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这面镜子

“金字塔”和“十字架”

字体:16+-

“金字塔”和“十字架”(1/3)

我很钦佩前辈翻译家想像力之丰富,把埃及法老的陵寝,译成“金字塔”,把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标志,译成“十字架”。不但符合严复所云翻译三原则“信、达、雅”的标准,而且充分体现出汉字的象形功能。我也很诧异时下翻译家应急力之不足,对于纷至沓来的新事物,特别是电器,简直来不及用汉字定名,表现得束手无策,就只好让“卡拉OK”、“VCD”、“BP机”登堂入室,不伦不类地混迹汉字之中。如果造字的老祖宗仓颉再世,看到这些洋字码夹在方块字中间,一定会发出九斤老太之憾吧?

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除了非洲丛林中极封闭的部族,都不可能隔断与世界的交流,都不可能不吸收一定数量的外来语。汉语也是如此,早先的“葡萄”、“菠菜”、“胡同”、“涅槃”,稍后的“干部”、“雪茄”、“咖啡”、“可可”,就是这样从西域,从佛教,从日本,从西方引进来的直接译音的词语,年长日久,约定俗成,外来语被接受和溶入,也丰富和扩展了汉语言。因此,在这个世界上,除非与世隔绝,尚未开化的部落,除非极端保守,妄自尊大的民族,通常不拒绝外来语。

三十年代的中国作家,当时比较新潮一点的,如创造社,如狂飚派,都喜欢在作品中使用外来语,以示赶上时代。不说“政变”,而说“苦迭打”,不说“香烟”,而说“淡巴菰”,不说“电话”,而说“德律风”,不说“无产者”,而说“普罗阶层”。甚至在当时知识分子的口头语中,什么“小布尔乔亚”,什么“罗曼蒂克”,也是很普遍的,一时间,竞相时髦,蔚为风气。

但是,凡比较完备的语言文字体系,由于其自身的历史传统,所形成的无比丰厚的文化积累,广博的知识结晶,必然会

出现浩如烟海的词语,因此在与外部世界交流的过程中,是不存在语言文字对应上的困难。三十年代故弄玄虚的新潮作家,到了四十年代,进入全民抗日,大众文学阶段,正如时下炫耀新术语的作家,终于返璞归真一样,外来语风便渐渐式微了。

由于汉语拥有五千年的使用历史,拥有差不多占地球四分之一人口的使用者,是世界上强有力的语种之一,有其涵盖世象万物的充分表现力,几乎没有它不可转译的一切,因之毫无必要舍近求远,全盘照搬,反而显得估屈聱牙。严格地讲,汉语对于外来语,并不是十分亲和的。全世界许多语种都径称“TV”,而汉语却说“电视”。原来用音译的“莱塞”或“镭射”,终于还是“激光”这个词语,成了被公众接受的名称。即使非用不可的外来语,国人也会努力使其本土化的。“金字塔”和“十字架”,便是将外来语汉化的最好例子。

当然,也有些太崭新的事物,一时找不到相对应的本土词语,例如我们大家都在吃的“冰淇淋”,例如早先时常提到的“布尔什维克”,便采取意音并译,或直接音译,也不是不可以。但像这两年“卡拉OK”,“VCD”,“BP机”原封不动地搬到汉字书写语言中的怪现象,却是中国文字史上少见的。

现在,每天晚间电视台的黄金时间,至少有三四家制造“VCD”的厂家在做广告,既然有“光盘”,有“影碟”的中文译名,为什么放映“光盘”和“影碟”的机器,非要用“VCD”这三个拉丁字母,而不用“光盘机”,或“影碟机”,更符合汉语规范呢?其实,“BP机”本有个很贴切的意译名称“呼机”和音译名称“拷机”,但一定要用上费解的拉丁字母的“BP”,就很难理解究竟为什么了。再说“卡拉OK

”的作用,不就是陪着唱歌嘛,称做“伴唱机”,或参考“留声机”叫做“伴声机”,不比来自日本话的什么“卡拉”,什么“OK”,更名正言顺吗?

我想,中文的表达能力,对于新事物不至于词穷得必须借助于洋文吧!所以,对屏幕上或文章中出现的“VCD”、“卡拉OK”、“BP机”字样,真像吃米饭时,嚼着一粒石子似的硌牙,很不舒服。其实,中古时期,那些翻译佛教经籍的僧人,比起现在翻译电器名称的语文专家,要困难得多。但他们宁肯造字,例如用“口”旁加“牛”,加“奄”的音译办法,也绝不在汉字中夹用梵文,破坏方块字完整之美。我曾经在广东虎门禁烟展览馆里,看到清政府两广总督发布的文告,所有外国人的姓名,不厌其烦地一律音译,再加以“口”旁区别,显然是受到古代译经的启示。满清作为统治者入关,也只是把满文与汉文并列书写,并不将两种文字混杂一起。抗日战争时期的沦陷区,有过所谓“协和语”的出现,如将“岁”写成“才”,如将“的”或“之”写成“の”,曾是每个中国人引以为耻的事情。

因此,夹用外国字母,不仅仅是文字的规范化问题,书面的形象美观的问题,更大程度上,是关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自身的文化尊严,是不应该等闲视之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武术,随着功夫片流行海外,被许多西方人迷恋,有的不远千里到少林寺来学艺。还有,我国豆腐的营养价值,也越来越被西方人看好,在很多的超市里可以买到。于是,在他们的语言中,也有了“功夫”、“豆腐”这样一些出自中国的外来语。但他们也是采取直接音译的方式,而不是把汉字的“功夫”、“豆腐”,嵌在英文或法文当中,难道不能引发我们一些思考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