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之黑枪小三口

第98章

字体:16+-

第98章

抗联。这时刚刚出现,中华好儿女,可战略层面还是有问题,东北的精英们不屈不挠却都死到断层。

胡子。不提了,义勇军走了,留下来的胡子几乎都收过日本人的钱。

东北军及义勇军几十万人还有能走的老百姓都离开了东北,只剩下了苟活生存的老百姓,却成了东北抗战不力的原罪。

当然,查看抗战史,出了关的东北军多数被放在抗日的最前线,哪场大战都没缺席过,成了抗日史上能打却又被湮没的无名英雄。

李秀对王南说的一切都是赞同的,只是在边上带着点小心思说:“不管怎么样,咱们杀的日本人也足够多了,起码有几百个了吧,以后咱零碎打打日本人的黑枪就行,你可别跟着军队上战场”。二丫适时插了句话:“你两老婆哪”。

王南无语:“嗨,说啥哪,我啥时想跟着军队上战场了?”

回头想想,就跟两个女人说:“以后就打打黑枪好了,咱们就是黑枪三口子”。

第九十三章 进天津就干了件大事儿

在去天津的路上,三个人就把长枪藏到大包袱里,弹药背心打到包里放好,手枪掖好,推着自行车顺着路走,混在已经稀稀拉拉的难民队伍中,就进了天津境内。

山海关进天津的路先到的沽塘,这里的路边有大量的堤防,看得出天津也常发洪水的样子。

天津每个进城的路口都有关卡,一些警察模样的人拦路收税,还检查携带的货物,不让过关的、收税的大牌子上列了一大堆的清单。

三人带着长枪短枪还有大量的子弹,更有大量的外国票子,见状只好转下路面。等天黑后推着自行车一路按着地图的走向远远的看着铁路向西而行,还好是冬天,野外地边都被冻结实了,三个人就在夜里进了天津。

这时天津号称九国租界。三个人绕过了车站进了天津城的伊国租界的一带(日本地图上的写法,伊国指意大利,佛国是法国,露国是日本人把中国对老毛子的旧称罗刹国音译成了露夏国的简写)。王南就带着俩女人开始尝试着找地方住,他刚从东北四处要看良民证的环境中出来,还不太明白天津要什么证件。

民国时期,清朝的路引路条早就弃之不用,中国最早的身份证还得在几年才出现,所以这时多数地方没有身份的证件。当然有些证件的功能也有些接近,象工作证明、出入证、毕业证这些,商人过埠也需要有一些证明文件。

反正这个时期对个人而言,没有什么证件也能通行无阻,没有象日本人搞出良民证那么缺德。也就是说城外拦路以收税为主,顺带查枪查匪。查证件的,没有。

王南试着找了个住店的地方问了下,人家也只是问了下姓名,然后每天查房登记两次,出入要登记。只是王南看了下这家店的房间,没有合适三人和放得下三辆自行车,就退了出去,四处找有空院落的地方去住。

既然没人查证件,三个人就放了心的在街上走。看到三个自行车和车上的大包小包,路人与警察稍有些诧异,可再看他们三个人身上的衣服,一看就是东北过来的,顶多觉得推自行车有点怪,却也淡然的给他们让路了。

有好事的老百姓就问:“干嘛(ma,四声)哪?”,王南说想找个院子住。那老百姓就热心的给他指了个地方,王南按他说的找到了一家有带院子的旅店。三个人租了个独门独院,三个自行车往里一推,终于放松了下来。

独门独院有灶台,有铁锅,其他的都要自备。被褥也不给,两个女人在院子里打开了包,晒起被子褥子,包里的各种东西都拿了出来。

小院子里生起了一副居家过日子的场面。

三个人松缓了一路上绷紧的精神,把东西收拾整理了一下,就准备好好逛逛天津城。

可二丫不跟着去,只让王南给她买各种零食带回来,比划了个挺大的样子,意思要买多些。

李秀暗笑,王南很奇怪,就问她:“二丫,到大地方了,出去自己买些吃的不好嘛?”

二丫把她的手枪翻了出来,跟王南和李秀说:“家里有这么多东西,我放不下心。大地方没啥好逛的,我看着家,你们多带点吃的回来”。

王南愣了半天,二丫就推着他和李秀出门。

出去的路上,李秀挽着王南的胳膊才说到,二丫不光贪吃,还贪财,以前每次有没来得及扒的时候,总是念叨很久。王南笑了笑,就逗李秀:“说不定是让我们俩个人去逛哪”。李秀白了白眼睛:“她哪有那么好心”,只是手上挽的更紧了。

后世的大城市是北上广深四大城市,如果回到这个时期的民国前三大城市应该是上天武,上海、天津头两名没什么争议,余下的有很多城市都各有千秋,可以说道说道。哈尔滨也有资格挣,因为中东路崛起一下子成了东亚金融中心,却因为日本人的攻占,过几年就衰退的没资格争了。

天津做为这时代的超大城市,确实有很多独到的特色,无论是商业还是人文,都比其他地方好上很多。两个人从早上逛到晚上,就是一个买字。

穿的买了。李秀这回买的都是天津流行款式。

吃的也买了。天津的饮食很有特色,可惜多数这时特有名的美食后世的人吃不到,断了。

二人一路看一路买也一路吃,大早上从金汤桥出发,晚上才从万国桥转了回来,在天津城里转了巨大的一圈,除了两人背的提的东西重了些,倒也没觉得太累,这也就是他们走了几千里地的本事。

二丫在家里,说有中午时有过人来敲门,她躲在屋里没作声。

王南就跑到旅店那里问了下,掌柜的说是几个东北口音的人过来找老乡的。

王南愣了愣,三人从汤原出来,除了在哈尔滨认识有限的几个人,一路上的见过的人他几乎就没一个能叫上全名的。

就跟守在柜台上的掌柜说了声,他们三人在天津待段时间就回山东老家了,叫不出他们三人名字的就别给人家指门儿。

当然,他们三个的名字都是假的,也没人叫得出来。这年代的人不是身上挂着事可不会随便用假名,那涉及到祖宗八代的名声。就算不得已用了假名,事情过后还得说出来。

此后再没人骚扰,只是二丫守着吃的更不想出门了,有时李秀想跟她换一下,她都不同意,宁愿一个人在家里瞎拾倒。

三个人也浅浅的尝试了下在这里定居。可定居的事儿没这么容易,钱倒不是问题。

天津的物价并不高,物产也丰富,三人稍看了下就知道自己带的外国票子足够一家人过一辈子正常日子。

李秀就想跟王南说先不找营生做事,三人先把学业完成,当然,主要是她的学业。等她跟二丫怀孕了再说营生的事情,可又怕王南不同意。这年代,女人嫁了人还学习的,只有四个字:凤毛麟角。她也知道二丫对识字不那么感兴趣,就没跟二丫说。转着弯的打探着王南的心思,王南倒无可无不可,李秀就高兴的拉王南四处看学校。

二丫嘟着嘴在家里守着,心里盼望着李秀这就怀上,省着没事就让她写字算数。

天津各学校的学生满腹的爱国热情,自918来,做了很多爱国事情。两人到了大学学校一看,人家只招考高中毕业生。就算是初中毕业报专科预科,现在也不是报名时间。

李秀失望的捧了一大堆学习科目和专业介绍回了住处。在旅店门口登记名字的时候,有个斯文打扮的人看李秀手里拿着的东西,就跟王南说了几句,知道王南想学些东西时,说了句:“旧学去北平,新潮的就去上海”。

李秀听了就记在心上,回头就跟王南说在天津再待几天,就去北平看看,北平要不合适再去上海看看。

她把去几个大城市说的很容易,王南被她那轻松的话气弄的都不知道跟她说什么好。

一天,李秀强迫着换下了二丫去王南出去转转。

两个人走在英法国租界交界的路上,二丫盯着一栋洋楼跟王南说:“那里有家日本银行,咱抢了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