明几净、灯火辉煌的样子。

过年的这些礼节,对我的成长有作用吗?我想是有的,起码是对春节文化底蕴的感悟。我摘下节日的音符,编织成永恒的祝福,让我们珍惜每一个节日。

现在看来,回忆的这些事情,今天的小朋友几乎看不见了。孩童时代过年的情景好似遥远的童话,低语在我的窗前。如今过年与过去比明显进步了。有人也许会问,过去那不是迷信吗?这要看从哪个角度讲了。俗话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可春节,是我们共同的节日,庆祝方式的微弱差异,是我们多彩文化的闪光点。今天科学发展了,但是我们民族的节日依旧存在。节日特别是春节,有我们民族的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