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朝利
范朝利(1914年3月11日-2012年8月6日),河南省新县人。1930年参加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参加了鄂豫皖历次反“围剿”、川陕苏区反“围攻”等战役战斗,并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团参谋长、旅参谋长、纵队参谋长、冀南军区参谋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等职,参加了淮海、渡江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川南军区副司令员、军长、济南军区副司令员等职,是中共十二届中纪委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徐深吉
徐深吉(1910-2000),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一九二七年参加黄麻起义,一九三○年参加红军,一九三一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红军时期,从一名战士一直升到第九十一师师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一团团长,独立旅旅长,青年纵队司令员,新编第四旅旅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军政大学副校长兼冀南军区司令员。解放后,任华北军区副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北京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徐向前
徐向前,字子敬,1901年11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永安村。他早年加入黄埔军校一期,并参与指挥领导北伐战争,之后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共内战期间,他参与广州暴动,并指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次反“围剿”战争。之后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转战陕甘宁地区、进行长征,并到达陕北。后率领西路军渡黄河北伐,但失败。中日战争期间,他担任第十八集团军129师副师长,并参与开辟河北、山东等敌后根据地。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其率领晋冀鲁豫军区部队指挥运城、临汾、晋中和太原战役等,攻占山西全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徐向前先后担任中央政府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并在“**”期间被牵扯进“二月逆流”案。任国防部长期间,他宣布停止金门炮战。
邓小平
邓小平(1904年8月22日——1997年2月19日),四川省广平县协兴乡牌坊村人。1920年,赴欧洲勤工俭学,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红军时期,先后担任中共中央秘书、中共中央秘书长、红七军政治委员等职。随中央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政治部副主任,一二九师政治委员,中共北方局书记,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和晋冀鲁豫军区政治委员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局第一书记、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政治委员,总前委书记,第二野战军政治委员等职。建国后,任西南军区政治委员,政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秘书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央军委主席等职。
刘伯承
刘伯承(1892~1986),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领导人,现代军事家。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入学生军,参加了护国、护法战争。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组织过沪顺起义、南昌起义,先后任过中央红军总参谋长、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军事学院院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
陈赓
陈赓(1903—1961),原名陈庶康,湖南省湘乡市龙洞乡泉湖村人。192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5月,考入黄埔军官学校第一期。1926年7月,参加北伐战争。9月,被党中央派往苏联学习。1927年回国后,任北伐军第二方面军特务营营长。8月1日,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在上海中央特科工作。1931年,调任红4方面军第12师师长。32年,担任红4方面军参谋长。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长征,并担任干部团团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长,太岳军区司令员,晋冀鲁豫军区第4纵队司令员。建国后,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55年,被授于大将军衔。
桂干生
桂干生(1910——1943),原名桂本宏,河南省罗山县人。1928年参加革命。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红军时期,历任红军第十师第三十团第一营副营长,红三十二军第九十二师第二七四团政治委员,红军第九十一师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游击支队司令员,晋冀豫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晋冀豫军区独立支队兼第一军分区司令员,一二九师新编第九旅旅长,冀南军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冀南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等职。1944年,奉调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6月,任新四军第五师干部大队副大队长,率一百多名干部奔赴华中工作。在行军途中过同蒲铁路时,遭遇日伪军伏击,身负重伤,7月9日牺牲。
李菁玉
李菁玉同志(1911——1972),原名李玉沧,河北南宫十里铺人。1929年参考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党的秘密工作,曾任唐山市赵各庄煤矿军委书记、天津市委军委书记、南宫中心县委书记、冀南晋冀鲁豫特委书记、平汉县委书记。抗日战争时期,曾任晋冀鲁豫省委书记、冀南东进纵队政委、冀南区党委书记、晋冀鲁豫中央局执委兼冀南区党委书记。全国解放后,曾任华北行政委员会农林水利局局长,农业部机械管理总局局长,农业部部长助理,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等职。
卜盛光
卜盛光(1906—1984) 江西南康县人。
原名卜盛抗。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年参加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粤赣军区独立第3师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等职。1934年10月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29师东进纵队参谋长、独立旅参谋长、师政治部锄奸部部长,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社会部副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华北军区政治部保卫部部长,中共中央华中局社会部部长,第2野战军政治部保卫部部长。参加了淮海、渡江战役。建国后,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公安部部长,中南检察分署检察长,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政协副主席。1984年在武汉逝世。
肖永智
肖永智(1916~1943),湖北省黄安县紫云区油榨村肖家湾(今属河南省新县箭河乡)人。1930年4月参加红军。1931年,任红四方面军第十师少共团委书记。次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随军长征,曾任军宣队队长、师宣传科长、师政治部主任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七七二团政治委员。1939年夏,调任一二九师先遣纵队政治委员,即率部到鲁西北地区。1940年6月,一二九师先遣纵队和筑先纵队合编为一二九师新八旅,肖永智任政治委员,率部活动于冀南一带。1943年7月,新八旅与冀南第七分区合并,肖永智任第七分区政委兼地委书记。同年9月22日,日军以重兵将部队驻地临清陈官营村包围,肖永智在组织突围时不幸牺牲。
杨宏明
杨宏明(1910-1942)湖北黄安(今红安)人。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1928 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红军中历任连长、营长和团长等职。参加了长征。七七事变后,奉命到华北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40年,任八路军新编九旅副旅长,后改任冀南军区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1940年,他指挥部队参加百团大战。1942年4月,日军万余人突然包围四分区。杨宏明当即指挥部队分路突围。在战斗中不幸身负重伤,壮烈牺牲在临清县姚尔庄村麦田里。
孙毅民
孙毅民(1914——1942.4.29),原名孙景彦,河北新河县大田庄村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在冀县、枣强进行革命活动。1936年6月,在宁晋、冀县、束鹿交界处组织抗日救国先锋队。“七七”事变后,参加八路军东进纵队,任民运干事。1938年3月,调任南宫县西区战委会主任。不久,任县战委会主任兼中共南宫县委民运部长。11月调任冀南军区第四军分区政治部主任。1942年4月29日,敌酋冈村宁次亲自指挥几万名日本侵略军,分多路对冀南第四军分区党政军机关进行“铁壁合围”。孙毅民率领全体官兵英勇突围,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于临西县务头村东麦田里。时年28岁。
王蕴瑞
王蕴瑞(1910-1989)原名王永瑞。河北巨鹿人。起义的旧军官出身,解放军中40余年的著名参谋长,先后辅佐过粟裕、陈再道、陈锡联、杨成武、陈赓、邓华、杨得志、杨勇、许世友等名将。1955年在志愿军参谋长任上授少将军衔。
。
张维翰
张维翰,(1906-1979),山东馆陶(今属河北省)南彦寺村人。1929年9月,和彭雪枫、赵子众一起考入北平民国大学政治系。毕业后,任爱国将领范筑先的秘书。1937年5月,参加中国共产党。聊城失陷后,率第十支队在鲁西北与日军周旋。1939年1月,第十支队被改编为一二九师筑先纵队,他任司令员兼鲁西北行政委员会主任。1940年4月,筑先纵队与鲁西行署先遣纵队,合编为一二九师新八旅,张维翰任旅长。1942年,新八旅与冀南三分区合并,张维翰任分区司令员。1943年10月,进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47年3月,任晋冀鲁豫军区九分区司令员。1948年3月,任冀南三地委武装部长。1949年8月,任邯郸军分区司令员。建国后,任中共邯郸地委常委、邯郸军分区司令员等职。1955年授大校军衔。
杨秀峰
杨秀峰,(1897~1983)中国教育家,法学家。又名杨秀林。河北迁安人。青年时期曾参加五四运动。1929年赴法留学,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赴苏联学习。1934年回国后,在北京师范大学等校任教 。参加了一二九学生运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组建冀西抗日游击队,后历任冀西抗日游击队司令员,冀南行署主任,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华北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席,高等教育部部长,国务院文教办公室副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和法制学会名誉会长等职。1983年11月10日卒于北京。
王宏坤
王宏坤,湖北省麻城市乘马岗人,王树声之堂弟。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红十一军排长,三十团团长,第十师师长,第四军军长等职。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129师385旅旅长。1942年12月,任冀南军区副司令员。解放战争初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兼第六纵队司令员。1947年9月,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纵队司令员,同年12月兼任桐柏军区司令员,后任第四野战军五十八军军长。1949年5月任湖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1950年5月任海军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66年3月任海军第二政委。是中共第九、第十届中央委员,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文革”中犯有严重错误。1984年4月6日,经党中央,中央军委批准
:给予王宏坤同志留党察看两年的处分。1988年7月15日,经中央军委和海军党委批准,授予王宏坤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3年8月20日在北京病逝。
孔庆德
孔庆德,山东曲阜人,孔子73代后裔。1911年2月14日出生,1927年参加国民革命军,1930年12月参加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经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时历任营长、团长、冀南军区第三军分区副司令员等职,参加了阳明堡、百团大战等战役战斗。解放战争时历任旅长、纵队副司令员、军长等职,参加了上党、邯郸、邓县、襄樊和进军大别山等战役战斗。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河南省军区副司令员,中南军区炮兵代理司令员,武汉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83年10月离休;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10年9月29日在武汉逝世,享年100岁。
杜义德
杜义德(1912年5月16日—2009年9月5日),男,汉族,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3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红军时期,他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委员、团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方面军总指挥部参谋、方面军直属纵队司令员。抗战时期,他历任抗日军政大学第5大队大队长、129师随营学校副校长、129师新4旅副旅长、冀南军区第2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冀南军区指挥部副司令员,冀南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副司令员兼第10军军长。建国后,他历任川南军区司令员、解放军陆军第10军军长兼政治委员,志愿军第3兵团副政治委员,朝鲜东海岸防御指挥部副政治委员,解放军第3兵团政治委员,解放军旅大警备区政治委员,解放军沈阳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旅大警备区第二政治委员,解放军海军副政治委员、海军党委副书记,解放军兰州军区司令员、军区党委第二书记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段海洲
段海洲,河北省安平县人。早年在北平国民大学学习,后又到石友三的十三路军干部学校习武。由于石友三叛变,致使学校解散,他不得不回家隐居。七七事变后,他又在家乡组织了“青年抗敌义勇团”,后因不堪忍受赵云祥的欺压,率部参加八路军。一九三九年,由于石友三兄弟的再三拉拢,段海洲脱离八路军,投靠了石友三。在解放战争中,段海洲看到国民党的气数已尽,率部在重庆起义,参加了解放军。
高树勋
高树勋(1898年-1972年1月19日),字建侯,河北省盐山县人。出身行武,因作战勇敢,由士兵累升至师长。在参加国民党军队对苏区的“围剿”中,开始认识中国共产党,毅然脱离国民党军队,到天津寓居。抗战胜利后任新八军军长、第11战区副司令长官。因反对内战,1945年10月率部在邯郸前线起义,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高树勋曾任河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国防委员会委员等职。1972年逝世于北京。
赵云祥
赵云祥(1905—1970),又名赵渭清,字瑞清。河南郾城人,行伍出身。曾担任北洋陆军国民联军第三路特务营营长,后任特务团上校团长。1933年所部改称抗日救国军。同年八月抗日救国军瓦解,赵云祥避居天津。1936年11月,出任独立第39旅军官教导队上校队长。1937年9月,所部改编为第一集团军特务第二团,他任上校团长。1938年1月,所部改编为河北民军第二路,任少将司令。1938年下半年——1940年下半年,积极追随鹿钟麟和石友三,与八路军搞摩擦。1945年10月,所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二路军第10军,任中将司令。11月11日,率领所部在江苏盐城起义。
鹿钟麟
鹿钟麟(1884-1966),字瑞伯,定州北鹿庄人,西北军著名将领,国民党二级上将。自北洋新军学兵营与冯玉祥相识后,随冯戎马生活近四十年,成为冯的主要助手。在“北京政变”中,率部先行入城,不费一枪一弹,仅三天就控制北京全城。接着,带领军警等二十余人,直入清室,将中国末代皇帝溥仪驱逐出宫,废为平民。北伐后,曾任南京军事委员会委员、军政部次长及代理部长、河北省主席、兵役部部长等要职。在其任冀察战区总司令、河北省主席期间,曾在河北与八路军搞摩擦。
石友三
石友三(1891年—1940年12月1日),字汉章,中国吉林省长春农安人。石友三一生中投机钻营,反复无常,曾先后多次投靠冯玉祥、阎锡山、蒋介石、汪精卫、张学良、日本人和中共,而又先后背叛,被时人称为“倒戈将军”。 1928年,他火烧少林寺,给我国的佛教事业和文物古籍造成重大损失。1940年下半年,在冀南与八路军大搞摩擦时,被爱国将领高树勋活埋。
张荫梧
张荫梧 (1891-1949)。字桐轩,河北博野人。国民党晋绥军陆军中将加上将衔。中原大战晋绥军失败的祸首,抗战初期组织了号称10万人的河北民军。因和八路军争夺敌后根据地,发明了曲线救国这一名词,被中共称为摩擦专家,后被八路军彻底击溃。
抗日战争结束后,张荫梧任平汉铁路北段护路司令,不久即辞任,复任四存中学校长。后来他任制宪国民大会代表、第1届中华民国国民大会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北平后的1949年(民国38年)2月,张组织“河北民众自救会”,试图站在国民党一方夺回北平,失败后被捕。1949年5月27日,他在北平的监狱中去世。享年59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