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日记.38,低下头

十二月 三十日 星期六

字体:16+-

专为佛光会檀讲师编辑的教材《佛教》,至今已先后出版了《教理》《经典》《佛陀》《艺文》及《人间佛教》等五册,另《弟子》《教史》《教用》《宗派》《仪制》也正陆续排版中。今天负责编辑的徒众,将已定稿的《教用》,请我过目。

《教用》的内容,主要是介绍佛教与社会大众生活的关连、用途。也是一系列与佛教相关的知识,像——

◎佛教与武道:武道来自印度,但没有传承,由达摩带到中国,启发了民间的健身运动及自卫所需(如禅杖,有自卫的意味),因此在中国有其地位。

◎佛教与哲学:佛教本来就是哲学,对人生行为的看法,统摄诸家,尤其对人、对物、对事、对心,对现象界的起灭,均有其特殊看法。

◎佛教与修行:大乘八宗的净土宗、禅宗、密宗、律宗重在修行的实践;华严宗、唯识宗、天台宗、三论宗重在义理慧解。佛光山所提倡的佛光净土,就是融和一切净土,是一种不受时空限制的修行,是一种注重生活的修行。

◎佛教与文学:佛学的诗、经、偈语,扩大了中国文学内容,丰富了词汇的意境,像《西游记》《红楼梦》《老残游记》都是受佛教影响的文学;《华严经》《大宝积经》更是如同《儒林外史》式的小说,佛经的文学蕴涵信仰,能引起共鸣。

◎佛教与参访事业:旅游业的祖师是善财童子的五十三参;佛门中的云水寮、巡视、朝山乃至于施灯、施茶,都是方便旅行者的设施。像印度八大圣地都有“比拉公房”(比拉是人名);斯里兰卡、日本、印度等的中华佛寺,皆是为朝圣者方便而设的。

◎佛教与法律:犯刑法非告诉乃论罪,可以提起公诉,像杀生、伤害、过失、侵占、贪污等犯五戒行为者,皆属刑法。法律的三审就如佛门的三番羯摩。

在法律上,人犯罪只要有悔意,就可以看情形予以酌刑;佛门认为罪业只要诚心发露忏悔,便可以获得清净,很符合更生保护法。在法律上犯意不一定有罪,犯刑才会有罪,在佛门则只要有了犯意,就属犯戒;佛门的戒律很注重人性,世间的法律会有不公平、冤狱或顶罪等疏漏的地方,但因果则不会有疏漏和侥幸。

◎佛教与管理学:佛教很重视群我关系,故有六和僧团、共住规约、百丈清规等的设立。佛门管理原则,注重自我约束、自我发心、自我检讨、忏悔。观世音菩萨是很高明的管理学专家,善于管理众生,以救苦救难来领众;以赐予福德智慧,满众生的要求;以三十二应化身和众生同事摄;以散播慈悲,自利利他为众生拔苦予乐。佛光山的管理学是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

◎佛教与军事:学佛出家就像当兵,与烦恼的大敌(我执、自私、贪、嗔、痴、慢……)作战。人很孤单,与这么多军团作战,必须有善知识来援助,佛学本身就是军事学。军事是有形、看得到的;烦恼是无形的,潜伏在人的心中。

僧团与军队一样,要早起、早课、训练。军队有放假节日的时候,僧团则二六时中,激励不休,比军队更严格。佛陀八相成道,降伏魔军,不能打败自己的烦恼魔军者,则不能成道。

◎佛教与经济:人生最大的问题是经济问题。欧洲各国教堂或博物馆如罗浮宫、大英博物馆等,都是金碧辉煌,讲究高广华丽。佛门则提倡淡泊、简朴,然要有厚实的经济力量,才能带动佛教的兴隆。佛门经济主要来自:田地房屋、经忏佛事、法会油香、灵塔纳骨、募化道粮、山林水果、会员会费、素斋筵席、观光朝圣、文教事业、供养奉献等。佛教经济的稳定,可以帮助社会生产、开发交通、保护生态、利济行旅、文化建设、安住军民、兴办教育、医疗救济、财务运转、科技文学等。

其他另有佛教与建筑、佛教与科学、佛教与森林、佛教与印刷、佛教与人生等近百项与大众生活有关的常识,此《教用》对信众在佛法上的体验与修持,定有很大的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