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生命来点幽默

祖先的眼睛

字体:16+-

小时候,每到清明节,母亲都带着我到祖坟上祭奠。这是我们家的规矩。清明时节,春暖花开。母亲很早就把我叫起来说:“今天是清明节,去给咱的老祖宗行祭礼。”然后,我们就带着草纸、煮熟的猪头肉和苹果什么的,来到了祖坟前。母亲和父亲摁着我的头:“跪下,给祖宗磕头。”边跪拜边说些请祖宗保佑的话。

祖坟右侧刚刚挖了一条小河,母亲看着小河,显得很欣慰,她说:“过去咱祖坟就缺水,这回可有了风水了。”我看着小河疑惑地问:“祖坟的风水与我们有什么关系?”母亲严肃地说:“关系可大了,祖宗的眼睛看着咱呢!”就是从那时起,我时常感觉到,祖宗的眼睛正默默地注视着我,我该如何面对祖宗的注视呢?

祭奠回来,我还想着母亲的话。母亲为什么在清明节说这样的话呢?我问老师,老师给我讲述了清明节的一些知识。

“清明”两字,宋陈元靓在《岁月广记》中引《三统历》曰:“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它象征着万木凋零的严冬已经过去,生机勃勃的春天已经到来。农谚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好诗,小朋友们可能知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在我国民间有着双层意思,它既是节气,也是节日。清明扫墓,追祭先人,由来已久。

《梦粱录》记载:古代在清明这一天,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也就是说,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黎民百姓,都有祭祖、上坟扫墓的风俗。原因是寒去春来,万物萌生,人们想到了先人的坟茔,有否狐兔穿穴打洞,会否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所以要亲临查看。一方面清理坟上的杂草,给坟添上几锨土;另一方面摆上一些祭品,烧几张纸钱,以表对祖宗的怀念。

当时,我记得语文老师还给我找到了一首清明祭奠的唐诗:“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使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

看来,清明祭祖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明白了这些礼节,我对祖先多了几分敬仰。多少张面孔,一代代地追寻,相连的血脉在澎湃。先人虽已作古,后人依然在他们慈爱的视线里生存繁衍。

祖先融入大地,也一同留住了我们的根。我们也是未来的祖先。祭奠祖先,不是做给后人看的,而是渐渐化作一种精神寄托和生命投资。每个祖先都是一部历史,一本厚书,有的甚至我们一直没有阅读过。母亲说:“给祖宗烧纸,是送给祖宗的零花钱,也同时为自己的命运存下了买路钱。”血缘决定了我们的出身、性格和未来的命运。

清明节也有叫寒食节的。有一年是大祭,母亲不让我吃饭,我不知道祭奠祖先为什么不让吃饭?后来母亲告诉我说,是为了表达对祖先的虔诚。后来有一件事,让我对祖先充满感动和感激。唐山大地震那年,我刚刚十四岁,当时老家的姑姑和表姐都住在我们家里。地震后姑夫从乡下跑到镇上,惦念的心情可想而知。他到了镇上,我们已经得救了。姑夫把姑姑带回老家,而当时我的父亲还没有下落,生死未卜。姑姑则到祖宗的坟头上烧纸祈祷。姑姑说祖宗显灵了,我的父亲还活着。我和母亲听了非常高兴。到了后半夜,父亲真的顶着细雨回来了。母亲和姑姑都觉得是祖宗在保佑着他的后人。后来我一直追问姑姑:“你给祖宗上坟的时候,感受到了什么信息?”姑姑说,感觉在心里,是说不出来的。也许是迷信,但我们对祖先的崇敬与迷信无关,它是我们的精神起源。

别忘记祖先,是他们创造了历史。

祖宗的眼睛看着我们。眼神里传达着某种意志,使我们永远逃不脱他们的视野。时间的年轮滚滚转动,支配着我们的行动和命运。我想,如果有神灵的话,祖先的神灵最可靠。

但实际上,世间是没有神灵的。人类这样高智商的动物,是不会长久地相信逝去的前辈有能力左右现世的后人。问题可能出现在经验上,也许是那些传说、幻觉、想象与当事人心态等复杂的东西传递给后人的表象。

我们都拥有自己的祖先,我们都拥有共同的祖先。祖先的眼睛俯瞰着后人,其中积累着沧桑坎坷,奉送苍天祝愿,筑起顽强的生命之巢,让血脉永远相连。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都是炎黄子孙,我们同属于一个东方老祖。祖国的眼睛追踪着我们的命运之舟,生活在他充满慈爱和祝福的视线里,即使有苦难,对我们也是鼓励和鞭策。于是,我们的生命才真正有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