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陶瓷古瓮
监控屏幕里。
新娘洗完脚,她靠在**休息,一整天,她好像什么东西都没有吃。而阴婆子做完这事情就出去了。
然后屏幕里持续着小新娘一直躺在**的静止画面。
入夜后,村里阒然一片,黎小娥的家很安静,虽然有亲属来,但几乎没有人说话。做事的好像都很明白整个流程似的,都在做着自己应该做的工作。
我盯着监控画面,一直熬到夜里十一点多,困乏极致,一天折腾都没有休息。
我的助手还有亦萱离初晴都靠在车里的软座上睡着了,车子很窄,大家相互拥挤着蜷缩成一团,灵媒大师老拓也闭目养神。
我刚眯眼打个盹,昏沉甸甸的,余光中只觉得车窗外一个黑影,我陡然一个激灵,车窗外面有东西!
“谁?!”我大喊了一声。
车门一下子被猝不及防地拉开了,原来翻译阮突然从外头提了一个小红色塑料袋,里面鼓囊囊的。
这家伙什么时候出去的我都不知道,怪了。
“来来来,吃点东西。”阮一脸的笑意,同时把袋子撑开。
“什么东西?”烨磊听到吃的跟猫见了腥味就醒了。
“我们越南的特产小吃,毛鸭崽蛋!”阮边说边从里面掏出一颗来递给我。
我攥在手里闻了闻,很是腥。
车里的所有人也都被我们的说话声吵醒来,看到是翻译阮给我们带来夜宵,都纷纷表示感谢。
不过亦萱看着那毛鸭崽蛋满脸的排斥:“这鸭蛋还能吃么?”
翻译阮笑道:“当然可以吃啦,这种毛鸭崽蛋上佳菜鸭崽蛋又称毛蛋,是越南极具特色的小吃,越南大街小巷的小吃摊随处可见呢。”
翻译阮率先吃了一个给我们看,一股怪味弥漫,亦萱差点没看吐了。
原来所谓的毛鸭崽蛋是越南人将孵了十多天刚成型的鸭蛋,煮熟后,去掉外壳,然后加入柠檬汁、蒜米、辣椒、薑片、香草等佐料吃的一种小吃。
鸭崽蛋打开壳后可以看到小鸭的头部、身躯、翅膀和脚都已隐约成型,嘴甲很白嫩,黑黑的大眼睛还没有眼皮,翅膀上刚长成的毛,脑壳和身躯上可以看到红红的血管,其腥味特别重,完全靠佐料压住腥味,但这却是越南人最喜欢的小吃之一。
据说这道菜对治头痛特别有效,而且极补,特别是对新婚夫妇来说。
只不过我们几个人不要说胃口了,如此粗粝狂野而原始的食材,就是饥肠辘辘也咽不下。
翻译阮极力推荐,看他盛情难却我拿了一个咬了一小口,咦,还别说,味道虽然怪异,但是吃起来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难吃。
“看,监控画面!”
正吃着,离初晴突然说。
我们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了笔记本的屏幕上。
阴婆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回到房间了!
她手里多出一样怪异的东西……
一个包裹。
她拆开后,我们看到老阴婆手里捧着一个陶瓷罐子,抑或不能称之为罐子,更类似是一种瓮,大肚小口。形状像是一个椭圆形的鹅蛋,然后在中间有个凸出的耳状的管洞。
可能这么描述大家还是觉得模糊,这么说吧,这玩意就跟一个锤子一样,还有一个柄,但是手柄很短,像是个喇叭状,而锤子是空的,椭圆形的空心状。
我看不明白,老拓已经阴婆是做什么了,他微微点头,指着屏幕里阴婆的动作,说:“这东西叫‘鬼瓮’,而‘听瓮’,阴婆是为通灵做的准备工作。”
听瓮通灵!
老阴婆端来了一盘水,将一团灰烬搅拌其中,水黢黑一团,然后又将瓮放置在水中,自己喃喃说着什么。
小新娘是衣服上有我们的监听器,房间里的任何声响都逃不过监听器的耳朵,不过阴婆子说的话很快,模糊不清,我紧锁眉头问翻译阮:“阴婆在说什么?”
翻译阮摇着头:“听不出来,这是不是我们越南人的话嘛。”
越南有越南话,当然也有越南的‘鬼话’。而且他从画面看阴婆子的模样,似乎感觉到十分恐怖阴森,仿佛浑身长了刺,又道,“我、我出去一下。”
大概是翻译阮不想见到什么可怕邪恶的东西。
灵媒大师老拓目不转睛道:“阴婆用的是一种很古老的通灵方法,她会把瓮埋在水里,用烧过的黄纸灰烬搅拌,把水搅黑,鬼魂会藏匿在这盘黑水中,如果通灵交流,那么那个瓮漏在水面上的像是耳朵的管洞,里面会传出鬼语。”
我顿悟,可能听瓮对于普通人来说很费解。
听瓮其实是有真实的记载,早在战国时代的《墨子》一 书就记载了“听瓮”。这种“听瓮”是用陶制成的,大肚小口,把它埋在地下,并在瓮口蒙上一层薄薄的皮革,人伏在上面就可以倾听到城外方圆数十里的动静。
到了唐代,又出现了一种 “地听”器。它是用精瓷烧制而成,形状犹如一个空心的葫芦枕头,人睡卧休息时,侧头贴耳枕在上面,就能清晰地听到三十里外的马蹄声。
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在他著名的《梦溪笔谈》一书中介绍了一种用牛皮做的 “箭囊听枕”。他还科学地指出,这种“箭囊听枕”之所以能够听到 “数里内外的人马声”,是因为“虚能纳声”,而大地又好像是一根 “专线”,连接着彼此两个地点,是一种传递声音信号的媒介。
在江南一带,还有一种常用的 “竹管窃听器”。它是用一根根凿穿内节的毛竹连接在一起的,敷设在地下、水下或隐蔽在地上,建筑物内,进行较短距离的窃听。
这些都是古时听瓮的雏形。
最玄乎是宋史《民野传》里就有几段话记载听瓮是发生的离奇事件,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超自然现象,据记载,当时一小僧用师傅平生最爱的紫铂埋在师傅圆寂的地方,顺便扣上了一个熬药的瓮,结果瓮内传出已逝去师傅的声音,跟小僧说他十分难受,浑身发烫。小僧吓坏了,跑到后院时,发现离师傅圆寂的地方有一间茅闾着火了,赶紧叫人帮忙灭火。
这个听瓮通灵的渠道也流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