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生命来点幽默

记住这份情感

字体:16+-

时下流行一首歌,歌名叫《心会跟爱一起走》,当我拿到《小说月报》的时候,我就会真诚地说,心跟刊一起走了。我第一次读到《小说月报》,是1980年在昌黎师范读书的时候。当时文学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直到现在文学圈里的人还留恋曾经有过的辉煌。我觉得在文学失去轰动效应的今天,是《小说月报》等选刊为文学留下了一条辉煌的轨迹和参照。同时,她又是办给读者的刊物,她不仅仅是商品的精神文化启蒙,而是让读者走向人的意识的自觉,行使“上帝”的权力,喜爱这样一本刊物,宛如心与心相连。

我先是《小说月报》的读者,后来成为作者的。真没有想到我的作品能被《小说月报》连篇介绍给广大读者朋友。我深深地感激《小说月报》和百花文艺出版社那些关心我的老师们。这些编辑老师后来都成为我的朋友,年长一些的便成为“忘年交”,年轻一些的是哥们儿。在我的心目中。这些编辑老师的形象与刊物的形象融为一体。有一次在天津开会,我听到一位编辑老师说:“小关是我们‘百花’的朋友。”我听后十分感动和自豪,《小说月报》没有拿我们作者当外人,同时也没拿读者当外人,从每期的《读者·编者》栏目里读到的一封封热情来信,就可明白一切的。

作为一名作家,要用形象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一份态度,这份态度是我自己的,那份态度是他自己的。一刊在手,佳作纷呈,使我们感到每一期的《小说月报》都表达了丰富的、更多的乃至人类的东西,使我们为之激动,也为我们作家带来责任。

在文学圈里,对《小说月报》有句美传:说“月报”有眼力,看准了苗子真心往外推。读者从“月报”往外推人的做法,也时时做出客观的反映。我就是“月报”推出的文学新人,慢慢就成为“老人”了。我时常感到幸运。当1992年《小说月报》选载我的中篇小说《红旱船》和《蓝脉》时,我听到编辑老师说到这样一个观点:选一篇名作家的作品是锦上添花,而选一位新人的作品,则对他是一个莫大的鼓舞,也许会影响他的一生。尽管新人的作品还不太成熟,但是写出了人民关注的问题,反映了群众的呼声和愿望。我觉得这话很实在。最近,我们看到不少新人佳作被“月报”推向读者和社会,可喜可贺。

《小说月报》是我敬重和喜爱的刊物。伴随我的生活、写作已有十六个年头儿了,但愿以后还是月月相伴,心会跟刊一起走。生命文本的风景,复活在贵刊的纸页里。两百期,值得庆贺,同时也渗透了编辑老师们的辛苦。还是那句老话:没有欢乐的日子,阅读便是欢乐。用爱心,伴随您深邃的目光。可以忘却彼此的名字,却忘不了一种情感,您智慧的光亮,照彻几十万读者久久等待后的喜悦,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