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之滨,一望无涯。普陀山外,水天浩渺。造访举世闻名的南海观音菩萨道场,仿佛置身于缥渺的梵宫洞天,令人目不染俗,心静神宁。一路走来,尘世烦恼在波光粼粼的海天佛国中消弭殆尽。环顾古刹净土,颂辞遂从心底涌出:南海观音别五合,为度众生踏浪来;应谢慧锷知进退,万顷碧波铁莲开。站在不肯去观音院前的香客和游人合十而立,穿越时空长廊,眺望万顷碧波,仿佛看到曰僧慧锷叩别观音菩萨的无限虔诚,看到海上铁莲花瞬间让出航道的神奇之景。
光阴桂苒,白驹过隙。屈指算来,距当年观瞻普陀山寺庙的日子已逾35个春秋。而今重登观音道场,实为垂暮之年一大幸事。
船靠码头,但见远方海天一色,近处祥云缭绕。普济寺内外,五湖游人如织,四海香客接踵。善男信女在膜拜观音菩萨时倾诉离愁别恨,其情其景令人动容。
是夜,暮鼓沉沉,风清月朗,涛声拍岸;清晨,钟声悠悠,旭日饱满,渔舟摇浪,尽展海天佛国的胜地风光。拾阶登顶,木鱼声声贯耳,佛乐悠悠入心,我于陶冶中思忖:五合山、普陀山、峨眉山、九华山乃菩萨教化众生的四大道场,缘何普陀山游人不绝于崎岖山道、香客不止于阴晴冷暖?纵览史志记载,把脉圣地风水,因缘殊胜尽在七大优势之中。
一曰 冠名蕴含梵意
佛教由古印度传入中国2000多年来,在与本土文化的交汇融合中,虽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观音道场、观音文化、观音信仰,但其源流初肇始终为佛门信众追慕,普陀山由梅岑山改名即是其中一例。据德、美等国学者考证,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所记载的菩萨道场“补怛洛迦”,本是南印度海上哥摩林岬附近的岛屿,缘何中国浙江省舟山群岛的普陀山后来却成为观音大士宣说大慈悲法的道场?剖析个中原因大致有以下三则:其一,南印度海上观音菩萨道场遥不可及。若中国佛教徒跋山涉水远赴南印度哥摩林岬朝圣,显然路途过于遥远,安全没有保障,于是如同西天佛陀在中国各地“落户生根”一样,本土观音道场亦应运而生。这不但体现了“佛在心中”“立地成佛”的佛门理念,也是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包容与吸纳、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标志。其二,地理环境相似。《大唐西域记》介绍,观音菩萨道场补怛洛迦环境优美,香草碧绿,花木生机盎然,飞泉镜湖相映,观音菩萨于金刚宝石上结跏趺坐说法。依此地貌特征比照,舟山群岛的梅岑山东南也有一个名为洛伽山的小岛,地理环境与《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的观音道场颇多相似之处。于是“梅岑山:洛伽山”渐渐被“普陀洛迦山”所代替,及至明万历年间,“普陀山”便成为普陀洛迦山的简称。这样冠名,发音近似梵语音译,内涵又与观音菩萨南印度海上道场通脉,佛教徒与信众不用舍近求远,普陀山观音道场便成为无可替代的朝拜圣地。其三,不肯去观音传说影响深远。据《佛祖统纪》记载,唐大中十年(856),曰僧慧鳄自五合山请得一尊观音菩萨像,拟护送回国供奉。舟过普陀山搁礁不动,锷及同行人于潮音洞前祷曰:“若尊像于海东机缘未熟,请留此山。”言毕,礁隐舟浮。慧锷即将观音像安置于洞侧张姓人家中,张氏后来舍宅建寺,俗称“不肯去观音院”。在民间传说中,慧锷舟至普陀山洋面时更是险象环生。前两次出海皆为风浪所阻,耐心等到第三次放船,海上却涌出一片铁莲花,舟受阻不动。慧锷见状大惊,当即祷告:菩萨若不愿东渡,自己愿在此处建寺供奉。话毕,海上铁莲花让出一条退路供慧锷返航。慧锷郑重践诺,专门建寺供奉不肯去观音。自此以后,佛门信众皆以慧鳄建寺为普陀山观音道场之肇始,并且认定普陀山乃观音菩萨的自选道场,亦是修持观音菩萨道的不二法门。
名蕴梵意,地似梵境,道场又为观音菩萨亲自选定,天时地利人和皆备。由此可见,普陀山成为国内外观音菩萨信仰者崇拜的圣坛净土,并非有人刻意为之,实属因缘际会。
二曰 护佑海上丝路
宗教信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始终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生相伴。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以后,往来商贾常年出入风浪,莫不把身家性命寄托在神灵保佑上。普陀山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航站,不仅是各国商船避风、候风、候潮的港口,更是南来北往中外商贾祈求航海平安的福地,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心灵港湾。据史料记载,在海路运输繁忙季节,每遇大风大浪,普陀山港湾便成为观音菩萨保佑的“海上天堂”。白天桅杆林立,白帆点点,晚上烟火相望,灯火朦胧。这种盛况在南宋时期达到顶峰,普陀山观音道场的声誉也随之从舟山群岛走向半个亚洲。
人们相信观音菩萨能护佑往来海上商贾的人财安全,“令诸众生,大风不漂,水不能溺”,其自然成为海商信仰供奉的神灵。加之异象传说为普陀山观音道场推波助澜,南海观音便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守护大士。据元盛熙明《补陀洛迦山传》记载:“海东诸夷,如三韩、日本、扶桑、阿黎、占城、渤海,数百国雄商巨舶,由此取道放洋,凡遇风波盗寇,望山归命,即得消散。”
可见,地域优势也是孕育文明优势的温床。中国滨海地区秀丽小岛数以万计,缘何唯有普陀山观音道场成为陆海香客商贾往来拜谒的圣地净土?追根溯源,普陀山是海上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是其经久不衰的主因之一。今天的“海上丝绸之路”正在成为“一带一路”倡议中连接全球友好合作的金丝带,普陀山作为这条金丝带上的璀璨明珠,必将辉映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三曰 远离法难兵燹
佛教传入中国后,主动吸收本土宗教元素和民俗文化,逐渐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并立的局面。然而由于儒道思想在中国历代王朝和广大百姓中不可动摇的地位,致使佛教在发展传播中受到多次重大挫折,其中史称“三武一宗之厄”的法难对佛教打击尤甚。这四次法难的主导帝王——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和后周世宗柴荣,被佛门视为“四大灾星”。在这几次“灭佛毁法”事件中,僧尼被迫还俗,寺庙被拆毁,经卷被焚烧,僧田被没收,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几乎一蹶不振。
令人欣慰的是普陀山因远离陆地,孤悬海上,唐代以后几次法难都未对其造成破坏,有些内地僧人在弃寺逃难中,还漂洋过海投奔普陀山礼佛弘法。据史料记载,鼎盛时期的普陀山寺院僧众达4000余人,被誉为“震旦第一佛国”。
如果说法难是人祸,那么水火对佛教寺院造成的破坏则是天灾。“天下名山僧占多”是中国佛道两教寺庙分布的最大特点。寺院建于云蒸霞蔚的深山峡谷,好处是远离尘世纷扰,有利于信众静心修持;弊端是建筑多为土木结构或草舍茅庵,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薄弱,尤其遇到山洪大火时更是束手无策。历史上不少名刹古寺就是在水淹火焚中毁于一旦的。幸运的是普陀山建寺千余年来,从未因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发生过火灾和水患。这大概是普陀山僧人虔诚礼拜观音菩萨的最大福报。
在中国历史上,因改朝换代而发生过多次战乱兵燹。普陀山得益于“海天佛国”的地理优势,即使在内地兵连祸结的岁月里,寺院香火也从未间断。一些在战乱中背井离乡的难民甚至冒险涉海,到普陀山膜拜观音菩萨,诚祈禳灾、救苦救难。
幸免于法难,远离战乱,未罹水火之大灾,是普陀山观音道场延续至今的重要原因。
四曰 五朝顶礼膜拜
观音菩萨是大慈悲、大智慧、大愿力的象征,是永保平安、消灾降福、普度众生、救苦救难的形象!因此,自唐以降,历代王朝对普陀山都有赠赐的记载。据史料记述,因普陀山远踞汪洋,数代天子欲往朝拜而未能成行,但朝廷派往普陀山传递皇恩的钦差大臣却不绝于途。仅唐宋元明清五朝,就有近20位帝王为了祈求国泰民安、天下归一,多次遣命臣内侍携重礼出海,专程上普陀山朝拜观音,褒奖高僧,惠泽诸寺。宋乾德五年(967)太祖赵匡胤专派太监上山进香。神宗元丰三年(1080),钦差大臣王舜封奉旨出使三韩,据传遇风暴而望潮音洞叩祷,遂海波趋缓,王等诸人得以平安济渡。归来后奏知皇上,神宗赵顼即赐“宝陀观音寺”御书,指派专使赴普陀山寺院赠赐。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宋高宗赵构下令岛上渔民迁出,辟普陀山为“佛地净土”,主供南海观音菩萨。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赵扩应主持德韶之请,赐宝陀寺圆通殿钱万缗,御书“圆通宝殿”“两道场”两额。明太祖朱元璋、清圣祖康熙等皇帝,曾多次召见普陀山高僧大德,御赐佛像、金帛、紫衣、佛经和墨宝等珍贵物品,可谓皇恩浩**,礼遇有加。
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神宗朱翊钩将原来的“宝陀观音寺”敕赐为“护国永寿普陀禅寺”,“普陀山”之称谓由此演变而成。
随着各朝代对普陀山寺庙的修缮和扩建,加之历代帝王和朝廷扶持、敕赐,帝后妃嫔、王公大臣、侯门望族纷纷厚施财物,修寺塑佛,“海天佛国”“丝路明珠”愈发美誉远播,普陀山观音道场的名声在域内海外越来越大。海内外高僧、名宦、巨贾闻讯而至,扬帆催舟,渡海不辍。每逢重大佛事活动,信众摩肩接踵,香火缭绕宝刹,其殊胜景况为佛教名山所。
古人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从异域传入的佛教文化特别是观音文化能扎根于王土之上,落户于百姓之家,历代王朝的理解与包容功不可没。据笔者考证,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除“三武一宗”排斥佛教外,其余皇帝或亲或疏,皆对佛教秉持包容态度。梁武帝四次舍身同泰寺,更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段传。
五曰 重视传统文化
儒释道是构建中国传统文化汪洋大海的三大源流。佛教虽是外来文化,但在传入中国后的本土化过程中,与儒道文化和民俗文化互为补充,相互借鉴,完全融入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佛教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奇葩,绽放出璀璨绚丽的夺目光彩。2000多年来,佛经的解读、仪轨的变革与修持的界定,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自我扬弃,以至于有些内容成为民间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文化内涵与形态丰富,其经典既有诗歌、散文式的体裁,也有小说、戏剧式的体裁。对这些巨量成果,即使不从信仰层面接受,在文化层面加以传承亦大有裨益,因而佛教在传统的文人士大夫中非常普及。早在东晋,即有十八高贤于高僧慧远法师门下共修净业。及至唐宋,文人好佛之风更盛。王勃、王维、白居易、柳宗元、刘禹锡、范仲淹、王安石、苏东坡等文人重臣,都是虔诚的礼佛居士。他们的文学作品代表着作者对世界的观察、心得及生活积累,同时也是作者思想境界的反映和精神信仰的折射。古代很多文学作品蕴含的佛理、流动的禅意,正是其作者礼佛所参悟之理的流露。如果我们不了解佛教,就很难透彻领悟这些作品的底蕴。
普陀山自开山以来,始终视佛教典藏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离的有机部分,秉持不辍,沿袭至今。自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为普陀山观音道场题咏《观音大士神歌赞并序》之后,历代名家到普陀山礼佛观光、修持弘法时亦多有题咏。正如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普陀山佛教协会会长道慈所言,这些文化遗产的作用不仅“在于宣传佛法,辅助教化,同时也为来山朝礼观光者引路导航,增加一份文化上的揽胜认知,增加一份对中华文明、文脉的厚重博大久远的敬畏”。基于这种认知,近年来普陀山佛教协会在建成佛教文化博物馆、佛教文化书画院、普陀山佛学院等文化殿堂的基础上,又先后举办“瀚墨禅香心得自在”僧众书画展,出版发行《海天佛国》(普陀山佛教楹联集)以及僧人编撰的著作;同时,展示赵孟頫、董其昌、文徵明、康有为、李叔同、吴昌硕、郭沫若等诸多名家在普陀山留下的手迹墨宝,让世人感受到普陀山文化的厚重与深远。道慈大和尚还提倡僧众学习怀素、智永、贯休、巨然、髡残、石涛、朱耷等佛门巨擘的书画弘法精神。道慈在普陀山僧众书画展前言中写道:“近年来,普陀山佛教协会由‘香火兴寺’向文化兴教转向,不断加大普陀山文化建设的力度。”“不遗余力地建设‘观音法界’传世经典工程,以实际行动扩大观音影响力、感染力,不断增加佛教文化的底蕴实力。”这是一种可贵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普陀山在佛教文化的源流中发掘传统文化的根脉,用传统文化的营养丰富佛教文化的内涵,使佛教宗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为一体,推动佛教文化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不断提升,强化僧众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这是一个涵盖宗教文化的大文化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普陀山的佛教发展历史,既是一部祈福社会和谐的历史,又是一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
六曰 管理与时倶进
普陀山是闻名古今中外的观音菩萨道场,在我国佛教界乃至世界佛教界都有很大的影响。而慈悲又是佛教的根本,没有慈悲就没有普度,就没有大乘。观音作为主悲菩萨,心性柔和,仪态端庄,消灾降福,普度众生,救苦救难,代表了大乘佛教最根本的特征,因而普陀山常年四海信众云集,香客络绎不绝,旅游旺季的观光者更是日达数万之众。虽然寺庙多,僧人多,香客多,游人多,水上陆上往来车船多,但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使得这块宝刹圣地形成了恭敬肃然的礼佛秩序。
改革开放以来,普陀山佛教协会更新观念,以变应变,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不仅加强了寺院和景区的硬件建设,而且注意建设与之匹配的软实力,使两者刚柔相济、协调发展。道慈大和尚推出“三·三”制管理模式以来,全山寺院僧众在统一调度的基础上,实行周期轮转循环,三分之一的人管理,三分之一的人弘法,三分之一的人修行。僧众围绕弘法利生任务,在佛教教育、讲经说法、学术探索、内外弘访以及写作编辑、文史研究、书画创作等功课上充实知识底蕴,丰富修持内容,形成了参悟目的明确、行为各司其职的弘法氛围。这种管理模式,既保证了全山僧众循规蹈矩、静心弘法,又营造出香客游人虔诚礼佛、文明观光的良好秩序。
近几年来,普陀山佛教协会又将朱家尖风景区纳入普陀山佛教发展的范畴,加强对往来游人的引导和规范,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这使普陀山的香客游人即使在高峰期,也能发出不虚此行的感慨。
七曰 金铜佛像荟萃
佛教造像是佛教信众心目中被固化的偶像,是佛教内涵的物化载体。据说佛教造像无论使用何种材质,出自哪个年代,来自哪个地域,一旦高僧大德为之开光加持,其在信众的心目中便有了佛的法身、佛的愿力和佛的功德。
普陀山寺院十分重视佛像的保护。所到之处,无论是殿堂还是佛像,都无尘埃蒙蔽,更无肢体缺损。为了弘扬观音菩萨的慈悲,1997年农历六月,33米高的铜铸观音菩萨像在当年不肯去观音院登岸的首龙湾岗上矗立,这是普陀山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喜事。信众认为这座临汪洋大海而立世界最大铜铸观音菩萨像,正在以其慈悲愿力为世人弘法布施。越来越多香客和游人祈祷观音大师守海护航、普度众生、慧泽四方。
南海观音菩萨铜铸像开光弘法13年之后,2015年11月13曰,中国著名古代金铜佛像收藏家李巍先生以无比虔诚的礼佛之心,将其耗尽大半生心血收藏的一批元明清金铜佛像和佛教法器无偿捐赠给普陀山佛教协会。这一重大善举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信众普遍认为,这不仅是普陀山的一大福报,也是中国乃至全球信徒的一大福报。如此之多的古代金铜佛像在普陀山找到了归宿,不只是扩大了普陀山金铜佛像的收藏规模,更重要的是提升了普陀山金铜佛像的文化价值。李巍先生捐赠的金铜佛像绝大部分收藏自我国西北,有些是元明清宫廷制作馈赠给藏传佛教高僧大德和重要寺庙供奉的佛像,其中以大明永乐、宣德年施的宫廷造像尤为精美稀罕,可谓国之瑰宝、佛之金身。目前,普陀山收藏的古代金铜佛像已逾千尊,名列北传佛教寺院和南传佛教寺院之冠。再过两年这些佛像将在普陀山新建的“观音法界”面世。到时候礼佛香客和游人将在那里了解汉藏交融的进程,聆听汉风藏韵的曼妙,跟踪汉魂藏脉的血缘,从佛教文化层面上梳理汉藏一家的历史渊源。
四面环海、碧波**漾的普陀山,像一颗镶嵌在海上丝绸之路的璀璨明珠。风光旖旎,幽幻独特,被誉为“第一人间清净地”。岛上山石林木、寺塔崖刻、梵音涛声、鸟语花香引人入胜。普陀十二景,或险峻,或幽幻,或奇特,给人以无限遐想,是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画卷。她将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绽放更加灿烂的光芒。
2012年3月12日
(2017年10月17日发表于“陕西公益网”)