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的作用万万不能小看的,它让一个人成为名人简直易如反掌,不过,有时,我们也会发现,有些名人简直一文不值,而本来应成为名人的人却默默无闻,这里面有失公平。就拿早先某地那个小保姆来说,她只是撒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谎,说自己曾写过书,考上过研究生,于是乎,全国多家传媒一顿爆炒,这样一来,小保姆便一举成名天下知。类似的例子很多。还有那些歌星、舞星、影星、笑星及真真假假的大师们,更被一些传媒看中,使他们尽展风采。如果我们留心传媒,自然心知肚明。
我们的传媒关注社会生活热点,这无可非议。但我总觉得,类似小保姆这样价值很小的事件却耗费了我们传媒大量精力和时间,太不值得了,我们在过分热衷于某一领域却忽略了另一领域。
科学家,这是一个神圣的字眼。而近年来,我们的一些传媒不断疏远了科学家。据新华社报道,我国有八位在科学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科学家得到了陈嘉庚奖,获奖的科学家是:数学家杨乐、有机化学家黄维坦、分子遗传学家沈善炯、植物生理学家类成后、血液病学专家陆道培、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王之卓、电子学家李志坚和工程力学家钱令希。我曾把这个消息演化成问题来考周围的人,连考六七个人,没有人答出一位科学家的名字,而且我后来把科学家的名字说出来让别人来说出他们是干什么的,结果,令人大失所望,大家一问三不知。
陈嘉庚奖是由中国科学院负责评选的中国科学最高奖,能获得这样奖的科学家应该说是十分优秀和著名的,然而,遗憾的是,我们科学家的知名度并非像想象的那样高。这里还不妨找一个旁证。
《青年周末》编辑部就“公众对科学家了解状况”进行调查,他们特意选择了理工类大学,问题是:“请写出中国当今年龄在40岁以下的年轻科学家的名字。”尽管不限数量,大学生们还是犯了难。最终,34%的人留下“不知道”、“不清楚”以及一片空白作答案,其余人则勉强能写出一两个。其中,0.6%的人提到关广生,0.3%的人写了冯长根,还有10%的人写的是李政道、杨振宇、丁肇中,而他们既非中国人(国籍),也早已超过了50岁,说不上年轻。
正在学科学的大学生如此,一般老百姓呢?有一位老科学家说,科学家只能做幕后英雄,露脸的机会实在太少。
科学家对人类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要说排座次,他们最有资格成为名人,成为传媒宣传的重点。但实际情况呢,我们似乎感到,当代传媒离他们越来越远,这是为什么?
也许,我们的科学家并不热衷传媒对他们的宣传,也未必欢迎传媒如何来炒他们,他们只是安于踏踏实实地去搞工作、去搞研究、去发明创造。
但是就社会而言,就传媒而言,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冷落他们,而应让更多的人去了解科学家,认识科学家。这样,对于推进科学进步、对于提高我们的民族素质、对于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大有好处。
(原载1999年12月17日《厂长经理日报·文化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