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雨后翠竹(1)
李畋家的屋子依旧建在东风界的旧地基上。当年他家的房子烧得最为惨重,连房屋周围那一片竹林也全被烧成焦炭。但不可思议的是,在那一片黑乎乎的焦炭地上,有一根楠竹却安然无恙。它依旧挺立着,像一把绿色的火炬,燃烧着,摇晃着,凌空御风。筛着月光,筛着清风,仿佛向世界昭示着什么。
这株竹子,是李畋出生那一天夜里从地底下钻出来的一根竹笋长成的。它已经生长了十七年,依旧青翠鲜活。第二年春天,它的周围又长成了一大片竹林。那一片竹林比当年还茂盛。
也许,它是一棵竹子王,千年不老——雷霹不倒,火烧不死。要阅尽人间春色吗?
大瑶人赶上了千年难得的大唐盛世。过去人们习惯于将大瑶称为上瑶、中瑶和下瑶。唐朝建章改制以后,统称为大瑶。只有东风界这个小小村子如同那一棵火烧不死的翠竹一样,依然那么美丽而神秘莫测。
没有了战乱,减少三年赋税,大瑶很快又恢复了生机。
李盛回到大瑶后,依旧重操旧业。东风界周围数百里都是他足迹遍布的地方。在大瑶、江西和醴陵,没有人不知道猎神李盛,也没有人不知道他的儿子李畋。
因???裴登当年烧掉了大瑶的民房,学堂自然也难幸免。所有的民房都建起来了,唯有学堂没能重建。因为朝代更替,张氏学堂的创始人张作意在乱军之中不知所终。当年居在张家大屋的人,都将各家房屋分散建到了挨近山坡的地方。当年的张家大屋还有学堂那里余下一片开阔的荒地,只长着杂草和稀稀疏疏的灌木,人们叫它瑶坪。
李畋失学后,常常跟着父亲出外打猎,跟着父亲进浏阳城里卖兽皮。有时,他也去深山采药。一晃,又是两年过去。
但李畋却不喜欢狩猎。看到那些活生生的动物被射杀,不知道为什么,心中总是一阵惊悸。听到那些被落入陷阱的动物的惨叫声和挣扎声,一种怜悯之情油然而生。无论怎样,他激不起对动物的仇恨,更激不起杀戮的兴奋。童年时代憧憬着当一名猎手的理想渐渐地从心中破灭。
李畋生成是一个读书之人,应当和纸张和笔打交道的人。但李畋对仕途也失去了兴趣。何况,方圆几十里没有一所像样的学堂,尤其是,他所敬佩的启蒙老师余先生不在了,当他心中郁闷时,便常常来到瑶坪,望着汤汤的南川河水流淌,望着满山的树木和竹林在风中沙沙作响,望着那一片成了荒地的瑶坪痴痴地发呆。久久不愿离去……
瑶坪,原来的学堂所在,他在这儿度过了童年难忘的时光。他和他的同窗、还有余先生,度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岁月。这一切在他心中留下永远不可磨灭的记忆。
李畋又来到瑶坪。
爹爹出外打猎未归,他独自从山中采药归来后,母亲正在烧炊。他感到无所事事,便不由自主地来到这儿。
一轮夕阳喷出火红的霞光,将山林,将河水,将瑶坪镀上一层金红色,眼前的一切在他面前变得朦胧,变得虚幻,地老天荒的样子……
一只白色的鸟,从高空向山的南方飞去,李畋眯着眼,看到鸟的翅膀上全是金色的斑点闪烁。鸟儿飞的方向,正是前年余先生离去的方向,正是姐姐琴儿离去的方向……
也是在夕阳照着瑶坪的时候,李畋和余先生在这一片学堂被烧的废墟上作着最后的告别。在那场劫难中,余先生身负重伤被村人救起,但最后落下左腿终身残废。余先生面容憔悴,瘦弱不堪,全没了一个青年才俊的锐气。但余先生才二十多岁呀!看上去却像三十多岁的模样。余先生明天就要走了,就要回到醴陵麻石去了。余先生家里还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母亲,他的爹爹早已过世,是母亲含辛茹苦将他拉扯大,靠着做针线活养活了他,送他读了书,十六岁还考上了秀才。好不容易被聘了一个私熟先生的职位,现在这个职位也已失去。
李畋说:“余先生,都是我,害了你。你就别走了,就住到我们家里,我们一起过吧。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呀!”
余先生说:“你的好意我心领了,我家里还有一个七旬老母需要我去照顾。没有先生当了,我还可以想别的办法去挣钱,你不用担心我,多多保重自己吧。可惜我们的师生之缘这么短就结束了。我同样舍不得离开大瑶!”
余先生执意要回去,要回到醴陵麻石去。人们苦留不住,大家争着为他饯行。余先生为了不打扰村里人,他走的时候只告诉了李畋。他让李畋连家人都不要说。以免惊动他们。
这天清早,李畋就来送别余清林。余清林当时宿在乡亲们为他搭的一个小小窝棚里。当时大瑶的山坡上到处都是窝棚。太阳刚刚露出鱼肚白,一夜未眠的李畋便悄悄地来到了瑶坪。他刚到这儿,就看到余先生擢着一根粗壮的拐杖,背着简单的铺盖,缓缓地出了窝棚。李畋赶忙替余先生背着行李,他要送余先生到麻石去。
但余先生指着对面的山坡说:“你看,这就不必了,我有了一条毛驴啊,我就骑着毛驴走呢!张家为了酬谢我,他们也拿不出工钱来,就说以这条毛驴作为酬金了。”
李畋扶着余先生缓缓地向那条毛驴走去。
告别就在眼前,李畋心中有着一种说不出的依恋。
他轻轻地吟着一首《诗经》,那首诗叫做《渭阳》:
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
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
他清楚地记得余先生当年向他讲解这首诗的情景。余先生说,舅氏就是晋文公重耳。当年他逃亡到了秦国。后来晋国平息了内乱,重耳回晋时,与他结下深厚情谊的秦国太子去送他,就写下了这首诗。用心中问答的方式表达对送别者的悠远情思。
诗中写的意思是:我去送舅氏,一直送到渭河北岸。拿什么作为赠别的礼物呢?我想赠给他黄马驾驶着的路车。我去送舅氏,带着悠远的情思。拿什么作为赠别的礼物呢?我想送给他美玉做成的玉佩……李畋当时好感动,虽然路车和玉佩皆非实有之物,只是心中的一种愿望。心想秦国太子对重耳的感情多么深厚和真挚。现在他送别自己的启蒙先生,而且先生曾为自己受重伤而至残。真没想到自己也尝到了这种难舍难分的离别滋味。
李畋一边吟着这首诗,一边和余先生谈起当年在课堂上的情景,禁不住热泪盈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