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风有信

第三十四章 红星学校

字体:16+-

江南躺在**,反复拨打顾信彦的手机,可惜重现了刚才顾信彦拨打她电话的场景。来回折腾半个多小时,江南的手指在反复按同一个回拨按键时已经变得麻木起来。

看着手机电池一点点耗尽,想着明天早上还有事情要做,江南只好把手机放在一旁,插上充电器,幻想也许某个时刻,它会突然响起。

江南闭上眼睛,静静的躺在**,回想自己和顾信彦相处的这段时间。

两人相处时间不算长,可江南也不是当初的青涩小女生,清楚自己的一举一动,也明白如果这场恋爱存在的失败的风险。

朦胧中,江南恍惚回到了小时候。和父母在一起,父亲忙着在厨房做美味的菜肴,母亲把她抱在怀里,用干净的梳子,正在给江南梳理打扮。只是一阵噪音突然传来,眼前正在做菜的父亲不见了,在一回头,近在咫尺的母亲也不见了,自己快要编制好的辫子散开了。

“是手机响了。”江南睁开惺忪的眼皮,意识到梦境已经过去。连忙侧过身子,伸手去拿手机。

“喂,江南,赶紧起床啊,赶早点去通州,兴许哪里不一定合适,指不定还要跑到大兴一边在看看情况。”电话那头传来的不是顾信彦的道歉声,而是秦宋的粗嗓门。即使江南不接听电话,也能听的清清楚楚,因为秦宋这家伙就在一墙之隔的客厅里拿着手机大声嚷嚷着。

“这么近,还打电话,电话费不要钱啊,等一会我马上穿上衣服。”江南懒得听秦宋在那里用夸大其词的语气说话,鼻子哼了一声挂断电话后,才不紧不慢的从**下来。

穿好了衣服,推门而出,秦宋和秦清,刘之航正围在一起吃着豆浆油条。

“姐妹,说的不错,我这可是包月的电话,不打够了电话费,他们反倒过来扣费,你说我能不没事骚扰一下吗。”秦宋边吃边得意的调侃起来。

江南无奈的默不作声,先是到了卫生间洗漱一把,才回到客厅跟大家坐在一起吃饭。

“江南,今天你主要跟秦宋去通州那边看看情况,咱们是做好事,虽然办学校招生时会象征性收取农民工一些费用,但一旦学校正式开学,各种费用花销会很大。所以前期的准备工作要充足,孩子们将来还要住在学校,不仅要有合适的房子做教室,还要看将来居住的寝室面积,采光等条件。这可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不能有半点马虎,不然咱们白白辛苦一趟没有啥成就感,连农民工兄弟都会认为咱们不过是在作秀。”刘之航在一旁认真的说道。

“我明白,既然要做,肯定要认真对待。”江南连连点头,吃了两根油条,喝了一大碗豆浆后算是填饱了肚子。

刘之航有自己的公司,秦清也要去上班,貌似主意他们想出来了,真正要付诸行动的时候,就江南和秦宋这两个干将。

“你也是聪明人,他俩还不是让咱们有更多的接触时间来互相了解,增加感情交流吗。不过我可事先声明,哥们可对你没兴趣。”等江南吃饱了跟在秦宋身后,坐进汽车里,秦宋又开始在一旁调侃起来。

“嗯,你老人家眼界高,看不上我这样的小女子是不是啊。”江南笑笑,也开起了玩笑。

“那倒不是,你要是不介意,等我有了女朋友,还愿意跟着我一起过日子,并且保证心甘情愿的不打小报告,我也不反对你主动献身。”秦宋厚颜无耻的笑道。

“其实你可以去死了。”江南把头一瞥望向窗外的风景,看着飞驰而过的行人,手指紧紧贴在口袋中的手机上,希望它立刻响起。

秦宋一看江南有些愠怒,立刻打住不再开玩笑。汽车一路朝通州方向行驶过去,只是这漫漫路上,不说不笑也显得枯燥无味。秦宋很快转动脑筋,想出了新的

话题。

“江南,你觉得办农民工子弟学校的事情到底靠不靠谱?”秦宋随口问道。

“这是好事,一方面解决了孩子们的上学问题,另一方面也让农民工兄弟省心不少。怎么会不靠谱,就怕让你这样不靠谱的人去办,才真的不靠谱。”教书育人一直是神圣的事业,江南立刻口头教训秦宋一顿。

“可我觉得这事不那么简单,首先京城有多少外来人员,你知不知道。我就不给你一个具体的数字,每逢节假日只要这帮兄弟姐妹回各自的老家,整个京城就变得空空荡荡和丫一鬼城没啥区别。这么大的基数,你想想咱们办的学校能容纳下这帮人的孩子吗。如果办的好,有了名气,那些原本让孩子在老家上学的农民工兄弟,在把孩子刻意从老家带到京城。你说咱们这算是干了好事,还是坏事。”秦宋的思维一直特立独行,话糙理不糙,让江南也是若有所思起来。

“秦宋大哥,你有啥好意见,别老是耍贫嘴,说点有建设性的东西。”江南反过来问道。

“我都不想搀和,无奈我姐逼着我搅合进来。要是依照我的观点,这办理学校是好事,解决农民工孩子的上学问题值得表扬。但问题来了,咱们不可能解决整个京城所有外来人员子女的上学问题。说具体点,学校如果建立在通州,那农民工兄弟如果生活在朝阳区,是不是还要忙着把孩子先送到通州,然后在赶回来干活。虽说一个星期接送一次不算多,可这也够麻烦。”

“你有啥好主意,快点说吧,别拐外抹角的显摆了。”和秦宋接触几天,江南也算清楚秦宋的脾性。

“原本在丰益桥那边有个红星农民工子弟学校,因为租借的是工厂的房子。开放商相中了那片地,学校面临搬迁,我觉得咱们先去那边看看。都是做好事,咱们不一定非要重新竖起大旗,看看红星学校准备怎么办,咱们要是能帮一把,不是更好。”秦宋开始放慢汽车的行驶速度,想听听江南如何拿定主意。

“你姐夫和我堂哥他们这样做,也无非是想把我留在京城。去给这帮孩子教书也是好事,至于在哪里倒是无所谓。”江南算是同意了秦宋的建议。

秦宋立刻在前方变道线上拐了一个大圈,转而去丰益桥那边行驶过去。

汽车一路行驶,江南突然明白过来,秦宋怎么会知道丰益桥那边有个红星农民工子弟学校,还有开发商的事情。

“户籍问题不让这帮孩子上学也不是我制定的,作为京城土著,心里明白农民工兄弟的辛苦。这个红星学校其实也是我和一个哥们搞的,没想到才开办半年,就遇到一帮黑心的开发商。拆迁是没跑的事情,就看下一步怎么安排了。”

江南转过身瞪大眼睛看着一旁调侃的秦宋,怎么看这个油嘴滑舌的家伙,都不像他所言的那么高尚。

“我姐和姐夫都不知道这档子事,他们还把我定义在几年前没煮熟的阶段。我也没打算告诉他们。”秦宋开着车在一座高架桥下左转,顺着下坡朝南,穿过一片拆迁的平民区,很快抵达尽头。

“里面道路有些窄,咱们下来走走。”秦宋把车停靠在路旁,顺手指着里面的一条小道说道。

江南推开车门顺着秦宋指引的方向望去,里面一道生锈 铁门上挂着斑驳的牌子,上面的字迹都开始剥落。

走了没几步,江南和秦宋来到牌子跟前,看着大门紧闭,透过铁链,能看到里面偶尔有学生模样的人在走动。

“这就是你说的红星学校。”江南好奇的问道。

秦宋点点头,走到大门前,伸出穿着皮鞋的脚,对着大门框框踢了几下,震得已经生锈的铁门上不时有红色的铁锈从上面掉落。

“别欺人太甚,还没到时间,想欺负我

们,小心老汉我和你拼命。”突然从里面传来一声粗犷的大嗓门,紧接着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后,大门突然从里面缓缓打开。两三个光着膀子,头发花白的老汉,手里或者拿着菜刀,或者拿着板砖怒气冲冲的站在里面,好像要打群架一样。

“老赵,你们几个人岁数加一起,都有二百来岁了,怎么还脾气那么火爆。”秦宋耸耸肩膀嬉笑起来。

“是秦宋呀,我还以为又是开发商的马仔。”为首的老汉看清楚了眼前的是秦宋,满脸的怒气立刻消散,苦笑一声招呼身旁的几个老哥们先去一旁休息。

“这是赵大爷,以前在越南打战时,是特种兵,靠他一个人就摸清了小绿帽的炮兵营地,晚上他老人家直接给人家点了天灯,放了一把火,直接捣毁了人家的营地和设备。”秦宋一脸客气,不再像刚才那样油嘴滑舌,语气中充满了对老头的敬仰。

“这是江南,是我一朋友,前些年一直在偏远山区教书,虽然出身书香门第,但心中怀揣一颗火热的红心。”秦宋开始吹捧江南起来。

江南扫了里面一眼,这原本是倒闭的厂房,面积倒也不小,能容纳不少学生。可现在只看到操场上零散的站着几个十来岁的孩子,不知道不远处的教室内是否还有学生在上课。

“赵大爷,秦宋是来介绍我来这里当老师的。”江南直接表明来意。

“可惜啊,这里要拆迁了,大部分孩子都被家长领走了,只有住在附近的几个孩子,还陪在这里。学生都没了,原来的老师看学校没希望了,也陆续走了。”赵老头连忙招呼秦宋和江南朝屋内走去。

刚才和赵大爷站在一起的两个老头,则在不远处手把手教授孩子在练习拳脚,这倒是吸引了江南的兴趣来。

“他们是我的老战友,也是闲来无事听说我在京城搞了一个农民工子弟学校,不计报酬前来帮忙。现在老师没了,可还有几个孩子,我们也没啥文化,没法教孩子读书,只能先教孩子们一些军队里的拳术,权当是锻炼身体。”赵大爷看着空荡荡的周围,只有聊聊几个小孩子跟在两个花白头发的老头身后伸胳膊踢腿,无不感叹万分。

“你们是怎么认识的?”江南看着年龄相差那么大的秦宋和赵大爷,实在想不通这爷俩如何走到一起建立这个农民工子弟学校。

“赵大爷的儿子也算一个北漂,虽然坐在办公室属于白领,不是农民工,可因为户口问题,孩子一直在老家上学。赵大爷带着孩子来京城看望他,突然奇想要在这里办一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巧合的是,我和他儿子也算关系不错,觉得这是好事挺靠谱,就帮着先找了这么一个地方。起初是孩子的妈妈当老师,后来规模扩大了,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兄弟把孩子送到这里来,我们又临时聘请了几个老师来照顾孩子。可开发商看中这块地,大家一看没辙了,大部分都散了,就剩下赵大爷他们几个留在这里处理后面的事情。”秦宋掏出烟刚想点燃,冷不防被赵大爷一脚踢飞。

“年纪轻轻抽什么烟,小心的肺癌。”赵大爷声若洪钟说道。

江南一瞅秦宋的狼狈,在看看赵大爷年岁虽高,可身手了得,捂着嘴巴偷偷嗤笑起来。

秦宋把原本想在通州搞学校的事情,告诉了赵大爷,想从他这里听取些意见。这个厂址肯定是保不住,要想继续办学校,选址是唯一的出路。

江南只想简单的教书,至于选址办学校这样复杂的事情,还是决定让秦宋和赵大爷他们商量去吧。

站在空旷的厂子里,望着不远处练习拳脚的几个半大的孩子,江南忘记了和顾信彦误会的悲痛,好像回到了以前教书的日子。只有和这些思想单纯的孩子在一起,江南才感到一丝安全和无所顾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