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夏天,我生病刚好,爷爷就带着我到县城的集市上玩,买回来了一只绿羽毛红嘴巴的鸟。鸟叫什么名字,我忘记了,只是想把它放在房间里,给家里寂静的空间带来一点儿活气。鸟被放在鸟笼里。假期里,我一边写作业,一边给它喂水喂食。
我很喜欢这只鸟。笼子里,鸟焦躁地鸣叫着,似乎要冲破牢笼。看着它,我心疼地说:“鸟被关在笼子里是多么不幸啊!”爷爷看着我的脸问:“你怎么会觉得它不幸呢?”我说:“失去自由就是最大的不幸!鸟是要飞翔的,就像人要走路一样。放它出去飞翔吧!”爷爷说:“它飞跑了,你可别哭鼻子。”我摇着小脑袋说:“我不哭。”后来就把鸟放飞在房间里。这下可坏了,鸟钻进了房梁,找不见了,我可急坏了。过了一下午,鸟终于又出来了。我捉鸟的时候,正巧奶奶走进来,一挑门帘,鸟顺着空隙飞走了。我追出去,鸟把我带进了思索的空间。是啊,人在成长的路上丢失什么都不可怕,就是不能丢掉自由。我没有伤感,我为鸟得到自由感到庆幸。
这又使我联想到鸟和不幸的话题。
记得我九岁那年到姑姑家去,听到一个关于人和鸟的话题。姑姑给我讲了一个关于鸟儿和不幸家庭的故事。她说,村里有一个老人,叫王全有,他养了一屋的鸟。鸟和老人家庭的不幸有关。老人养鸟的屋子,原是他可爱的小孙子的房间。小孙子在一场医疗事故中死了。老人痛不欲生。老人知道孙子生前喜爱鸟,怕孙子寂寞,就在屋子里养了很多的鸟。后来有人发现,老人给孙子养的鸟,不是市场上买来的鸟,而是从树林里捉来的。老人说,他孙子喜欢的是野鸟!所以,老人就躲在树林里给孙子捉鸟。老人每捉来一只鸟,就把窗子打开,默默地看着孙子的照片,伤感地说:“孩子,爷爷又给你逮来一只,你喜欢吗?”然后他就泪流满面。鸟落在老人的肩头,老人给鸟喂食,他的身体几乎被死去的孙子和鸟拖垮了。
这个故事使我心头有一些震颤。后来听说,老人的精神几乎崩溃,整天到树林里捉鸟,田里的活儿也不去干了。所以他的生活很艰难,野鸟在老人的小屋子里活得也很艰难。野鸟不好养,不断有鸟死去。老人再去林子里给孙子捉鸟,险些摔坏了双腿。我从心里盼望老人能从悲伤中解脱出来,同样也盼望老人把鸟养好,或是把鸟放回林子里。我的这种盼望往往在一个特定时刻失去光彩,因为失去孙子对老人来讲是不幸的,而鸟同样承受着不幸。鸟死了,老人从不吃,而是掩埋到孙子的坟场。老人埋葬鸟的时候,还要跟孙子说上几句话:“孩子,你在那里孤单吗?”
如何面对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不幸呢?
我们每个家庭都不愿碰上这样的不幸,可当不幸降临的时候就要冷静下来,把不幸和痛苦当成是自己人生中不可避免的,心态就会复原,不幸就会过去。如果用自己的不幸再给他人造成新的不幸,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尽管这个故事中老人给予不幸的主体是鸟,可鸟也是有生命的个体,我们人类如何与自然界和睦相处呢?
在不幸中学会宽容。一切留给时间,没有任何一种惩罚比时间给对方造成的自我责难更为痛苦的了。我想,该让给老人的孙子造成医疗事故的医生看看,你们该怎样面对这样的老人?怎样面对小屋里的鸟群?是不是也应该在他人的不幸中学会自责?用自己的真实行动,给老人一点儿关怀,还鸟以生存的自由?
后来,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姑姑村里的小伙伴儿李强。李强带我们几个人偷偷到老人家里。老人不在家,估计又到林子里逮鸟去了,我不由得对老头儿产生厌恶心理。鸟是无罪的,你为什么总是把自己的不幸强加给鸟呢?我和李强跳墙进去,打开窗子,把老人一屋子的鸟全给放了。老人回来后看见鸟都没了,骂了一通,还伤感地哭泣了一阵。
我给李强出了一个主意,让学校的一个学雷锋小组坚持在业余时间给老人打扫房间,给老人带去欢乐,使老人尽快摆脱不幸的阴影。果然,李强这样做了,他带着学雷锋小组到老人家,给老人担水,给老人擦玻璃,听老人讲故事,慢慢地老人走出了这个阴影,老人不再给孙子捉鸟了。每天黄昏的时候,老人就静静地坐在河岸上,朝远处凝视着,鸟自由自在地从老人的头顶飞过去。老人在黄昏静坐的时候,总能唤起我幼小心灵的感动。黄昏是精美而忧伤的,生命与自然怎样和谐相处?生命走到了尽头,满含着眷恋与满足,向人间投下闪光的泪滴。
每当回想起这件事的时候,总会想起艾略特的一句诗:“走吧,走吧,走吧!鸟说,人类不能忍受太多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