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根基

第四章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确保政治立场不动摇_三、坚持党的领导,增强“四个自信”

字体:16+-

三、坚持党的领导,增强“四个自信”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根本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体说来,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根本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增强“四个自信”。

习近平同志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党;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关键在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中华民族的命运所系。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脑子要特别清醒、眼睛要特别明亮、立场要特别坚定,绝不能有任何含糊和动摇。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探索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

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科学的理论来源于伟大的实践,同时又反过来指导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总揽全局,提出并践行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指导我们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邓小平同志曾说,“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

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这一先进的制度体系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础之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而形成的符合中国特色的制度体系,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特点和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国家或政党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价值的积极认同、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对自身文化及其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提出坚持文化自信,是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彰显了我们党鲜明的文化立场,进一步凸显了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的重要地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