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长篇纪实文学《清网行动》
报告文学,作为一种新闻与文学相结合的题材,这些年在文学创作领域颇受青睐,一大批冠之以报告文学的作品成了文学的主体之一。但在这个热潮中,却也有另外一种担忧,那就是不少作品离开了报告文学这种体裁应有的本体属性,有人甚至去写几百年前的历史故事,这样的作品也冠之以报告文学的名义。在我看来,这些东西与报告文学是格格不入的。是文学,既称报告,那就注定它所具有很强的新闻特性,它要表现的应该是生活的“现在进行时”,而不是陈年往事的“过去时”。因此,我对那些表现陈年往事却冠之以“报告文学”的作品,一向不屑一顾,而对那些真正表现时下鲜活生活故事的作品,却历来情有独钟。由董保存、丁一鹤创作的以中国警方历史上最大追逃行动为题材的长篇报告文学《清网行动》,就是这样一部表现当下“现在进行时”的题材鲜活的好作品。
说它题材鲜活,是因为作品表现的故事,是我们生活中刚刚发生的事。从2011年5月26日到12月5日,全国公安机关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清网行动”,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开始了一场“地毯式”的清剿和案犯大追逃,这是一场为保护人民生命安全,人民公安战士向社会黑恶势力的一次公开宣战,所以举国关注。正是在这次大规模的行动中,无数常年负案在逃的犯罪嫌疑人落入法网,社会正义得到了伸张,人民的生命财产得到了保护。也正是在这次行动中,公安战线上的英雄们以忠诚奉献、坚忍执着、协作拼搏、敢打必胜的精神,舍生忘死、英勇奋战、甚至以生命的代价赢得了“清网行动”的全面胜利。《清网行动》就是以这次全国规模的清网行动为题材,记述了正义战胜邪恶的生死较量,表现了一大批无私无畏的公安干警的英雄形象,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提振民心士气的文学作品。
公安题材,特别是这样以大规模追逃案犯为表现对象的,过去历来不多。因公安工作的特殊要求,这类题材常被视作敏感题材。应该说,《清网行动》是第一次全面记述公安系统全国规模重大行动的一部作品。作品紧紧围绕“清网”展开叙述,从“晒网”“布网”“拉网”“拖网”等,记述了直到最后“收网”的整个过程,作品涉及陆地、江河、大海等各个方面,一张恢恢天网张开,让数万名的案犯插翅难逃,一批恶行累累的特大凶犯最终得到正义的审判。这些案犯中,有闻名全国的汽车大盗,有连续杀人碎尸流窜大半个中国的暴徒,有杀人后隐姓埋名、摇身一变成为“高僧”的潜逃者,这些埋在中国大地上的定时炸弹,一个个都受到法律的制裁。书中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演绎着百万警察决战黑恶势力的大智大勇和精彩故事。
因为是来自生活一线的采访,因为是发生在百姓身边的生动故事,所以整部作品以强烈的当代色彩而为人注目。在我看来,这些在生活一线捕捉来的大量情节,有着其他体裁所无法比拟的特殊魅力。通读全书,会给读者这样一种感受:作品有着比电视剧更加引人的画面,有着不是小说胜似小说的精彩故事,有着同谍战戏一样的曲折和悬念,有着如同战场一样的生死搏杀,许多地方的描写,为一般影视作品所不及。
随着现代科技的普及,今天追剿逃犯与30年前相比,已经大大不同。掌握了现代信息联络手段的罪犯们,以更加诡秘的手段躲避追剿和搜查,这给人民警察的工作增加了大大的难度。然而,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读《清网行动》,我们看到了人民警察是如何娴熟地运用现代化的通讯和情报收集手段,准确无误地靠一点点蛛丝马迹锁定罪犯,最后将逃犯成功抓捕的过程。在公安工作允许的范围内,作品有节制地叙述了我公安战士对付黑恶势力手段的现代化,它彰显了两百万公安战士在为人民提供安全保障的斗争中,一步步通过自身手段的现代化,为社会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环境和氛围。书中的许多故事,可以说一波三折,悬念迭生,而这样的一些故事和情节,靠躲在书斋苦思冥想是编不出来的。
作为一部描述重大事件的报告文学作品,《清网行动》不仅重在叙事,而且成功塑造了一批人民警察的形象。比如,让人过目难忘的江西横峰被称作秀才公安局长的周志强,他那句“让自己退无可退,让逃犯无路可逃”的话,活脱脱地展现了人物鲜明的个性。当地一个曾有人命案的逃犯名叫占细兵,他作案后改名换姓到外地娶妻生子,成为一个大公司老总,一个躲了十二年的要犯,终于被这个秀才局长抓获。还有,深圳的那两个年轻的警察陈吉冈、刘子凡,他们以非凡的智慧,紧紧咬住网络上逃犯的每一条信息,通过顺藤摸瓜,从追踪案犯的情人入手,最终从茫茫人海中捉到逃犯。还有那个被称作“铁罗”的卓加罗,他那种舍小家为大家,带着自己脑瘫的儿子出去抓逃犯的事迹,读来让人分外感动。可以说,《清网行动》整部作品是靠感人的故事和情节说话的,因此,读来绝非一般的好人好事汇集,因为每一个行动,每一个逃犯的被捕获,都可能面临的是生死考验。战争年代,国家安危,领土安全,靠的是人民军队,而和平时期,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秩序的维护靠的是人民公安干警。军队有一句常讲的话,叫做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而人民公安战士,从穿上警服的那天起,时时都处在迎风斗浪的战场,他们是养兵千日,用兵千日。应该说,《清网行动》塑造的是人民公安干警的英雄群像。
这部作品还间接地引发读者作一些深层的思考,那就是社会的和谐,人的道德水准,并不一定以经济指数提高为标准。在当今我们社会经济生活普遍得以提升的背景下,对社会道德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在社会文化价值取向多元的背景下,对提高社会道德的要求越来越紧迫。否则,人们所追求的幸福指数将是空洞的没有说服力的数字,全社会对国泰民安的期待也只能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实现国泰民安和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靠什么?靠人民有一支无私奉献的公安干警队伍,靠这支队伍以流血牺牲和英勇奋斗去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靠他们给人民提供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
这部书的出版给文学创作的启示也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一条,那就是只有到生活的源头活水中,才能有真正的文学发现,才能写出让读者喜闻乐见的好作品。《清网行动》的两位作者,董保存在中国纪实文学界享有很高的荣誉,获过多项成就。丁一鹤以法治文学创作在全国很有知名度,以几十部作品的成就在文坛受到赞誉。但他们不满足于过去的成绩,在生活的第一线进行长时间的实地采访,特别是对“清网行动”这样一个牵涉全国几十个省市的重大事件,它不仅需要作者具有概括大事件的宏观叙事能力,更需要有驾驭题材和善于取舍材料的文学结构能力。这部作品虽然故事叙述点面广阔,但作者却并不是从材料到材料的简单堆积,而是使之浑然成为一个文学的整体。我想,这一切应源于作者对生活的深刻体验,源于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在当今报告文学及纪实文学写作都显得浮躁和功利的背景下,我认为两位作者对生活的执着是应该予以充分肯定的。
(原载2013年4月17日《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