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默生在《英雄主义》一文中写道:伟大与卑微之间似乎没有距离,灵不主宰肉,必当肉的奴隶。显然,爱默生是从灵与肉的关系方面理解伟大与卑微的。
如何面对伟大,确实是一个民族的重要课题之一。据说,某地一旅游景点工作人员在一处插过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周恩来同志曾在此小便”。以后受到了批评,于是也就把牌子拔掉了。旅游景点的同志舍本求末,闹出了笑话,看似偶然,并非偶然。
伟人从根本上讲就是平常人。任何伟人下生之时都不是伟人,而是普通人,没听说有人一出世就成了伟人。因此,平常人是伟人的本色,伟人的吃喝拉撒或爱好、习惯,和平常人没有两样,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是因为伟人的思想、人格、精神伟大,成绩突出。周恩来逝世后,联合国总部为他的逝世降了半旗,许多国家代表不服,纷纷来到联合国总部院子里,吵吵嚷嚷,他们说:我们的国家统帅逝世后联合国总部都没降半旗,中国的国家总理逝世,联合国为什么降半旗?这时,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站在台阶上做了一分钟的演讲,他说,第一,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度,它拥有金银财宝无计其数,可作为共和国的国家总理,死后却没有存款。第二,中国是个大国,拥有几亿人口,可他们的总理却没有自己的儿女。你们哪个国家总理能够做到任何一条,待其逝世后,联合国就为他降半旗。完了。演讲结束,人们目瞪口呆,鸦雀无声。一代伟人周恩来,以其崇高的品格,赢得了世界人民的认可。
我们敬重伟人、学习伟人,这是常理,但把伟人接触的东西包括吃的、用的、看的、弃的东西来“升格”,这恐怕不是求真务实的表现。前不久,一位北大教授肯定金庸的作品时强调:邓小平曾读过金庸作品。以此作为金庸作品好的论据。此观点一出,就遭到杂文家的激烈批评。道理很简单,伟人就是伟人,伟人看的书不一定就是伟大的书,书的质量高下与伟人读否没有必然联系。依笔者看,即便是金庸老先生,也不会赞成伟人读的书就伟大就好的说法。
这使笔者联想起书市火起来的毛泽东爱读的书如《容斋随笔》等。我认为,读书属于个人爱好,伟人也不例外,伟人读过的书“神”起来,说明人们在理解伟人上出现了偏差,这与伟人精神相悖,是公开的舍本求末,与当今社会文明进程显得格格不入。
马克思说:“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郁达夫云:“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我觉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仅应记住伟人的名字,更重要的是要理解、认识伟人的灵气、伟人的精魂,至于伟人的帽子、鞋、衣服和伟人的习惯、爱好、生活特性,以及吃喝拉撒住行之类的末节东西,还是少研究为好,以便腾出精力干些正儿八经的事,这样,才符合伟人精神,是真正的尊重伟人,这也是我们自尊的一个体现。
(原载2000年11月26日《大众科技报·侃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