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原记

第一百三十三章 浑沌的传说

字体:16+-

无数的怪物涌了上来,就像是一条一条的小虫子一样,爬上了枝头奔向猎物而去,又像是一个无比大的群体行军蚁,无情凶猛的奔向王竹羽等人,这个时候王竹羽也很难支撑下去,不知不觉的三个人已经筹到了一起了,三个人,蒋以翔,李阎,王竹羽背靠背,王竹羽还好,李阎和蒋以翔已经是支撑不下去了,大口大口的呼吸着,这车轮战术还是真的了得,当世高手都在这里了,但是却都是被折磨成这样。

“我们要去把九魂神浆夺过来!”王竹羽一边斩杀着面前不断涌来的怪物一边对李阎和蒋以翔说道。

“为什么?难道拿来给你吗?”勿峰吼道。

“笨蛋!九魂神浆才可以阻止这些怪物,你不懂吗?”王竹羽吼道。

李阎和蒋以翔都惊讶的看着王竹羽,蒋以翔笑了出来说道“你怎么知道?”

“我怎么知道?这个时候还是计较这些的时候,如果不这样,恐怕大家都要死在这里。”王竹羽说道

“好吧,你去拿,我们掩护你”李阎说道,这个时候王竹羽都感到很惊奇,居然李阎会说出这样的话来,但是这个时候也是不容有过多的迟疑的,王竹羽点了点都急忙向着那个王座奔去,蒋以翔没有办法也是和李阎一起掩护王竹羽朝着王座的那个方向,奔去,就在这个时候,突然奇怪的事情出现了,这里的整个天空一下子就暗了下来,只有那个王座和苏涟漪那边的归原剑微微放出光芒,那些上古怪物也是停了下来,好像是对于这个变化是有所忌惮的样子,王竹羽三人也是觉得很奇怪,但是怪物停了下来,这也不为是一件好事,王竹羽三人对望一样,急忙向着王座的那个方向奔去,可是哪有这么简单,在所有的光线都被吸收过后,一团黑色的瘴气降临到这个地方之上,一种很让人作呕恶心的感觉一下子就充满了整个心扉。

“这,这是什么?”

“这是浑沌!”王竹羽说道

注:浑沌

神话中四大凶兽之一

也作“混沌”,是古代的凶神。

传说它形状肥圆、象火一样通红,长有四只翅膀、六条腿,虽然没有五官,但是却能够通晓歌舞曲乐。还有一种说法称浑沌是象狗或熊一样的动物,人类无法看见它、也无法听见它,它经常咬自己的尾巴并且傻笑;如果遇到高尚的人,浑沌便会大肆施暴;如果遇到恶人,浑沌便会听从他的指挥。浑沌是《封神演义》中鸿钧道人的原型。

《山海经》中较早记述了混沌神话,特别值得认真分析。《山海经》第二卷《西山经》云:“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鸟,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浑敦即混沌,混沌的形象为识歌舞的神鸟。有的本子为“有神焉”,繁体的“鸟”与“焉”写法相近,传抄中可能有差错,但都讲得通。显然,这里“

浑敦”指太阳。那么浑沌怎么又与帝江联系在一起呢?帝江即帝鸿,古音“江”与“鸿”通。而帝鸿即黄帝——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始祖。袁枚(1716-1798)的《子不语?蛇王》中也说:“楚地有蛇王者,状类帝江,无耳目爪鼻,但有口。其形方如肉柜,浑浑而行,所过处草木尽枯。”这段文字把帝江、蛇(龙)、《庄子?应帝王》中的浑沌联系在一起,决非偶然。

另外,把太阳神奉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是较合理的。在人类最初的悟性中还有什么能比白天与黑夜、光明与与黑暗、太阳与太阴的对比更明显呢?古人把太阳神称做混沌,就其初义来说,因为只有太阳是具有那包纳一切、吞吐一切、涵盖一切的大光芒。敦与浑连用还见于老子《道德经》:“敦兮,其若朴;……混(浑)兮,其若浊。”黄帝与浑沌相联系还有其它许多证据。

《庄子•应帝王》中有“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的句子。又写到“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这里的记载显示浑沌的形象乃有人之情而无人之形。在《庄子•天地》中又有“彼假修浑沌氏之术也,识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内,而不治其外”浑沌之智力实在有限。这里浑沌更被人化而冠以“氏”。这些显然并不是上古凶兽原型。更为原始的浑沌形象出自《山海经•西次三经》,“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江读作鸿)也。”这里的浑沌已和传说中魔兽的形象很一致了。再到后来,《神异经》中云:“昆仑西有兽焉,其状如犬,长毛,四足,似罴(音皮)而无爪,有目而不见,行不开,有两耳而不闻,有人知性,有腹无五藏,有肠直而不旋,食径过。人有德行而往抵触之,有凶德则往依凭之。名为混沌。空居无为,常咋其尾,回旋仰天而笑。”浑沌已经完完全全是凶兽的形象了。还有一种说法,浑沌是驩兜死后的怨气所化。

关于盘古和混沌的关系,这方面观点林立,众说纷纭。在民间,开天辟地之说,妇孺皆知,常与“盘古”相联系。《子不语》中将混沌、开辟、盘古联系在一起,并出现多处。

如1)《天壳》:“浑天之说:天地如鸡卵,卵中之黄白未分,是混沌也。卵中之黄白既分,是开辟也。”

2)《奉行初次盘古成案》:“文木知王神灵,跪拜求归。王顾谓侍臣曰:‘取第一次盘古皇帝成案,替他一查。’文木大骇,叩头曰:‘盘古皇帝有几个乎?'王曰:‘天地无始无终,有十二万年,便有一盘古。今来朝天者,已有盘古万万余人,我安能记明数目?但元会运世之说,已被宋朝人邵尧夫说破,可惜历来开辟,总奉行第一次开辟之成案,尚无人说破。故风吹汝来,亦要说破此故,以晓世人耳。’文木不解所谓。”

3)《盘古以前天》:“予疑此人是前古天地将混沌时人也。”

4)《贾士芳》:“或云贾所遇道人,姓王名紫真,尤有神通。尝烹茶招贾观之,指曰:‘初烹时,茶叶乱浮,清浊不分,此混沌象也。少顷,水在上,叶在下,便是开辟象矣。十二万年,不过如此一霎耳。’”

虽然如此,但“盘古”字样,却不见于先秦典籍。在一些学者看来,“盘古”的发音,似乎有些特别,中国有无系统的创世神话,也值得怀疑。鲁迅认为,中国的天地开辟之说,已设想较高,而初民之本色不可见。也有的学者说得比较肯定,谭达先认为可以肯定中国汉代以前一定创作流传过优美的天地开辟神话。许多专家共同注意到的一个情况是,盘古可能与“烛龙”有关,烛龙的形象也类似“浑敦”和“黄帝”。

驩兜

驩兜,又作灌兜、驩头。驩头。他起源于中原地带。曾加入过炎黄部落联盟和华夏联盟。据《世本》、《大戴礼记》。《史记》《山海经》等古籍记载中。都称驩头出于黄帝系。他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古老部族。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低。大多过着半游牧、半采集和半农耕的生活。自然灾害和毒蛇猛兽不断威胁着原始人们的生存。在落后的原始生产方式的条件下。为了寻找赖以为生的食物。就不得不过着不断迁徙的生活。也必须要有广阔的环境。提供活动基地。

诗词言及驩兜的,仅有《尚书•尧典》云:“(舜)放驩兜于崇山”。

以尧为首领的部落联盟,是由涿鹿之战后华夏、东夷两大集团融合而成的,是在约4500年前后,由分属于两大集团的一些部落建立的一个以晋西南为中心的联盟,从其居地看,正好与南面的苗蛮集团活动区域的北境相毗邻。尧攻驩兜丹水之战。驩兜是三苗族中一个以修蛇为图腾的部落的首领。尧之时,他率部族从丹水下游向上游发展,威胁尧部落的安全,传说“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舜却苗民,更易其俗”。丹水即丹江,发源于秦岭东南部终南山(在今陕西商县西北),向东南流经河南,在湖北均县流入汉江,是汉江的一条重要支流。丹水流域是古代通往陕西的交通要道,土质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丹水之战极有可能是因为三苗势力向这一地区扩展而引起的,考古发现也说明这一地区是华夏族与苗蛮集团交汇、争夺的地区。如丹江边上的河南浙川江下王岗,发现一处很大的史前遗址,有关研究认为,距今5000年前后,这里是属于华夏集团先民居处地,留下了丰富的仰韶文化遗存。而距今4700—4600年前,属于苗蛮集团先民创造的屈家岭文化曾扩展到汉水上游至秦岭以南广大地区,也在下王岗留下了居住遗迹。距今4500—4300年间,这里再次成为华夏集团(具体为龙山文化先民)活动地区。可见尧舜禹伐三苗的传说是有根据的。丹水之战以驩兜族的失败而告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