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仲呈祥文论新著《文苑问道》
捧读仲呈祥同志赠读的《文苑问道》,有种怦然心动的感受,禁不住提笔想写点什么。作者有全国政协委员、文艺理论评论家及国家学部委员会有关学科召集人等多重身份,有各种机会讲述自己的理论探索和艺术发现,他关于文艺发展的独特高亢之声,在中国文化界理论界曾产生过非同寻常的反响,收入此书中的许多思想观点,我也曾在多种场合听过他的口头表述,但如今变成图书文字于案头细细品读时,依然觉得有一种醍醐灌顶的冲动和独特感受。
收入此书的148篇文章,均是作者30年来发表在《人民日报》的短文评论。如果有人认为是文章合集,是一种简单汇编的个人文字总结,那将会大错特错。148篇,与逢场作戏的应景之作全然不同,它沙里淘金,可以说字字珠玑,寄托着作者对中国文艺的独特发现和深邃思考。不仅从中可以看出作者30年文艺观念的形成和思想走向,表现了他作为一个理论家自觉的社会担当,也从一个侧面印证着中国文艺的发展轨迹。148篇文章,举凡戏剧、影视、文学、理论几乎无所不包,读后我们会惊奇地发现,许多本身源自作者的观点,都成为一个时期中国文艺的关键词和热门话题。比如,他对前人“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美学观的大加张扬,他对当代文艺“氛围说、宝塔喻、引领论”的精辟概括,他对当代中国文化偶像从鲁迅跌落到“小沈阳”的由衷担忧,他对错把低俗当通俗的愤然疾呼,他对中国电视“唯收视率马首是瞻”的直言批评,都作为一种智者的清醒之思在中国文坛发出久远的回响。
当下中国文艺,我以为并不缺那些写应景文章、逢场作戏的批评家,缺的是有思想的有理论为基础的批评家,同样,中国文艺不缺批评,缺的是有正确理论指引的批评,缺的是有“道”的批评家。正如此书的名字一样:《文苑问道》。这恰恰道出了作者的不懈追求。敢问“道”在何方?仲呈祥用几十年的实践作出回答:这个“道”就在脚下,在不懈的学习探索中。仲呈祥先生融汇于书中的大量精辟之论和独到发现,来源于他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深入研究,来源于他对东西方美学比较研究中的新发现,来源于他对毛泽东文艺思想一往情深的探索和坚守,而这样一种坚守,在当下“乱花渐愈迷人眼”的中国文坛,显得是那样弥足珍贵。
当然,除了深厚的理论功底之外,作为批评家要敢于发出批评之声,是需要胆识和勇气的,甚至要准备承担责难和非议。我敢说,在中国当下文坛,这样有胆识的批评家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仲呈祥先生就是这为数不多的重要批评家理论家之一。毋庸置疑,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文艺空前活跃,已经以骄人的成绩为世人所瞩目。但是,当市场的无形之手以神不知鬼不觉的手段悄悄伸进文化领域时,当艺术作品被许多人混同于一般商品兜售于市场时,作家艺术家也常常陷入一种空前的迷惘期。于是,有的颇有名气的导演大腕便可以公开地说:如果在面对市场和思想的双重选择上,我无法拒绝市场的**,只能选择经济利益的“有意思”,不能选择社会效益的“有意义”。所以,我们一方面为文艺的发展繁荣感到振奋,另一方面也常常为一些人放弃对高远理想和深邃思想的追求而忧虑。
对于种种现象,仲呈祥先生作为一个有责任感使命感的理论批评家,不是听之任之,而是凭着自己睿智的理论清醒,拨开迷雾问大道,向身陷迷雾中的文坛发出断喝,在他的这部书中,就包含着对这种种现象的针砭和反诘。他鲜明地提出自己的文艺观,认为中国文艺任何时候都决不能放弃对思想的坚守,都不能唯市场马首是瞻。唯“资本”的文艺越是繁荣,那么越是可能给中国社会的精神世界带来空前的危机。有的作者迫于市场的压力,正在不断地向“物性”退守。于是,低俗的搞笑,无聊的戏说,把浅薄当深沉,把玩笑当艺术,消解思想,解构理想,便成为一种时髦。一些被冠以“文化英雄”式的人物,与那些低俗东西的制造者们,好像合谋似的一起来搅乱社会大众的审美判断。在有些人眼里,“轻松”或“放松”是对艺术的最高期待,“娱乐至上”“娱乐至死”的无厘头成了艺术的终极目标。所以,一些作品,突破道德底线,放弃艺术追求,以低俗不堪的打闹出丑和对八卦花边的狗仔式追问去博取廉价的哄笑。在这种审美时尚的引导下,一些荒诞的离奇故事,一些格调不高的无厘头作品,便堂而皇之地进了书刊,上了网络,走进荧屏。种种情况,误导了人们对文艺繁荣的正确解读。仲呈祥先生认为,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思想决定着精神生活的质量、方向和方式,如果一个作家艺术家把赚钱当作自己的唯一追求,将崇高的理想和深邃的思想弃之不顾,而津津乐道于日常生活庸俗的物质性,那么这样的作品决不可能传之后世,这样的作家可能落得个盆盈钵满,但却永远不会得到人民的敬重。
《文苑问道》中的大量文章表达的是对种种不良现象的忧虑,突显了一个有责任感的当代理论批评家的家国情怀,表现了一个理论批评家真正意义的文化自觉。我们这个时代需要这样清醒的批评家,需要这样身怀“大道”的大家权威来给迷惘中的中国文艺指点迷津。文艺是烛照国民精神的灯塔,创造真正符合人民和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文艺,同样离不开正确的理论的指引。从这个意义上说,像仲呈祥先生这样清醒睿智且富有哲学之思的理论家们,正奋力承担着历史和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所以,我们有理由为他的《文苑问道》击节称赞。
(原载2013年2月5日《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