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梦惊南川河(3)
从此以后,姐姐不来接送李畋了。李畋满了十二岁,学堂熟了,路也熟得不能再熟了,除了遇上刮风下雨的日子,都是李畋自个儿来回。
有时下了学,余先生顺便和李畋走一走。
李畋特别愿意清林哥陪自己多走走。有时他们走着走着,还坐到树底下或者河岸边的草地上随意地聊一会儿。清林哥有一肚子的故事,就是在那些日子里,他给李畋讲精卫填海,讲后羿射日,还有牛郎织女和张七姐下凡的故事,听得李畋心驰神往。这些故事,引起李畋许多许多的想象。尤其当清林哥讲过嫦娥奔月的故事后,李畋便常常在清朗的夜晚望那挂在天空的月亮。他想,嫦娥偷吃了后羿的灵药,化成了仙奔向月宫,只有一只兔子日日夜夜陪伴着她,她会不会感到孤单啊。有时他望着月亮,真希望从月宫里走出嫦娥,他一定会劝她下凡来……
李畋每天放了学,背着一个书包,从从容容地在那一条弯曲的沿河路上走着。
在田野里劳作的人们,大家都知道这个少年就是大瑶猎神李盛的小儿子。大家都听说了他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而且能吟诗作对,琴棋书画无所不能。乡村人都传说李畋长大了一定能考中状元呢。每当李畋在山路上经过,大家总要张望一番,议论一番。
在中瑶有一位外号叫做“天吊神”的中年人,小时候读过几年私塾,这个人名叫刘文涛。刘文涛可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从小记忆力也是超群的。他看过花鼓戏后,能背出演员的唱词,叫乡亲们惊讶不已。但他多次参加县试,就是考不上秀才,使他既感到惭愧又感到不公平。他早就听说这个每天路过的少年能吟诗作对,是一个神童似的人物,于是想试一试他的文才。
正是插秧季节,大户人家除了长工,还请短工赶季节插秧。刘家湾的田野里,一群庄稼汉正坐在河边的一块开阔地上歇晌。主人家送来茶和充饥的煎饼。大家正喝着茶,忽然看见河边远远地走来两个男子。那个高个儿男子穿着长衫,小个儿的少年穿着短夹衣。大家一眼就认出,那正是张氏学堂的教书先生余清林和那个传说中的神童李畋。
恰好刘文涛也在场。
刘文涛一看见那个余清林,心里就有点儿酸酸的。凭什么他小小年纪就能考上秀才,不要去打长工短工芄坏毕壬约阂欢亲游牟牌臼裁淳褪强疾簧希沟煤驼庖话锬嗤茸右黄鹄醋隹嗔δ兀恳桓鲋饕庥谑窃谛闹写蚨ǎ裉斓拐嬉家豢颊饬礁龆潦槿恕R埠迷谥谌嗣媲跋园谝幌伦约旱牟呕K耄绻邸八氖槲寰保隙巡坏拐馐ι纱嗬此桓黾葱说摹熬浴保兴堑敝诔龀螅?
眼看余清林和李畋一前一后,边走路边谈论着什么,慢慢悠悠地来到了近前。
这时刘文涛站起来,恭恭敬敬地打了一个拱,笑咪咪地说:“哦呀,是余先生和高足李畋光临。有失远迎啊!”
余清林也对刘文涛打了一个拱:“兄长不必客气,在下只是路过。承让借光了!”
刘文涛嘿嘿地笑着说:“且慢,我们中瑶的乡亲久仰先生大名,小小年纪考上秀才,听说您的高足青出于蓝胜于蓝,今天特此向二位讨教讨教!”
余清林说:“刘大哥过奖了,余某才疏学浅,岂敢在高人面前张狂呀。考上一个小小秀才,那也只是碰上了运气而已。何谈讨教啊,请让我们师徒走吧!”
“今天若不讨教一番,先生休想走过去!”刘文涛双手一摊,挡住了师生俩的去路。
歇晌的众乡亲有的观望着,有的还在起哄。能有热闹看一看,何乐而不为呢?
余清林看到硬闯过去肯定有****份,也容易引起和众乡亲的矛盾。于是缓和了一下口气说:“大哥要怎样,才让我师徒俩通过呀,千万别太为难了我们呀!”
刘文涛一看余清林软下来了,更加来劲,说:“我刘某人也大小算一个读书人,怎么会为难你们,不会的,我只出三个对子,你们要是能对上,就放你们过去,要是对不上,那就对不起,今天就请绕弯过去,这该行了吧?”
“那也就只能接受你的条件了,请刘大哥出对吧,我们试一试就是!”余清林不卑不亢地说。
刘文涛忽然改变了主意,心想这个余清林考中过秀才,肯定是厉害人物。不如只考他的学童李畋,万一李畋对不上对子,也不至于丢了余先生的丑。人家还得当先生寻饭吃,也不容易,我刘文涛虽混,喜欢搞点恶作剧,也不至于混到砸了别人的饭碗。但又得出难题,不能让李畋对上,也不能让余清林小看了自己。想到这里,他不急不慢地说:
“我知道先生才高八斗,我可没有资格考先生,我只听说您的高足十分了得,就让您的弟子对吧!”
余清林望望站在身后一直沉默不语的李畋,李畋朝他自信地点点头。李畋心想,这个刘文涛只考自己,万一自己对不上也无妨,不会丢了先生的脸。于是走上前去,大大方方地说:“那就请刘前辈出题!”
田野里立即异常地安静,仿佛连空气都停止了流动。
这时刘文涛拿起田埂边一只缚好的秧。
绿油油的一捆嫩秧苗,用一根黄色的稻草缚着,他胸有成竹地打量了一下,大声念道:“‘稻草缚秧爹缚崽’,这是上联,你对出下联来。”
田边歇憩的农夫没想到刘文涛凭着一捆秧苗也能出对子,大家都在作沉思状,但不知道怎么才能对得上这一副对子。就连余清林也似乎吃了一惊。
大家一齐望着李畋。
李畋的眼睛微微地眯着,他这儿望望,那儿看看,一时真不好怎么对得上这一副对子。他头脑中想了好几个,都觉得没能对得上。秧苗是用稻草缚着的,确实可说是爹缚着崽。但农家还有什么东西能够对得上呢?
这时一位老奶奶正从路边经过,她大概是刚从山坡上下来,挎着一只竹篮。竹篮里盛着几根嫩嫩的笋子。李畋心中一亮,立即答道:“竹篮携笋母携儿!”
田野里先是死一般寂静,大家一下子回过神来,立即爆发出喝采声。
刘文涛心中暗暗吃惊,这神童倒真是名不虚传,果真厉害!
于是他接着又出一联,还给对子增加些难度,他说:“下一副联说的是,一家屋门口晒着一场院的谷,这时一个懒汉却热得在屋里打瞌睡,屋梁上有一只老鼠正在乘凉,男子看着一只猫正在捕那一只老鼠,对子是:‘暑鼠梁凉懒男瞄猫捕暑鼠’。你不仅要对上这个对子,还得说出一个故事来!”刘文涛说完,洋洋得意地望着李畋。
李畋的一双眼睛忽闪忽闪着,正在想着怎么才能对上这一副对子。
在他的脑海中忽然出现这样一幅想象的情景,于是先说起故事:“这时有一群饿着的鸡偷吃场院里的谷子,被厨房里的女人看见了,于是这个女人喊自己的男人去打偷吃谷子的鸡!对子下联是:‘饥鸡盗稻呼夫拾石打饥鸡’。刘前辈,这样对行吗?”李畋对完这个对子,也得意地望着刘文涛,他知道这个对子对得很绝,刘文涛不可能说出什么不是来。
刘文涛说:“好,好,算你对得好,对得好!你若是还对得上这第三个对子,那老刘就真的服了你了!”
李畋说:“我不需要刘前辈服不服什么的,只要您不为难我就是。”
刘文涛想了想,忽然想到一副绝对,浏阳北面社港有个石柱峰,有一天,一位外地的读书人经过此地,见石柱峰上生长着大片大片的枫树,一阵风吹来,那些枫树被吹得满山摇晃,发出呼呼的声响,他含笑在山下的石坎上写了一句诗,其实就是对子的上联:“石柱峰,峰上生枫,风吹枫动峰不动。”当地的读书人没有哪个能对得上这个对子,后来还是来了一个外地人,提笔写下了下联:“唐家洲,洲上停舟,浪拍舟摇洲不摇。”这才算将这副对子给对上了。现在将这上联抛出来,看看这个李畋是不是照葫芦画瓢吧。因为这副对子,在田里作田的这些人都听说过,要是李畋说出来的也是一模一样,大家准会当作笑话传开,自己也能收回一点儿面子。于是他一字一顿地说:“石柱峰,峰上生枫,风吹枫动峰不动。”
李畋一听不由得笑了,因为这副对子他早就听余先生说起过,就在他差一点将下联脱口而出时,忽然改变了主意。要是说出现成的,准会被这位前辈取笑。这时李畋想起有一天早晨在东风界过桥时,看到石桥的缝隙里生长出好些荞麦,当时还开出了细小的白花,灵机一动,对子就出来了,他胸有成竹地说:“东风桥,桥上长荞,雨打荞摇桥不摇!”
大伙一听先是吃一惊,细想一下,对得太好了,于是忍不住鼓起掌来,加上平时刘文涛仗着自己喝了一些墨水,常常讥笑他们是黑脚杆子,这时遇上这个少年,可是扫了刘文涛的威风了。大家于是狠劲地鼓起掌来。
刘文涛脸红得像鸡冠花,在众人的掌声和喝采声中,他双手打着拱说:“好小子,果然名不虚传,我刘某人是真的服了,佩服佩服啊!”
刘文涛这才知道,世界上真的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自己读了那么多书,活该还是作田的命,在一个小孩子面前逞能都丢了脸面,还有什么资格去嘲讽旁人啊!
在众人钦羡的目光中,李畋师生俩从容不迫地走了。
刘文涛和李畋对对子的事,一下子传遍了十里八乡,好多年都有人提起。
经过这一次对对子,一个新的打算在余清林的心中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