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皇帝在位时,有一名儒,姓苏名轼,字子瞻,别号东坡,乃四川眉州眉山人氏。一举成名,官拜翰林学士。此人天资高妙,过目成诵,出口成章。有李太白之风流,胜曹子建之敏捷,在宰相荆公王安石先生门下。(《警世通言》,冯梦龙编,严敦易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1月版,第3卷,第25页)
那三官双名景隆,字顺卿,年方一十七岁。生得眉目清新,丰姿俊雅,读书一目十行,举笔即便成文,元是个风流才子。(《警世通言》,冯梦龙编,严敦易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1月版,第24卷,第339页)
话说东汉灵帝时,蜀郡益州,有一秀才,复姓司马,名貌,表字重湘。资性聪明,一目十行俱下。(《喻世明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卷31,第488页)
(宝玉)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不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词。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揉着眼睛,一面笑道:“一般也吓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苗儿不秀,是个银样蜡枪头’。”宝玉听了,笑道:“你这个呢!我也告诉去。”林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红楼梦八十回校本》,曹雪芹著,俞平伯校订.王惜时参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3回)
(张)松知(杨)修是个舌辩之士,有心难之。修亦自恃其才,小觑天下之士。当时见张松言语讥讽,遂邀出外面书院中,分宾主而坐……松笑曰:“松闻曹丞相文不明孔、孟之道,武不达孙、吴之机,专务强霸而居大位,安能有所教诲,以开发明公耶?”修曰:“公居边隅,安知丞相大才乎?吾试令公观之。”呼左右於箧中取书一卷,以示张松。松观其题曰《孟德新书》。从头至尾,看了一遍,共一十三篇,皆用兵之要法。松看毕,问曰:“公以此书为何书耶?”修曰:“此是丞相酌古准今,仿《孙子》十三篇而作。公欺丞相无才,此堪以传后世否?”松大笑曰:“此书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诵,何为新书?此是战国时无名氏所作,曹丞相盗窃以为己能,止好瞒足下耳。”修曰:“丞相秘藏之书,虽已成帖,未传於世。公言蜀中小儿暗诵如流,何相欺乎?”松曰:“公如不信,吾试诵之。”遂将《孟德新书》从头至尾,朗诵一遍,并无一字差错。修大惊曰:“公过目不忘,真天下奇才也!”后人有诗赞曰:
古怪形容异,清高体貌疏。语倾三峡水,目视十行书。胆量魁西蜀,文章贯太虚。百家并诸子,一览更无余。(《三国演义》[明]罗贯中原著,[清]毛宗岗评改,穆俦等标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2月第1版,第六十回,第773~7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