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历史:中英签订关于香港问题联合声明

三、中英正式签署公报

字体:16+-

三、中英正式签署公报(1/3)

●邓小平说:“在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后,香港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

●周南严正指出:“我们撤回我们的方案,这个不算数了,撤回方案的后果你们负责。”

●邓小平对中外记者说:“豪外交大臣同中国领导人谈得很好,效果也很好,值得祝贺。”

● 中英正式签署公报邓小平主张成立联合小组

1984年6月22日上午,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香港工商访问团。

国务委员姬鹏飞会见时在座。

以香港工业总会主席唐翔千、香港总商会主席唐骥千和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会长倪少杰为首的香港工商访问团是6月19日到达北京的。

在会见中,邓小平郑重地对香港工商访问团说:

香港人要有志气,有信心把香港管理好。

邓小平在会见访问团时表示相信,爱祖国、爱香港的香港人一定能把香港管理好。

邓小平说:

在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后,香港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这些,我们已讲过很多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有两个传统:第一是不信邪,在世界的大风大浪面前稳如泰山,对什么样的风浪也不害怕;第二是中国人说话是算数的,这一点也是被世界所公认的。

邓小平接着说:

有人担心将来政策会不会变。可以肯定地说,只要政策对,谁也变不了。三中全会以来的政策,首先在农村见了效。如果政策变了,80%的人口的生活水平就要下降。正确的政策不是哪一个可以改变得了的。

在这次会见中,唐骥千和倪少杰也讲了话。他们对1997年后香港的社会制度在50年内不变表示欢迎。

近两个小时的会见,是在充分信任和坦率的气氛中进行的。

6月23日上午,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香港知名人士钟士元、邓莲如和利国伟。

当时,邓小平强调指出:

中国政府为解决香港问题所采取的立场、方针、政策是坚定不移的,是符合500万香港人的利益的。

邓小平说:

你们来了解一下北京,了解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了解一下中华民族是有好处的。我们希望能同英国就香港问题达成一个符合中英两国人民利益,同时也符合香港人利益的好协议。

邓小平接着说:

两年来,我们同香港人士进行了广泛的交谈,香港真正的民意我们是知道的。我们提出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做法是充分考虑了香港的实际情况的。

邓小平说:

我们主张成立中英联合小组,是为了逐步解决好过渡时期的问题。我们希望这13年保持稳定繁荣,但肯定有破坏力量,我们要对付,香港人必须意识到这一点和对付这种破坏力量。

邓小平最后郑重地说:

我相信,香港人有能力管好香港。中国人不是低能的。

邓小平的讲话,通过新闻媒体,在海内外广为传播,使“一国两制”构想更加深入人心。

但是,撒切尔夫人的考虑与中方不同。1984年7月4日在首相府开会讨论设立中英联合机构时,她仍表示担心:

这个组织在过渡时期会变成港督以外的另一个权力中心,或者更糟,造成中英共管印象而摧毁港人信心。

撒切尔夫人强调英方只能接受可以体面地向议会推荐的协议;在谈判中应将联合小组的驻地问题搁置,待解决了该小组的体制、职权和其他争议之后回头再议。会议经过激烈争辩,决定派外交大臣杰弗里·豪在柯利达陪同下访华。

行前,柯利达要求首相授予外交大臣便宜行事的权力,遭到撒切尔夫人拒绝。但她同意修改将由杰弗里·豪转交的她致中国总理的信函,向中方暗示推迟联合小组进驻香港的时间可能对英方比较方便。

英国外交大臣杰弗里·豪途经香港时,香港行政局议员向他表示,反对联合小组常驻香港,要求将设立的时间推迟至1990年,并建议该机构在1997年后继续存在若干年。吴学谦迎接杰弗里·豪一行

1984年6月初,杰弗里·豪递给吴学谦一个口信,建议立即成立工作小组,其任务是集中精力起草协议的主体部分,以中国的“十二条”为基础,而伊文思和周南他们继续围绕协议主体之外的部分进行磋商。

中国政府表示赞同。

1984年6月12日到13日,中英举行第十六轮会谈。在这次会谈中,双方商定了工作小组问题。

6月13日下午发出的新闻公报宣布:

双方同意,为了实现就香港问题尽速达成协议的目的,成立一个工作小组以讨论双方所提出的文件。在各轮正式会谈之间,该小组举行全日会议,并于6月18日起的一周内在北京开始工作。工作小组中的中方小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柯在铄大使为首。工作小组中的英方小组由联合王国外交和联邦事务助理次官魏德巍博士为首。双方的小组分别向各自的政府代表团团长负责,双方团长继续负责全面谈判的工作。

6月18日,魏德巍与英方工作小组其他成员若彬?麦克拉伦、外交部法律顾问弗雷德?巴柔斯和香港政府法律起草人盖利?那扎雷斯来到香港。

他们与尤德会晤后,赴北京参加6月21日与柯在铄率领的中方工作小组会谈。谈判开始加速前进。

中英谈判进入收尾阶段,大局已定,但是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尤其在关于过渡期设立中英联合委员会问题上。

中方认为在过渡时期里会遇到一些重要问题需要处理,必须得有一个常设机构,来组织商讨解决办法,协调中英协议的执行。

早在杰弗里·豪4月访华时,表示可以协调。但在谈判桌上英方坚决反对中方这个建议。英方认为它会成为香港的第二个权力中心,使港府变成“跛脚鸭”。

英方采取一贯做法,把中方这个建议和他们的观点透露出去,广造舆论,企图迫使中方收回建议。

由于双方立场严重对立,致使中英谈判在这个问题上陷入僵局。为了打破僵局,英国政府派外交大臣杰弗里·豪再次访华。

7月27日,应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吴学谦的邀请,英国外交大臣杰弗里·豪于当天下午抵达北京,开始对中国进行为期4天的工作访问。

这是杰弗里·豪今年4月访华后的又一次来访,他将同中国领导人就香港问题深入地交换意见。

到机场迎接杰弗里·豪一行的有外交部部长吴学谦、外交部部长助理周南等。

杰弗里·豪的随行人员包括英国驻华大使伊文思,香港总督尤德和外交部副次官柯利达。

吴学谦于杰弗里·豪抵达前在机场上对记者说: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会谈已进行十九轮,这些会谈是有益的,是有进展的。我期待着同杰弗里·豪外交大臣就香港问题中还需要解决的那些问题广泛深入地交换意见。我相信只要双方本着互相信任和合作的精神进行努力,我们就香港问题中那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举行的会谈将会取得新的进展。

杰弗里·豪一行住在钓鱼台。

7月28日中午,周南安排了一次会见,请柯利达、高德年等人吃午餐。

在宴席间,周南说:

现在已经到了这样的时刻,这个问题需要早一点解决。联合小组必须进驻香港,除了明确规定任务之外,进驻的时间可以晚点儿。1984年年底正式签署协议,可以1988年1月1日进驻,到2000年结束。

周南严正指出:

这是中国最后的方案。如果你们还不接受,我们撤回我们的方案,这个不算数了,撤回方案的后果你们负责。

后来,柯利达在他的回忆录里讲,说他坐飞机,本来时差还没有倒回来,吃饭的时候正昏昏欲睡,一听到这个情况猛然惊醒,意识到中国要摊牌了,不能不严肃地对待。

柯利达这样写道:

我睡眠不足。从家出来第一个夜晚就主要跟杰弗里·豪和高德年一起在飞机的后舱里,为联合联络小组起草的职权范围进行反复修改,对跟能豪饮茅台的周南先生共进午餐并不十分感兴趣。但是,他的信息令我顿时清醒过来。他说中方有一些重要的领导人会议即将迫近。他们会影响香港。那就暗示着悬而未决的问题必须在未来的2到3天内解决。否则,中国人就会收回原先所提出的方案,谈判就会失败。

午餐后,柯利达马上跑到他们住的楼,把这个情况向杰弗里·豪和港督尤德等人作了汇报。

杰弗里·豪听完后说:“你不要在屋子里谈,屋子里可能有中国安的窃听器。咱们到外边,找个大树底下谈。”

当时,正值7月份,骄阳似火。后来,杰弗里·豪回忆起到时的情景时,有说:“天晓得大树底下是不是也有窃听器。”

杰弗里·豪指出:“这是中国底线,不能再拖延和僵持了。”

但尤德不同意,他说要逼中国做更大的让步,最好能打掉联合小组。

但英方多数人还是认为搞不好要破裂,要马上向伦敦发报提出建议。

将向全世界提供解决国家之间历史遗留问题的范例。

在会谈中,邓小平表示赞同已经达成的重要协议。他还重点谈了对13年香港过渡时期的忧虑和对英国的希望。

邓小平说:

坦率地讲,在香港问题上,我们非常关注13年过渡时期,只要过渡时期安排好了,我们并不担心1997年后的事情。

邓小平希望香港在过渡时期内,不要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希望不要出现动摇港币地位的情况。

第二,中国同意可以批出1997年后50年内的土地契约,而且同意港英政府可以动用这种卖地收入,但希望用于香港的基本建设和土地开发,而不是用作行政开支。

第三,希望港英政府不要随意增加人员和薪金、退休金金额,那将会增加将来特别行政区政府的负担。

第四,希望港英政府不要在过渡时期中自搞一套班子,将来强加于香港特别行政区。

第五,希望港英政府劝说有关方面的人不要让英资带头转走资金。

邓小平指出:

虽然我们希望过渡时期不出现问题,但必须准备可能会出现一些不依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问题。

邓小平与杰弗里·豪的会谈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邓小平表示信任英国人民和英国政府,希望撒切尔夫人来正式签字,并希望英国女王访华。

7月31日下午,杰弗里·豪离京飞往香港。

8月1日,杰弗里·豪举行记者招待会,他宣布,“中英双方在达成有关文件的形成和内容的一致意见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这些文件将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形式,清楚和明确地列出对香港前途的各项安排。

杰弗里·豪详细介绍了协议的主要内容和尚在继续商谈的问题,如土地、民航和国籍等。同一天,中英双方公布成立联合联络小组的协议。

英国外交大臣杰弗里·豪的两次访华,对推动谈判进展作用巨大。

不仅中国领导人对杰弗里·豪作了高度评价,撒切尔夫人也对他大加夸赞。她说:

虽然我们对谈判的可能结局有时发生争吵,但杰弗里·豪总是善于推动谈判的实际进程,他与柯利达等4月和7月的两次访华,成功地达成了在联合联络小组问题上的妥协,他经过耐心的会谈,最后保证了协议的达成,使我们重新获得中国人的信任,因而为我返回北京签署联合声明铺平了道路。

的确如此,杰弗里·豪两次访华,不仅推动和加速了香港问题谈判的成功,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扫除了1年多来英国政府在谈判中设置障碍给中方留下的阴影,为中英全面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契机。

当然,中英谈判能够取得成果,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中央领导的正确决策,赢得了港人的一致拥护。中英双方达成最终协议

1984年8月,中英双方又举行了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二轮会谈,主要研究解决了遗留的具体问题,如土地、国籍、民航等。

第二十二轮会谈后,两国外交机构加速运转,要最后敲定协议的每一个字。

9月15和16日,杰弗里·豪向吴学谦发出书信,提出在协议中加进1997年后香港立法机关“由选举产生”和行政机关“对立法机关负责”两个规定。

经过考虑,中国政府同意了英方的要求。

9月18日,中英双方就包括驻军、选举、协议文本草案在内的全部问题达成协议。

关于国籍问题。经协商,英方同意以备忘录形式声明,原被称为英国属土公民的香港居民,从1997年7月1日起,不再是英国属土公民,但仍可使用英国签发的护照而不赋予在英国的居留权。

中方同意以备忘录形式声明,所有香港中国同胞,不论其是否持有“英国属土公民护照”,都是中国公民、中国政府自1997年7月1日起,允许原被称为“英国属土公民”的香港中国公民使用由英国政府签发的旅行证件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旅行。

但上述中国公民不得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和中国其他地区享受英国的领事保护的权利。

关于民航问题。原来香港航空权由英国直接控制;启德机场在法律上被视为英国的一个国内机场;英国政府代表香港签署对外航空协议,以香港的飞机着陆权交换英国飞机飞越或降落他国的权利,从中获得巨利。

同时,在香港航空业的经营方面,英资集团也居垄断地位。1997年中国收回香港主权后,英国上述特权将自动消失。

中方为保持香港做为国际和区域航空中心的地位,同意香港特别行政区继续沿用原在香港实行的民用航空公司管理制度;承认目前在香港注册并以香港为主要营业地的航空公司可继续营业,承诺经中央人民政府具体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可以续签或修改现有的民航协定。

这就使香港特别行政区在维持和发展自己的空运制度上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同时照顾了已在香港注册并以香港为主要基地的英资航空公司的利益。

关于土地契约。双方商定:已由港英政府批出的1997年6月30日以前满期的土地契约,可以续期到2047年6月30日,不补地价。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以前,港英政府可以批出租期不超过2047年6月30日的新的土地契约,但每年批出的新的土地,限于50公顷。所得地价净收入由港英政府和日后的香港特区政府平分,全部所得必须用于香港土地开发和公共工程,不得另作他用。

本协定生效时,双方在香港成立土地委员会,负责处理相关事宜。该委员会将于1997年6月30日结束。

关于驻军。7月31日,英国外交大臣仍对邓小平表示,英国希望1997年后中国不在香港驻军。

邓小平表示拒绝。

最后,英方表示同意中方意见: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派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负责防务的部队,不干预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内部事务;香港社会治安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负责维持;驻军军费由中央人民政府负担。

关于选举。9月中旬,英国外交大臣与中国外交部长通过互换信件商定: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在当地通过选举或协商产生;立法机关由选举产生;行政机关必须对立法机关负责。双方未就选举方式问题进行讨论。

9月19日,伊文思向记者宣布,双方代表团已完成了协议草案,并已送交各自政府“加以考虑”,因此没有必要举行第二十三轮会谈了。

9月20日,英国内阁批准英中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协议草案,并同意在北京草签。中英在北京草签联合声明

1984年9月26日,中英两国政府代表团团长在北京草签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这个协议包括一个主题文件和三个附件。主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3个附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香港的基本方针政策的具体说明》、《关于中英联合联络小组》和《关于土地契约》。

至此,长达两年的中英谈判圆满结束。3个附件及双方准备交换的备忘录于当天同时公布。此外,还附有双方关于国籍问题的备忘录。

9月26日10时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西大厅,两国谈判代表团举行庄严的联合声明草签仪式。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周南和英国驻华大使伊文思,分别代表两国政府草签《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联合声明”得到香港市民的广泛支持,这是因为,“联合声明”所勾画的“一国两制”,“高度自治”,“港人治港”等远景,为香港未来50年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在中英草签“联合声明”的当天,港英当局散发英国的《中英关于香港前途的协议草案的白皮书》。“白皮书”包括“联合声明”全文和3个附件及备忘录。

“白皮书”在“联合声明”前面写有“引言”,后面写有“注释”。“引言”说,中英协议“是两个主权国家所能达成的最高承诺”,是一个“符合香港人的需要和意愿的协议”。

英国政府还在此申明:“要更改这份协议是没有可能的”。“目前的选择就是在一项双方同意而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协议下,把香港归还中国。这并不是英国政府设法强使香港人接受的选择,而是一项历史事实遗留给香港人的选择”。

草签完毕,全场的气氛活跃。香港《文汇报》驻京记者程翔说:

亲眼看到这一幕,非常高兴。中英两国政府本着友好合作和互相谅解的精神,就香港问题达成圆满的协议,这是符合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十亿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的。

香港《快报》女记者曾慧燕说:

今天亲眼看见举行草签仪式,做为一个香港记者,做为一个中国人,怎不激动呢?现在草签完了,大局已定,希望两国政府认真实践诺言,保证香港的稳定和繁荣。

在草签仪式结束之后,新

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也有助于亚洲的和平与稳定。

许多国家驻联合国的代表和人士,纷纷向中国外交人员和记者表示祝贺。他们指出,中英协议有利于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稳定、和平与发展,将会受到各国的普遍欢迎。

香港各界人士表示对香港前途充满信心。

港督尤德昨日对新华社的记者说,他相信“一国两制”的构想会成功。中英协议构成香港发展新阶段的蓝本,坚信港人一定能够为自己缔造美好将来。

香港知名人士霍英东说:

回想起邓小平主任曾让麦理浩爵士带给香港人一个口信,说“请投资者放心”,当时还不甚理解,如今看了协议,很多人都放心了。对香港有了信心,就应该争气。展望前景,香港大有可为。

中华厂商联合会通过的一项立场书指出:

中英《联合声明》发表后,香港工业前景是明朗的,厂商对长远性投资应可作出决定;放心发展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工业,改善产品素质,对工业多元化和出口竞争,将大有帮助。

中华总商会青年委员会成员王敏刚也认为,“联合声明”就土地、税制等问题作了明确指示,使工业投资,更有信心。

香港船王包玉刚高兴地表示,他对香港前途协议草签感到很满意。中国总理在公报上签字

1984年10月4日至9日,香港各区议会先后举行会议,讨论“联合声明”,大多数议员表示接受,少数议员对土地、国籍、基本法和驻军等问题,认为有进一步澄清的必要。

10月9日,市政局会议通过接受关于香港前途协议草案并向市民推荐。

10月15日到17日,立法局会议经过3天辩论后,18日通过罗保动议,决定接受并向港人推荐“联合声明”。可见,港人已从整体上接受了中英“联合声明”。这在股市表现上也得到反应。“联合声明”草签之前的9月20日,恒生指数再次突破1000点大关。

按照国际惯例和中英双方达成的谅解,在草签之后,“联合声明”文本不得进行任何改动。要么全盘接受,要么全盘拒绝。

11月,中国人大常委会在北京召开。

在这次会上,吴学谦提请审议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协议,他在报告中说:

彭真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各位常务委员:

我国政府同英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会谈,历时两年,已于1984年9月18日圆满达成了协议。两国政府代表团团长在9月26日进行了草签,协议全文也于当天公布。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协议包括一个主体文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和三个附件。三个附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香港的基本方针政策的具体说明》,《关于中英联合联络小组》和《关于土地契约》。此外,两国政府在正式签署协议时,还将就部分香港居民的旅行证件问题互致备忘录。

中英两国关于香港问题的协议,是双方本着以大局为重和友好合作的精神,经过慎重和耐心的谈判达成的。协议确认了我国将在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同时载入了我国政府对香港的基本方针政策,并作出了使香港保持繁荣和稳定的其他各项安排。香港问题的圆满解决,完全符合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值得庆贺的重大历史事件。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中英正式建交以来,中英两国关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有着良好的发展。现在,两国政府又本着友好合作、互谅互让的精神,通过和平谈判,就香港问题达成圆满协议。这就消除了在两国关系前进的道路上存在的障碍。中英两国对于保持香港的繁荣和稳定有着共同的利益。我们相信,中英两国将本着在会谈过程中所体现的友好合作精神,在过渡时期中进一步密切合作,以保证协议的顺利贯彻执行。我们也相信,随着香港问题的圆满解决,两国之间已有的友好合作关系,必将获得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现在,我谨代表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协议的全部文件,连同以上报告和说明加以审议。

大会审议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11月30日,香港行政、立法两局非官守议员组成12人代表团赴伦敦,列席旁听英国国会辩论中英关于香港前途问题的协议。

他们行前发表《两局非官守议员立场书》,除提出若干细节表示“忧虑”、“疑问”外,还要求基本法起草委员会、中英联合联络小组都应有香港人参加。

12月5日,英国国会经过辩论批准了“联合声明”。

12月18日,撒切尔夫人在外交大臣杰弗里·豪的陪同下,应邀来北京正式签署中英“联合声明”。英国首相这次来访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渡过的。

艰巨的谈判已经结束。撒切尔夫人看到,香港行政局非官守议员在作出某些保留的情况下支持英国政府与中国政府达成关于香港问题的协议。

撒切尔夫人把来京签署协议的主要目的,看作促进中方对英国在过渡期管治的信任和执行“联合声明”的责任感。

12月19日,邓小平在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说,香港问题已经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这个问题不解决,在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总存在着阴影。现在这个阴影消失了,两国之间的合作和友好一片光明。

撒切尔夫人对邓小平这一评价表示完全赞同。她说,回顾我两年多以前初次在这里同您见面以来,我们已经取得了多么大的成就。双方的了解也加深了。

撒切尔夫人特别赞扬了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最有天才的创造。

邓小平说:

这个具有国际意义的构想应该归功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实事求是。而这个构想也只有在中国的实际情况下才能提出。

邓小平强调说:

两年来的事实证明这个构想是行得通的。人们担心中国是否会忠实地执行这个协议。我们要告诉全世界人民,中国是信守自己的诺言的。

谈到香港的现行制度将在1997年以后保持50年不变的设想,邓小平说:

这一设想不是随便提出来的,它的根据是中国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及中国要赶上发达国家水平的宏伟目标。中国要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之后还要用几十年时间才能达到真正发达起来的目标,因此对外开放政策在下个世纪是不会改变的。

撒切尔夫人说,她坚信“一国两制”的构想是行得通的。对外开放政策也必将给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带来很大的好处。

邓小平对“一国两制”的构想作了进一步的阐释。他说:

我们说两种制度,是因为中国的主体部分,有十亿人口的部分,实行的是社会主义。这个主体是个很大的部分,我们是在这个前提下允许一个小的地区存在资本主义的,因为这种做法有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我们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也是因为它有利于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谈到国际问题,撒切尔夫人对当前的核军备、外层空间武器的竞赛表示严重的关切。她请邓小平谈谈他对当前国际形势的见解。

邓小平说:

我们希望美苏关于裁减核武器的谈判能取得进展,希望能打破僵局,因为这是符合全世界人民利益的。

邓小平最后请即将前往美国的撒切尔夫人转达他对里根总统的问候,以及对他再次当选美国总统表示的祝贺。

当天17时,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李先念等人步入人民大会堂西大厅。

等候在大厅里的中英双方高级官员,以及特邀的101位香港各界知名人土响起热烈掌声。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不停地向大家挥手致意。

西大厅里装饰得格外富丽庄严,香港的代表站在签字桌左前方的台阶上,上百名中外记者站在右前方的台阶上。

签字台后面是我国家领导人和60多位中英双方官员。长达4米多长的签字桌安放在大厅中央,面对大厅正门。

桌上铺着墨绿色的绒布,桌中央摆放插有中英两国国旗的精制旗架,旗架两侧分别摆着上海英雄金笔厂特制的台式签字金笔。

签字仪式提前两分钟于17时28分开始。

中国总理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代表各自政府在“联合声明”上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然后互相交换了文本。

“联合声明”指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满意地回顾了近年来两国政府和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一致认为通过协商妥善地解决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香港问题,有助于维持香港的繁荣与稳定,并有助于两国关系在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为此,经过两国政府代表团的会谈,同意声明

(本章完)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